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 动态

储能行业竞争激烈面临洗牌 分布式前景被看好

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23-11-10 15:26:57 作者:刘灿邦

  最近,包括上海储能展、世界储能大会等多个储能相关论坛、展览密集登场,告别无序扩张、压缩低端产能成为当下行业的主要呼声。

  11月8日,正在珠海举办的2023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大会上,“内卷”成为业内讨论的热词,特别是在储能招标报价一再打破底线的背景下,行业正弥漫着紧张情绪。甚至有企业负责人断言,大批储能企业明年将消失,“强烈呼吁行业同仁理性竞争”。

  即便如此,寻求新的市场机会仍然是业内共识,面向分布式场景的工商业储能、户储被普遍看好,业内认为分布式储能将复制此前分布式光伏装机超过集中式装机的路径。此外,在各地新建大量产业园等背景下,配电侧储能的机遇也被看好。

 企业面临生存考验

  近年来,储能投融资异常火热,但也造成资本助推下的鱼龙混杂;一项统计显示,过去一年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现有储能相关企业超过4万家,大量企业涌入储能赛道,继而造成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与行业内卷。

  从近期行业招标情况看,储能系统报价已下探至0.66元/Wh甚至更低,虽然这一报价并未中标,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一价格水平下整个产业链都无法盈利,这种状态也不具有持续性。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燕清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前储能电芯集采价格在0.3~0.5元/Wh,储能系统为1元/Wh,已经触及极大部分储能电池企业的底线。“我们认为,这样的竞争格局一部分原因是欧洲、北美市场因能源、经济投资环境变化而出现库存积压和波动,更重要的原因是储能市场出现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无序扩张的问题。”

  在本次会议期间,多位储能企业负责人表示,行业刚准备迎来蓬勃发展,却不料第一轮洗牌已经开始,从业者首先要思考企业如何活下去。“明年会有一大批储能企业消失,我们强烈呼吁行业同仁理性竞争,价格不要卷得太厉害,这对整个行业都是不利的。”

  在天合储能战略管理与投资部储能业务总监李秉文看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之一,出现当前窘境的最大症结在于机制,特别是国内储能商业模式、电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中包括国家层面宏观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不健全;备案和并网管理流程不明确不规范,建设和调度运行不衔接不协调;电网侧缺乏理清计价机制,补偿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削峰填谷是用户侧储能目前最典型应用场景之一,但盈利方式较为单一。

  对于储能企业而言,若想在这轮洗牌后继续留在牌桌上,毫无疑问需要在技术方面寻求突破。李秉文提到了几点情况,分别是储能电芯的长寿命、低成本以及规模化。王燕清也提到,企业应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当所有企业都在做储能的时候,高端差异化才是赢得客户的保障,低端无成本优势、无技术优势的电池是没有未来的。”

  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角度而言,李秉文建议,当前背景下,储能企业可以更多的考虑抱团出海,抢占海外市场,“海外基础电价是国内的2~3倍以上,给储能留出了足够盈利空间,此外,海外现货交易市场比较完善,储能峰谷电价差较大,建设储能电站的收益率也较高。”

  “我们海外业务不错,80%的储能业务都来自于海外,海外市场更看重全生命周期综合度电成本。”拓展海外市场的建议也获得阳光电源战略大客户解决方案总监尹保明的积极回应。

 安全标准亟待补位

  除了行业过剩问题以外,如何在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升储能安全性及可靠性也是业内热议的话题。

  “从终端客户与集成商的角度来看,安全性问题从来都是关注的重点。同时,传统电力系统加速向新型电力系统转换,电力系统发电侧的电力电子化速度加剧,对新型储能系统的惯量支撑性要求更高。”在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郑阿军看来,储能系统各环节存在“盲人摸象”的问题,单一维度安全并不等于系统安全。

  他举例,目前标准规范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系统级安全风险考虑不够,系统各部件关注自身安全标准,各自为战,单维度考虑缺失系统安全思维。此外,集成环节多,问题定位主体不明确,多因素综合形成问题黑盒子。

  事实上,本次大会发布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中也提出,要提升新型储能安全水平. 重点发展电池本质安全控制、故障诊断和预警、高效灭火、储能电站整体安全性设计等关键技术;加快完善新型储能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储能电站安全监管平台, 加强行业统筹和规范管理。

  谈及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郑阿军认为,新能源输出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电力系统刚性弱,在需求高峰期对电力系统平衡及资源充足性存在挑战,大量分布式电力电子装备给电力系统带来低惯量挑战,导致电网可靠性与稳定性降低,继续通过储能加大对电网的支撑。

  目前,主要的储能方式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以及电化学储能等,其中,锂电池储能在新型储能中占比超过90%,但锂电池的安全性也一直是隐患之一,为此,业内正在研发多种路线的电化学储能技术。

  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剑辉表示,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其中,安全是储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固态电池从本质上解决液态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风险, 目前,半固态电池已具备产业化条件。

  张剑辉认为,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需要全面的核心技术融合, 保障系统的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高可靠;大数据智能化分析技术, 将成为助力储能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技术, 该技术的发展需要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打通。在储能规模化商业应用方面,他提到,共享储能市场交易机制助力行业快速发展, 大规模储能电站建设推广,储能系统多种核心技术融合为重要基础;同时,固态电池示范应用效果良好, 安全性能为突出优势。

  “长时储能技术存在较大缺口,是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提到,电化学流体电池易模块化、时长灵活、安全、无地理限制,适合于长时、大规模储能,突破其技术瓶颈就将迎来爆发期,是抢抓储能产业机会的关键。

  据赵天寿透露,液流电池不同于锂电池,没有爆炸和燃烧的可能性,安全性高且功率易拓展、寿命有优势,目前的瓶颈在于成本与能量密度。“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全矾液流电池上,也是最接近商业初期应用的,我们的思路也非常清晰,主要是通过提高电流密度来提高电堆功率密度,降低电堆成本,从而使整体成本进一步降低。”他说。

分布式储能前景看好

  2022年是储能市场发展元年,业内普遍预测2023年后储能装机将进入爆发期;与此同时,美国ITC补贴、欧洲补贴以及中国强制性配储等政策纷纷出台。一项预测数据显示,2023~2030年储能新增装机复合增长率超过27%,到2030年,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将超过900GWh。

  然而,当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带来的“内卷”,对市场前景的预判也越来越理性。“储能特别是大储在过去两年都是翻倍增长,今年又将实现翻倍增长,但是到了明年,会不会继续翻倍增长存在巨大的疑问,未来可能不会再有这么快的增速,为什么?一方面,整个市场需求没有那么强势,另一方面成本还是太高,不能充分满足行业需求。”一位储能企业负责人说道。

  在当前背景下,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已成业内共识,除了面向集中式电站的大储,面向工商业与户用场景的工商业储能、户储被普遍看好,业内认为分布式储能将复制此前分布式光伏装机超过集中式光伏装机的路径。

  当然,这一判断要成为现实还有一些难题要解决,多位储能企业负责人都谈到了工商业储能现有的障碍。其中,李秉文表示,企业主安装工商业储能后,对其而言,能够实际获得的收益分成还是较为有限,需要整个行业进一步降本,提高产品安全性和经济性。

  保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曾传龙持有类似观点,他谈到,今年可能是工商业储能发展的元年,但看到机会的同时还应看到挑战。

  一方面,跟工商业主推广储能更加类似于2C模式。另一方面,对于工商业企业主而言,通过能源管理模式投建储能电站,分享到的收益绝对额还比较少,即便是一些高耗能的钢铁、化工企业投建用户侧储能,也更多是受到政策引导的影响,当前还处在示范阶段。

  关于户储,李秉文提到,户储过去两年也呈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在海外,能源危机催化了户储发展, 需求前景向好;屋顶光伏系统的用户会选择加装储能, 户用光储配比呈上升趋势。

  不过,他也提示,欧美日澳是目前户用储能的主要市场,销售受本土品牌因素影响,安装商环节有强烈地域属性。此外,今年欧洲户储市场遇冷,大量库存积压,出货量受较大影响,市场竞争加剧,,毛利率下降进入红海。“全球市场集中度高, 前六名厂商占比超65%,国内户用储能企业有明显外向出口特征, 头部企业较多,可着力开辟美国、南非、东南亚等市场。”

  李秉文认为,可关注配电侧储能机遇,并提到三点观察:一是分布式光伏装机大幅增长, 且装在配电和用电上, 对原有电网产生较大挑战,随着光伏整县推进, 整县配储是趋势;二是大量新建产业园建设需要上新的配电网,园区要能满足大量电动汽车的使用,光储充一体化的零碳智慧园区是大趋势;三是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在智慧城市、分布式能源等领域诞生了大量的应用需求,对用电设备提出了“应用升级灵活便捷”的发展需求。(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