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建设已提上日程,试点市场的前途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未来的全国碳市场中,各个试点的竞争力究竟在哪里,是否还有生存的机会?
二级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清晰
尽管中国试点碳市场刚刚完成了第一年的履约,但对其未来几年的运行情况已经可以做出大体判断。因为一旦基础的市场要素确定,后期进行大面积改革的空间就变得很小。碳金融实验室(Carbon Finance Lab,CFL)作为独立研究机构,调研了几十家控排企业,对各个市场进行了评估,发现一些有趣的结论:
交易量活跃的市场有效性却并不高。更多的交易量并没有使得碳市场变得更像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这是因为二级市场的纠错功能正在发挥作用,即一级市场的分配不合理通过二级市场进行了纠正,而二级市场尚没有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值得玩味的是,分析表明:最活跃的市场和最不活跃的市场实际有效性相差不大。
当前不活跃的市场以后也很难变得活跃。尽管许多设计者竭尽全力提高二级市场的活跃性,并将其视为重要的指标,但要清醒的认识到,市场活跃性首先是由市场结构所决定的,当确定排放部门的时候,市场的活跃性水平已经被锁定,优化分配方法所能贡献的流动性非常有限。
盲目追求二级市场活跃性将付出代价。创造流动性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我们观察到一些市场为了制造流动性,采取了“创新”的调控手段,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破坏了其公信力。例如,预配额分配,配额回收,跟随市场价格的拍卖底价等,这些手段的引入,破坏了二级市场的稳健性和严肃性,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建立了复杂的耦合关系,违背了奥姆剃刀法则,存在很大的隐患。
盲目追求交易量,使得一些试点陷入了“创新陷阱”中,但个别看似中规中矩甚至保守的碳市场有效性反而很好,这得益于其制度设计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好的碳市场模型是简洁的,实际方案与其偏离得越远,运行效率则越低。采用大量的手段来修修补补,从整体上却没有提高效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