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四个一”工作机制,实现推进质效最优化
坚持顶层设计、顶格推进,举全区之力开发建设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一是坚持一个专班统一调度。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街道和有关工作机构、派驻机构以及有关
企业主要负责同志任组员的工作专班,统一调度推进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实现一体规划设计、一体推进落实,有效避免各自为战,凝聚了工作合力。二是坚持一个方案统一实施。聘请第三方对全区可装机资源进行实地摸底,基于资源禀赋,科学编制全区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示范先行、分批落地的思路步骤,目前已全面完成首批6.4兆瓦的党政机关、园区厂房等区域屋顶光伏安装并网工作,第二批33.6兆瓦的农村屋顶、道路、沟渠、广场、空闲宅基地等区域光伏安装并网工作进入收尾阶段,第三批21.8兆瓦项目、第四批15.56兆瓦项目正在压茬推进。三是坚持一个企业统一建设。通过招投标,择优确定业内龙头企业华电潍坊公司为建设方,对全区光伏试点项目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设计、施工,较之其他地区的“多龙治水”,标准、质量以及后期运营管护更有保障,群众更加信赖。四是坚持一个标准统一规范。严格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开展建设,针对屋顶光伏板倾角积灰影响发电效率的问题,创新安装排水排泥夹,被业界广泛采用推广。对道路光伏板的支架,统一选用预应力高强度灌注桩,高度保持在4.3米以上,在保障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整齐划一的美观效果。
创新“点线面”分布体系,实现资源利用最全化
在摸清全区可装机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党政机关、公共建筑、园区厂房、农村特点,创新“点线面”分布体系,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全化。一是以屋顶为“点”,连点成线。综合考量全区变电站、变压器以及线路承载力,确定在57个村、500余户民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在全区党政机关以及重点园区厂房屋顶布局分布式光伏电站,全域光伏连点成线,形成整体规模效益。二是以道路、沟渠为“线”,拉线成面。在全国率先创新探索道路光伏、沟渠光伏,在不增加占用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将农村道路、沟渠罩上光伏板,并在道路光伏上安装照明灯笼等,让农村道路成为能够遮风挡雨的光明大道,道路光伏、沟渠光伏织线成面,切实增强了农村空闲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全区农村道路光伏已开发建设容量12兆瓦,沟渠光伏已开发建设容量6兆瓦。三是以广场、废弃宅基地为“面”,织面成体。将广场、废弃宅基地上面铺设光伏板,下面改造成为舞台、停车位等,并安装充电桩、售货台等服务设施,让广场、废弃宅基地成为具备娱乐、泊车、充电、交易等立体功能的公用设施,目前广场、废弃宅基地光伏容量已达2.6兆瓦,让农村的每一处空闲资源“变废为宝”,不仅带来了“阳光收益”,也让农民获得了实惠。
创新“实用性”用能模式,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精准测算企业、村居的生产生活用电量,按照光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原则,创新“实用性”用能模式,合理设置变电站、变压器,切实提升光伏电能就地消纳能力,通过全域高效清洁用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一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创新“点线面”分布体系,最大限度利用农村空闲资源发展光伏,各光伏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每年新增20万元以上,户均年收入新增2000元以上,相当于3亩农田的年收入。同时,农村日常浇地等生产用电和照明、取暖等生活用电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用电价格更低廉。光伏项目助力节能机关、节能企业建设,去年首批完成的党政机关节约电费54万元、园区厂房节约电费36万元,全部完成后节能效益更加凸显。二是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项目分四批全部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930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CO2约83100吨、大气污染气体SOx约2100吨、NOx约260吨,助推农村炊事、取暖、农业散煤基本清零,目前已有15个村居成为“零碳乡村”,全域向着低碳、零碳甚至负碳目标迈进。三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光伏村让广大村民过上了绿色低碳的光伏生活,白天群众可以在光伏道路、广场上赶集,有了遮风挡雨的集贸市场,夜晚群众可以在光伏道路、广场开展各类娱乐活动,有了灯火通明的文娱舞台。同时,光伏停车场可以免费停车、充电等,让农村生活更加便捷。下步,峡山区将创新探索“光伏+文旅”“光伏+花卉”“光伏+果蔬”等复合型开发利用模式,着力打造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为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贡献生态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