河北省遵化市沙石峪村是上世纪60年代的“明星村”。村民在石头缝里取土,在青石板上造田,先后使400亩荒山变成良田,被称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农网改造升级,今天,这个曾经贫瘠的小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电气化村,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农业村变身高效益果品种植村
9月28日,天刚蒙蒙亮,沙石峪村村民张立柱就在自家的果园里忙碌了起来。层层环绕的梯田上,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如珍珠般流光溢彩,一粒粒圆润的金丝小枣在晨曦下闪烁着光芒。
1952年出生的张立柱恰好赶上了沙石峪村“移山造田,劈山填涧”的艰苦岁月。至今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刚满10岁的自己跟随着村里的长辈,在北山坡青石板地上取土造田的场景。在村老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沙石峪村村民担土砌石、治山治水,硬是在荒山上开辟出了大片良田。
1964年,当时的水电局专门架设了一条遵化至沙石峪的10千伏线路。沙石峪村成为了遵化市较早通电的村庄之一。
通了电,沙石峪村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1970年,遵化集全县力量支持该村建设,为村里打了8口深井。当电钻穿透青石板、汩汩清水通过水泵流出的时候,村民们的脸上乐开了花,过去几十年翻山越岭挑水吃的日子结束了。
很快,村里家家户户装了电灯,村大队也买了电视机,村民们开始通过电视了解外面色彩斑斓的世界。
1998年,遵化市作为试点县(市)之一,率先开启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沙石峪也成为了首批受益村。“沙石峪办电较早,村里的线路老化,线径细、电压低。改造以后,新换了水泥杆和电线,线路布局更合理了,容量也大大增加了。”新店子供电所老员工李荣力回忆道。
有了电,就有了发展的动力。从2005年起,沙石峪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以葡萄为主,樱桃、李子为辅的高效益果品种植。沙石峪村民纷纷开垦出自家的果园。
“我们这里的山都是石头山,没有水,灌溉是大问题。”张立柱说。村里产业发展到哪里,供电公司就把电供到哪里,全力为村里提供电力保障。
“供电所的小伙子真没得挑。”张立柱竖着大拇指称赞道,“我们这里山高路陡,大型车辆和机械进不来,小伙子们硬是把电杆一根根扛上了山头。”
果园傍山而建,电杆就立到了半山腰,导线就横跨了山梁,接通了机井。有了电就有了充足的水,沙石峪四面环山,早晚温差大,葡萄长势好、收益可观。
“电够水就够,果树长势就好,致富就不愁。”张立柱笑着说。如今,沙石峪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近千亩,年产值2000万元。
电力充足,不出蛮力也能过得红火
近年来,除了果树栽培,沙石峪村打造“红色旅游”和特色农旅品牌,深受京津冀地区游客喜爱。每逢葡萄成熟季节,都有大批游客来沙石峪村采摘观光,每年村里接待游客约1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特别是近年开发的“奔跑遵化,红色之旅”葡萄采摘节很受欢迎,到今年已经举办了四届。
2010年,看到村里搞得红红火火的旅游业,年近六旬的张立柱也闲不住了,和妻弟合伙开办了一家“农家乐”。
“早上带游客参观景点,中午去果园采摘观光,晚上欣赏艺术团的文艺演出,再加上食宿费,我家葡萄成熟季的旅游收入少说也有三五万哩。”张立柱笑着说道。
“旅游业的发展,电力功绩卓著。”周国军介绍,如今的沙石峪既有纪念馆、大口井、愚公洞等景点,又有采摘园、客栈、“农家乐”,还有4家民办加工企业,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力保障。
为打通美丽乡村建设供电服务“最后一公里”,遵化市供电公司根据客户规模、电器功率以及该村中远期发展规划,科学设计电力改造方案,实施精品台区建设,新建、改造综合变压器4台、水利变压器8台、高低压线路5.67千米。
“电力充足,发展就有保障。”周国军动情地说,“六十年代,我们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如今电力充足,我们不出蛮力,也能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天的沙石峪,映入眼帘的是红的果、绿的山,平整的石板路旁,松柏郁郁,清澈的溪水泛着涟漪,处处展现出新农村的气息。昔日经济落后的穷山沟,现在已转变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成为镶嵌在冀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主办单位:欢迎光临beplay彩票 网站运营:beplay体育在线官网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beplay体育登录官方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河北省遵化市沙石峪村是上世纪60年代的“明星村”。村民在石头缝里取土,在青石板上造田,先后使400亩荒山变成良田,被称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农网改造升级,今天,这个曾经贫瘠的小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电气化村,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农业村变身高效益果品种植村
9月28日,天刚蒙蒙亮,沙石峪村村民张立柱就在自家的果园里忙碌了起来。层层环绕的梯田上,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如珍珠般流光溢彩,一粒粒圆润的金丝小枣在晨曦下闪烁着光芒。
1952年出生的张立柱恰好赶上了沙石峪村“移山造田,劈山填涧”的艰苦岁月。至今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刚满10岁的自己跟随着村里的长辈,在北山坡青石板地上取土造田的场景。在村老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沙石峪村村民担土砌石、治山治水,硬是在荒山上开辟出了大片良田。
1964年,当时的水电局专门架设了一条遵化至沙石峪的10千伏线路。沙石峪村成为了遵化市较早通电的村庄之一。
通了电,沙石峪村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1970年,遵化集全县力量支持该村建设,为村里打了8口深井。当电钻穿透青石板、汩汩清水通过水泵流出的时候,村民们的脸上乐开了花,过去几十年翻山越岭挑水吃的日子结束了。
很快,村里家家户户装了电灯,村大队也买了电视机,村民们开始通过电视了解外面色彩斑斓的世界。
1998年,遵化市作为试点县(市)之一,率先开启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沙石峪也成为了首批受益村。“沙石峪办电较早,村里的线路老化,线径细、电压低。改造以后,新换了水泥杆和电线,线路布局更合理了,容量也大大增加了。”新店子供电所老员工李荣力回忆道。
有了电,就有了发展的动力。从2005年起,沙石峪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以葡萄为主,樱桃、李子为辅的高效益果品种植。沙石峪村民纷纷开垦出自家的果园。
“我们这里的山都是石头山,没有水,灌溉是大问题。”张立柱说。村里产业发展到哪里,供电公司就把电供到哪里,全力为村里提供电力保障。
“供电所的小伙子真没得挑。”张立柱竖着大拇指称赞道,“我们这里山高路陡,大型车辆和机械进不来,小伙子们硬是把电杆一根根扛上了山头。”
果园傍山而建,电杆就立到了半山腰,导线就横跨了山梁,接通了机井。有了电就有了充足的水,沙石峪四面环山,早晚温差大,葡萄长势好、收益可观。
“电够水就够,果树长势就好,致富就不愁。”张立柱笑着说。如今,沙石峪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近千亩,年产值2000万元。
电力充足,不出蛮力也能过得红火
近年来,除了果树栽培,沙石峪村打造“红色旅游”和特色农旅品牌,深受京津冀地区游客喜爱。每逢葡萄成熟季节,都有大批游客来沙石峪村采摘观光,每年村里接待游客约1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特别是近年开发的“奔跑遵化,红色之旅”葡萄采摘节很受欢迎,到今年已经举办了四届。
2010年,看到村里搞得红红火火的旅游业,年近六旬的张立柱也闲不住了,和妻弟合伙开办了一家“农家乐”。
“早上带游客参观景点,中午去果园采摘观光,晚上欣赏艺术团的文艺演出,再加上食宿费,我家葡萄成熟季的旅游收入少说也有三五万哩。”张立柱笑着说道。
“旅游业的发展,电力功绩卓著。”周国军介绍,如今的沙石峪既有纪念馆、大口井、愚公洞等景点,又有采摘园、客栈、“农家乐”,还有4家民办加工企业,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力保障。
为打通美丽乡村建设供电服务“最后一公里”,遵化市供电公司根据客户规模、电器功率以及该村中远期发展规划,科学设计电力改造方案,实施精品台区建设,新建、改造综合变压器4台、水利变压器8台、高低压线路5.67千米。
“电力充足,发展就有保障。”周国军动情地说,“六十年代,我们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如今电力充足,我们不出蛮力,也能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天的沙石峪,映入眼帘的是红的果、绿的山,平整的石板路旁,松柏郁郁,清澈的溪水泛着涟漪,处处展现出新农村的气息。昔日经济落后的穷山沟,现在已转变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成为镶嵌在冀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