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 动态

中广核以改革创新之力赋能清洁能源发展

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4-09-27 08:58:58 作者:王璐

  太平岭核电站1号机组热试完成、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投产、老挝北部互联互通清洁能源基地一期项目特许经营协议签署……金秋时节,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好消息不断。

  从大亚湾核电站起步走向世界,从“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从核电先行到探索清洁能源绿色未来……中广核因改革开放而拔节生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了一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追赶之路,成为推动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从大亚湾起步走向世界

  故事从1978年开始。彼时,为了解决广东地区电力供应难题,中国决定引进法国技术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于是,大亚湾核电站应运而生。

  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大亚湾核电站总投资约40亿美元,但当时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为解决资金难题和外汇缺口,中广核创造性实施了在国家信用担保基础上的“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模式,在重大项目投资领域探出一条新路。

  钱有了,人才哪儿来?1989-1991年间,大亚湾核电站精选了113名骨干员工赴法国学习培训,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和运营的“种子队”。

  从1987年8月7日到1994年5月6日,经过近七年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大陆大型商用核电站零的突破。

  此后的十几年间,在国家“以核养核,滚动发展”方针的引领下,从岭澳核电站一期到岭澳核电站二期,一座座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在大亚湾畔拔地而起,大亚湾核电基地由此成型。

  “大亚湾核电站实现了我国百万千瓦核电机组‘从无到有’的重大跨越,见证了我国核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广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评价道。

  截至2023年底,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累计上网电量达9391亿千瓦时,其中输送香港电量超3104亿千瓦时,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稳定运行已超过6500天,持续刷新国际同类型机组最长运行纪录。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核电在建数量和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9月,中广核全国九大核电基地在运核电机组28台,核电在运装机3175.6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6台,在建装机1940.6万千瓦。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投运22台核电机组。

  与此同时,我国核电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从高起点起步共建大亚湾核电站,到携手建成全球EPR首堆——台山核电站,再到共同建设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并积极输出台山EPR全球首堆建设经验,为芬兰奥尔基托洛-3号、法国弗拉芒维尔-3号等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再到人才、技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深化合作,中法之间核能合作的关系转换,充分体现了中广核从大亚湾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

  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走出中国道路,对此中广核人深有感触。

  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时,设备国产化率只有1%。

  如今,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中广核携手54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全面实现核岛主设备、核二三级泵、电气设备、核级仪控系统等400多项关键设备国产化,创新应用了模块化施工、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等70多项施工新工艺、新工法,推动“华龙一号”具备核电整机设备100%国产化能力。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身背后,是以中广核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核电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在建成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1997年岭澳一期核电站开始建设,中广核推动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承担核电设备的部分国内采购,一举使设备国产化率达到30%。

  ——2010年9月,以岭澳核电站二期1号机组建成投产为标志,全面实现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自主化发展,改进形成了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品牌CPR1000,总体性能达到同类机组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化率提高到64%。

  此后,红沿河、宁德、阳江、防城港等一批采用CPR1000型技术的核电站先后开工建设,形成了我国核电批量化、标准化、系列化建设格局。

  ——从2010年开始,中广核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执着,打造与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同台竞技的大国重器“华龙一号”。2015年以来,累计形成各类新技术、产品和工具90余项,多项技术产品在核电领域实现国内首次应用。

  2020年和2022年,“华龙一号”先后完成欧洲用户要求(EUR)认证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通过国际性的深度技术检验,进一步证明了我国核电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2024年5月25日,随着广西防城港4号机组投产发电,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验证了“华龙一号”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目前,中广核旗下共有16台在建“华龙一号”机组,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地,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

  在推动核电技术自主的同时,中广核打造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目前已应用于国内在运在建27台核电机组。核电站“神经中枢”的国产化、自主化,为我国核电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节省了近百亿元资金,验证了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和先进核电仪控装备的良好融合,将核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探索清洁能源绿色未来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绿色电力,蓝色粮仓。就在今年9月4日,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正式在广东汕尾建成投运,并完成首批养殖鱼苗投放,预计年产值达5400万元,对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在大力发展核电的同时,中广核积极进军非核清洁能源,国内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已突破45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分布全国30个省区市,全面覆盖风电、光伏、光热、抽蓄、储能、氢能、水电、燃气、热电联产等业务类型,同时在碳市场、绿证绿电交易、综合能源服务、运维服务等领域积极探索和布局。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广核全球清洁能源电力在运在建装机容量突破1.1亿千瓦。从1994年以来,中广核已累计向社会供应清洁能源近3万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煤消耗超9亿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超24亿吨,相当于种植森林超670万公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必须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继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升绿色低碳含量。”杨长利称。

  时节如流,击鼓催征。中广核正迈步踏上崭新征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宏伟蓝图正在一个个具体目标、一项项实际举措中从纸面走向地面:

  ——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核能领先、核燃料安全保障、新能源倍增、数字化跃升、核技术突破、环保强基和未来启航等集团七大战新产业发展计划,健全配套机制,培育基业长青发展新动能。

  ——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先进核能、光热、核医疗等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布局建设南方中心、长三角中心、北方中心等三大创新平台,分别围绕核能产业、核技术和数字化产业、新能源产业布局科技创新。

  ——提升产业水平,大力布局“光热+”项目,积极推进“沙漠治理+光伏农业”“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新能源+氢氨醇”等融合发展;引领华龙一号、光热、质子医疗等产业链发展,组织开展技术攻关、资源整合和场景建设,全面推进固链补链强链塑链。

  乘能源转型东风,搏不可限量未来。向绿而行,一条通向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伸向远方……

  来源:经济参考报记者 王璐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