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中国专利奖22项,主导立项国际标准22项,牵头申报1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增国家级实验室3个,公司所属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部通过评估纳入国家新的管理序列……翻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成绩单,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一项项发明专利获得认证,一批批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这些成绩是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见证,也是电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2021年,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聚科技创新强大引擎,建成重大创新工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网创新发展之路。
攻坚电网核心技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2021年12月22日,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在上海建成投运。这项世界上距离最长、输送容量最大、接头数量最多的全商业化运行的35千伏超导电缆输电工程,核心技术国产化率达100%。这标志着我国在超导电缆工程化应用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迈入全球领先行列。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公司把创新摆在关系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新跨越行动计划”,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
在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中,2021年首批启动实施8个项目,涉及新型电力系统实施路径、源网荷储协同、大电网安全防御等关键技术;启动24项配套科技项目攻关,全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重点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提前布局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深远海风电柔直外送等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能源消纳、大电网安全领域项目研究……公司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稳定的国产设备供应,在特高压一次设备组部件、大功率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高性能电工材料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标准化工作快速推进,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愈发凸显。公司研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体系,紧密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启动标准体系研究,初步构建了包含8个专业34个技术领域122个标准系列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体系,基于工程建设、技术研发、产业发展亟需原则遴选出375项重点标准,明确了标准发展路线图。
2021年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公司6个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目前,公司已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9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80项。此前一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落幕。公司“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核心技术和装备”展台集中展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和柔性输电技术。不断涌现的科技成果是公司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实现电网技术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有力注脚。
公司将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相结合,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主导发起成立IEC TC129“电力机器人”技术委员会并代表中国承担秘书处工作;主导发起成立IEC SEG13“极端自然环境及灾害下的电力设备标准化系统评估组”并担任召集人;主导立项国际标准22项、发布14项;牵头或重点参与的161项国家标准、142项行业标准、186项团体标准获批发布,214项企业标准正式实施,技术标准支撑能力持续提高。
一项项创新成果,一个个专利标准,汇聚起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推动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积聚能量。
强化科技成果应用创新驱动电网发展
2021年8月6日,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双极低端启动送电。工程自主研发并批量应用国产化换流变阀侧套管、直流穿墙套管以及直流开关等核心设备,有力推动了我国电工装备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了特高压输电的安全可靠性、全寿命周期效益和标准化水平。
科技创新铸就重大工程,持续推动电网发展。2021年6月21日投运的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途经云贵高原,翻越衡山山脉,横渡金沙江,跨越雅砻江,沿线地形条件复杂。建设者们综合建设地区海拔高、地震烈度大等特点,优化特高压设备的绝缘配合与空气净距设计,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成功研制适应高海拔、高抗震性能的特高压直流成套设备,全面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2021年12月26日投运的南昌—长沙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过程中,14台单体重量达500吨的“巨无霸”变压器均一次通过严格试验考核,长沙变电站安装的1000千伏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设备是目前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开关设备。目前,公司共建成“15交13直”特高压工程,累计送电超过2万亿千瓦时。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电网企业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公司围绕新能源并网、多能转换、先进储能、能源系统控制等领域,着力增强系统灵活性、适应性,推动能源系统更加智慧、更加开放、更加高效、更加友好。
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的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首次实现抽蓄电站接入柔性直流电网,首次在国内采用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技术,首次系统性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建造关键技术,为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黑龙江荒沟抽水蓄能电站深入研究严寒地区混凝土面板阻裂、防冻、耐久性技术,应用高抗冻性混凝土配制技术,提升混凝土冻融循环次数至400次以上;山东沂蒙抽水蓄能电站通过添加抗剥落剂解决了酸性骨料与沥青粘附性差这一核心基础性问题,节约投资1700万元……公司已投产26座抽水蓄能电站,在运和在建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规模达6229万千瓦,为电网增加安全经济、运行灵活的“蓄电池”。
科技创新持续加力,新动能和新活力迸发涌流。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各场馆、设施、重要线路的电力运行情况;数字技术赋能,在河北、甘肃,碳达峰、碳中和监测平台让碳排放有了“全景画像”;在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地区,高弹性电网的建设推动源网荷储全交互,更好适应各类能源互联互通互济需要;国家电网新能源云平台已累计接入风光发电场站超过200万座,服务上下游企业超过1万家……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2021年12月22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控股企业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公司直属科研单位首家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科技型企业。以“混资本”促“改机制”,是公司践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
公司全力落实“新跨越行动计划”,着力加大科研改革力度,以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优化科研管理体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深化股权和分红激励,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当前,承担公司首批“揭榜挂帅制”项目的中国电科院仿真科研团队正在开展新能源场站和分布式发电集群精细建模、大电网全电磁暂态高效仿真等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电力系统仿真规模、精度和效率。依托国家电网超算仿真平台,团队已累计完成数百万次模拟分析,支撑了大规模新能源发电经青豫直流工程、张北柔直工程等重点工程输送。团队负责人张星介绍:“仿真技术已进入世界电网研究的‘无人区’。我们要做先行者,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控制提供精准高效的仿真分析手段。”
公司选择目标明确、任务聚焦的46项科技项目试行“揭榜挂帅制”,公开竞争遴选揭榜人,并赋予揭榜人技术攻关、项目管理等方面自主权。同时公司在“卡脖子”、应急攻关、重大共性问题等技术方向试行“赛马制”,引入“过程淘汰”,实现由项目前端竞争向全过程竞争的转化。
公司持续深化科研机制改革,为科研人员放权、减负、赋能。南瑞集团形成国电南瑞二期股权激励完整方案及配套考核办法;国网电商公司在12家所属单位推广落地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管理模式;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所属智芯公司深化分级分类考核机制,突出核心技术骨干及业务团队激励。
强化对科技创新机制支撑的同时,公司还将改革重点瞄准了“人”这一关键因素,创新建立中国电科院院士制度和公司首席专家制度,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领工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梯队,促进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公司7位专家获2021年“IEC 1906奖”,获奖专家数量在国内位居首位。目前,公司拥有国家级专家人才365名,包括两院院士7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8名。
公司实验室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公司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建设方案获得科技部批复;公司所属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部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评估,并纳入国家新的管理序列;湖南“beplay体育周反水 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室获批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建成实验研究能力国际一流的特高压分接开关实验室。公司持续优化实验研究体系,组织评审8个公司实验室整改提升方案及17个公司实验室研究方向调整方案;推进一批新的公司级和省级研发平台建设,西藏清洁能源发展中心、张北储能与新能源研发创新中心等获批建设并顺利启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公司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我国能源电力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国网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