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能源互联网> 市场研究

能源转型变革步入下半场 “能源AI”推动构建新体系

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2023-05-24 10:42:44 作者:陈其珏

  5月23日开幕的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成为近年来最盛大的光伏盛会之一。多位行业大咖和权威专家在开幕式论坛上纷纷发声,在展望行业广阔前景的同时,也就行业发展的“痛点”、能源转型变革的下半场各抒己见。

 光伏将成未来占比最高的能源

  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SNEC大会执行主席朱共山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预计今年全世界光伏新增装机将在350吉瓦左右,明年累计装机量很可能超过水电,2026年将超过天然气,2027年将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

  他表示,从全球空间格局看,欧洲能源价格上升带动户用光伏需求迅速增长,预计欧洲光伏今年将保持40%的高增速。2025年,欧洲光伏装机累计将超过320吉瓦,到2030年将达到1太瓦以上。未来10年,美国光伏累计装机将达到800吉瓦左右。

  “通过全行业过去十几年的努力,我们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发电成本下降了90%,初步完成了平价上网的历史使命。”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目前中国光伏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在各环节上都保持全球领先。中国的光伏产业已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并有望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新兴产业。

  曹仁贤表示,作为践行“双碳”目标的排头兵,中国光伏行业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一季度,全国实现新增装机33吉瓦,相当于去年上半年新增装机的总和。预计2023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将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第一大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测算,到2050年全球要实现净零排放,近90%的发电量将来自可再生能源。综合对比分析,光伏发电将是未来一次能源中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在未来碳中和背景下,光伏发电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最低可到30%至40%,最高可能到60%至70%,是未来占比最高的能源。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随着电气化进展越来越快,未来碳中和主要还是靠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支撑。目前电气化的渗透率是27%,未来要达到60%以上。

 呼吁构建行业发展新生态

  近年来,光伏行业的“内卷”问题备受关注。高纪凡在此次大会上也对此提出“拷问”。

  “我认为竞争的良性化是关键。目前这种竞争的方式是不是要做些新的改变?有没有更好的合作模式或生态构建模式?未来能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构建一个新的行业发展生态,让整个行业不要有过大的波动性?”高纪凡认为,光伏要走向3.0时代,应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全行业能够共创共享共赢的发展模式。

  他表示,行业从供给侧看是热火朝天、信心满满,但从需求侧看则面临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要共建光伏行业新生态,引领行业新时代。”高纪凡说,从真正的需求侧看,有些问题不解决,行业增长的未来会遇到很大限制和瓶颈。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要靠科技创新。

  对此,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表示,公司最近有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新平台。

  “隆基过去以偏封闭的创新为主,也有成功的开放式创新案例。下一步,我们会规划和尝试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李振国表示,公司正在构建一个真正开放创新的体系,希望业界能够紧密合作、参与其中,为光伏下一步转换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贡献力量。

 首提“能源+AI”

  在演讲时,朱共山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能源转型变革的下半场蓝图。在他看来,“能源AI”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能源转型变革的上半场主要是能源系统电气化,下半场是电力系统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去中心化同频共振。”朱共山表示,新能源的技术革命、场景革命、数字革命等正以燎原之势,席卷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能源科技创新进入持续高度活跃期,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甲醇、氨能等一大批新能源技术加快迭代,推动新能源产业从资源、资本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电力电子、传感物联、全环境仿真平台、第五代移动通信、先进算力算法、工业基础软件、机器人等适配性技术将与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新能源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高纪凡也表示,光伏、储能、氢能将会是整个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基石,再加上能源数字化或能源互联网,将构建一个新的体系,进而推动光伏装机未来增长到700吉瓦、1000吉瓦甚至更高水平,推动未来整个能源系统乃至全球的碳中和。

  “万物互联,电是根本。”朱共山表示,到2050年,电力占能源消费的比例将由现在的21%增至51%,算力作为新型生产力将和新智造镶嵌在一起,成为用电大户之一。AI催生数字镜像世界,算力让镜像更精准,电力让镜像更稳定和清晰。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其珏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