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 动态

储能江湖决战:长时储能风起 出海已是必争之地

财联社 发布时间:2024-04-03 10:51:22 作者:汪斌

  产能过剩、内卷加剧,正成为储能行业的隐忧。伴随的还有储能盈利模式薄弱的困境,以及部分储能企业出现减产、停产、增收不增利等现象。

  但这些行业难题挡不住资本和新玩家的疯狂涌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年增幅创规模化发展以来的新高,提前两年达成国家十四五规划3000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据其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容量将达70GW(不含抽水蓄能),到2030年将超过170GW。

  近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2024第二届浙江光储产业发展大会先后在杭州举行,多位受访的储能专家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市场最差的时期还未到来,当下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先活下来可能才是首要任务。如白皮书所言,新型储能产能快速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行业洗牌在所难免,未来2-3年,是中国新型储能行业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

2025年产业规模或突破万亿

  2024年初,一篇小作文在储能圈内一石激起千层浪:以“五大六小”为代表的央国企电力集团将不再继续投资或开展与锂电池储能相关的项目,原因是储能项目收益率太低。

  尽管“五大六小全面放弃储能”的消息后来被辟谣,却依旧引发了行业恐慌。这背后,是储能行业的盈利模式不完善,同时价格战硝烟弥漫。

  关于行情能否持续,市场已经给出不同态度。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储能资本市场专场论坛上,投资机构承认目前储能赛道偏热的同时,坚称储能赛道长坡厚雪的特征没有改变,仍然是高速增长的产业方向。

  三峡金石基金执行总经理胡晗表示,“去年这一波行业阶段性过剩,造成大家对储能行业有担忧。但据我们测算,预计到2027年还会有138个GW的增量。”

  “能源革命刚刚开始,今天光伏的结构性过剩,以及储能行业的规划产能过剩,实际上都是行业快速发展的特征。如果二三十年后再看,现在正是持续进场最好的时候。”华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党政说,“赛道拥挤不是坏事,泡沫会促进成长。”

  相较于机构口中的“万亿级储能大时代”,储能企业的危机意识明显更强。亿纬锂能(300014.SZ)全资子公司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高级经理刘石磊告诉财联社记者,可能2024年的市场形势会比2023年更差,估计到2025年下半年整个行业可能会变好。

  深圳国瑞协创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卓清锋认为,储能行业正处于逐渐白热化的过程中,今年下半年或将迎来行业大洗牌,届时至少一半以上的集成企业将惨遭淘汰。“现金流有问题的企业,今年估计会比较困难;做大储的小企业,项目越多可能风险越大。”

  虽然知道淘汰赛会有大批企业将倒闭,但悲观情绪并未让行业发展的脚步放缓。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或突破万亿大关。

  对于今年的增长预期,刘石磊透露,“公司电芯一季度产能基本上排满了,我们预计今年同比增速至少要翻一倍。” 卓清锋亦表示,公司因为有“五大六小”的几个框架采购在手头,目测今年的出货量整体会较旺。

  在峰和资本合伙人周博睿看来,储能行业产能过剩还会持续。“目前储能处于行业下行加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双向阶段,企业首先要关注生存问题,其次要控成本。前两年融资环境较好,很多企业没有刻意去控制成本,现在现金流为负的企业必须重点关注现金流。”

赛道日趋拥挤,出海成必选项

  白皮书预计,到 2025年,全球储能累计装机功率约为440GW,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约为328GW;到2030年,全球储能累计装机功率约为970GW,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约为770GW。新型储能装机方面,中国将成为未来新增装机量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德国和印度。

  整体来看,国内新型储能赛道日趋拥挤。据白皮书统计,2023年全国进入储能领域的企业超过数万家,储能招投标市场厮杀激烈,但目前仅200多家企业摘得标的。

  相比之下,海外市场拥有更多的份额提升空间。据国海证券研究所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李航预测,2024年美国市场同比增速将在60%左右,而今年欧洲大储大概率将超过市场预期,澳大利亚跟日本地区均有望实现超过1GW/时以上的水平。

  “从今年产业链摸底情况来看,我们预计欧洲区域库存去化将在二季度末结束。欧洲户储库存去完之后,预计今年下半年整个产业链的下单速度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增长。” 李航说。

  锦浪科技(300763.SZ)副总裁陆荷峰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海外整体出货开始恢复。而受光伏成本逐渐下降刺激,2024年海外市场的新增装机平均增速有望呈现30%以上的增长。

  “产能利用率现在普遍都不高,行业里面最好的产能利用率大概在七八成,普遍在五成,部分三成以下的就比较艰难了。”周博睿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对各大厂商来说,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出海,在国内卷能力,去海外赚利润。”

  周博睿进一步表示,“从企业的角度,我们认为出海未来是必选项,像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阳光电源(300274.SZ)等头部企业早就开始了海外进程,如果储能企业到2025年还没有完成出海的战略布局,往后想出海估计比较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虽然潜力无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市场能够见者有份,出海企业的命运并非无虞。

  在卓清锋看来,储能出海的定位非常重要,否则就是从国内打架打到国外。他提醒同行,做海外业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的运维,如果运维做不好,后面很容易亏钱。

  此外,白皮书指出,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2023年美国、欧盟已分别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碳关税”等政策设定贸易壁垒和政策壁垒,抢占电池材料、电池产品等方面国际标准话语权,要求其储能产业链本土化,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储能产品国际竞争力,严重冲击国内企业出海形势。

长时储能风起,明年起将迅速增长

  新型储能的爆火,从行业每年流行的“热点词”即可见一斑。

  2022年,被称为国内电化学储能“真元年”;2023年,随着工商业储能爆火,工商业储能元年应运而生;到了2024年,长时储能站上风口,业内开始呐喊“4小时储能元年”。

  层出不穷的“元年”概念背后,是行业技术进步的方向,还是内卷带来的焦虑和炒作?

  “今年很多投资人都问我,长时储能会不会又是你们行业编出的新概念来忽悠投资。这里可以保证绝对不是。” 长城证券能源转型中心主任张鹏称,现在长时储能这个行业已经有相当多的产业和项目落地支撑行业发展。

  张鹏拿出一组数据:除去签约项目和部分用户侧项目,2023年已开展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的压缩空气项目有18个,总共装机规模到了4.4GW,时长为4-6个小时;液流电池项目19个,总装机规模到了1.8GW,绝大部分时长为4-6小时。据不完全统计,已签署投资协议的长时储能储备项目超过20GW。

  “长时储能目前市场规模比较小,产业链也不甚成熟,同时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不会出现元年即红海的现象,能较好地避免资本地无序扩张。”张鹏表示,“有研究表明,当光伏渗透率超过5%的时候,电力系统对长时储能的需求与新能源装机量是同步增长的。目前我国新能源渗透率达到了6.6%,说明长时储能的成长有了培养的土壤。”

  从资本市场看,2023年共103家企业参与长时储能的投资,被投企业有20家,投资总金额同比增速超过700%达49.35亿。

  长时储能是具有较长持续放电时长和使用寿命的储能技术。目前国际对长时储能尚无明确定义,国内广义的长时储能是指4个小时以上的储能,主要有液流电池、压缩空气、重力储能、二氧化碳储能以及铅酸等技术路线。业内普遍认为,长时储能具有安全性能高、使用寿命长、灵活性强等优势。

  李文龙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随着新能源发电在整个发电当中占比的提升,长时储能会由可选项变成必选项:当新能源占比达到15%-20%之后,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需求成为刚需;当风能/大阳能发电量占比50%-80%时,10小时以内的长时储能将不可或缺。

  对此,张鹏表示认同,长时储能天生就是为了电力系统转型目的而诞生,所以其发展主要受到电力系统的发展节奏和转型步伐影响。“根据我们的模型测算,长时储能需求的集中释放要在2027-2030年阶段;预计2027年之前,更多的电网侧长时储能实际需求和市场还是出现在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西北省份。”

  根据麦肯锡数据预测,2025年起长时储能市场将迅速增长。另据美国能源部(DOE)研究结果,如果2030年之前锂离子电池能在现有基础上扩建50%产能,届时10小时以下的储能市场可能将完全被锂离子电池占据,之后长时储能更多会卷10小时以上的市场。最终哪种技术路线能占优势,则取决于各自的技术进步和降本空间。

  来源:财联社 作者:汪斌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