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储能共存共成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基础处处长金磊表示:“从新能源的传输和存储来看,新型储能是必要条件。我与很多专家、院士以及行业同仁交流中的体会是,如果搞新能源不搞储能,就是‘无本之木’。反之,如果搞新型储能不搞新能源,可能就是‘无的放矢’。所以二者相依相存,共同成长。”
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因此需要能源存储技术作为支撑,这是电网需要储能的基本原理。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更具体地解释了二者的伴生关系。比如在2023年,全国光伏装机达到6.1亿千瓦,占总装机的21%。全国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3.4亿千瓦,而新能源最大日功率波动超过3亿千瓦,占最大负荷的22%。据其推算,到2060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将达到40亿千瓦,新能源的每日最大功率波动将达到16亿千瓦,占最大负荷的40%。
拉长时间周期看,气候变化因素和极端天气对电力系统的规划生产运行影响也在加剧,在极热无风、极寒无光等天气条件下,电力保供和系统平衡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舒印彪预测,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现在到2030年,为碳达峰阶段。2030年时全社会的用电量将达到11.8万亿千瓦时,总发电量的装机将达到40亿千瓦,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占比由目前的38%提升到50%左右。第二个阶段为从2031年到2050年的深度低碳阶段。到2050年,煤电的发电量占比将降到10%以内,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占比将提高到80%以上。第三个阶段为2051年到2060年的碳中和阶段。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达到16万亿至18万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占比超过90%,新能源装机达到50亿千瓦。
也就是说,现在新能源装机是10亿多千瓦,还有大幅增长空间,其中分布式光伏占比超过20%以上。舒印彪表示,在这个过程中,电力系统保持实时连续可靠供电的技术要求,不会改变,因此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新型储能的强有力的支撑。
上下游协同开展储能技术创新
刚刚发布“五年零衰减”储能产品“天恒”的宁德时代ESS CTO 许金梅也现身大会现场,再次介绍了宁德时代的新款产品。除了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海博思创等头部
企业演讲、参展之外,国家电网等央企代表也介绍其布局新型储能产业情况。
国家电网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共同牵头组建中央企业的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旨在汇聚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协同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制、平台研发和行业应用。
该负责人介绍,国家电网公司运营全球新能源规模最大的电网,目前新能源装机已经达到9.1亿千瓦,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新型储能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和支撑能力的重要手段,国家电网公司需求“极其迫切”,一直高度重视新型储能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积极引领并服务新型储能的创新发展。
截至2023年底,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在运新型储能已经达到2268万千瓦,有力支撑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行业高速扩张中出现的乱象成为嘉宾讨论的重点之一。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当前新型储能正在进入大规模发展期,但行业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中国现在有上万家储能企业,大部分产品毛利率非常低,也没有后续的资源和经费再投入研发,安全隐患问题也时时存在。”曹仁贤呼吁,储能行业要坚守安全底线,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避免无效的“内卷”。
他认为,储能除了搬移能量的作用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参与电网支撑、调节、构建柔性弹性电力系统等任务。全行业要积极探索储能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夯实储能发展的内驱力。进一步增强上下游分工协同,加强国际化合作,共同推动储能标准化、安全化、规模化、经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