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能源互联网> 深度阅读

从三个调研点位 看新型能源体系“新”在哪里

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15 09:58:55 作者:李欣忆 阚莹莹 王若晔

走进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受访者供图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已成为近年来能源领域的关键词。新型能源体系,到底“新”在哪里?8月14日,省委网信办、省互联网行业联合会联合主办“走进新质生产力前沿”系列活动新型能源体系专场,活动分为交流分享和实地调研两部分。在实地调研的三个点位,参会人员一路走一路看,窥见新型能源体系新貌。

1点位:成都市虚拟电厂管理平台

  电力智能“搬运工”

  为电网“削峰填谷”

  现场调研第一站,与会人员来到成都市虚拟电厂管理平台。一张大屏上,显示着成都市电力负荷运行监测、接入虚拟电厂资源情况等信息。

  成都最近“秋老虎”凶猛,用电负荷猛涨。为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不烧煤、没厂房的虚拟电厂正发挥着电网“削峰填谷”的作用。“就在几天前,四川电力交易平台发布了全省电力缺口响应需求,成都市虚拟电厂积极参与,组织各市场化主体实现约4.2万千瓦负荷响应,占全市缺口需求总量约两成。”现场,国网成都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邓灿举例说。

  虚拟电厂是一种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被称为电力的智能“搬运工”,能有效聚合和调度分散的能源资源,如分布式电源、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以及工商业可调负荷等。

  “作为超大城市和典型的电力受端城市,成都季节性短时尖峰负荷加剧了电力保供压力。”邓灿介绍,虚拟电厂有助于提升受端电网电力柔性调节能力,更好保障成都超大城市尖峰化用电需求,此外也有助于成都光伏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与会人员在现场了解到,去年,成都启动虚拟电厂建设,并率先出台西部地区首个城市级虚拟电厂建设实施方案,目前已接入7家子虚拟电厂,聚合电源、负荷等可调资源超过40万千瓦。今年,成都市虚拟电厂可调节能力将达到80万千瓦以上,预计2025年实现对分布式电源、储能设施、可调负荷等资源“应接尽接”,可调节能力扩大到130万千瓦以上。

  新型能源体系之“新”,很大程度上是模式之新、业态之新。邓灿认为,虚拟电厂正是其中的代表,随着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智能微电网推动“源网荷储”融合发展,新型能源体系还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2点位:国网西南分部调度控制中心

  清洁能源装机

  四川占比已达87%

  调研第二站,是国网西南分部调度控制中心,这是西南电网的“大脑”和“中枢”。

  “西南电网主要包括四川、重庆、西藏三个省份,承担电网的实时运行指挥、电力电量平衡、水电及新能源管理等职责。”国网西南分部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蒋航介绍,在最近的电网迎峰度夏关键期,西南电网最大负荷首次突破9000万千瓦,达到9325万千瓦,今年已5次创历史新高。为保障四川的用电需求,国网西南分部协调了5大区域、14家省网公司,通过16条跨区通道全力支援四川。

  在西南电网的沙盘前,蒋航向大家介绍了西南电网的资源优势,并透露了一组数据:目前,西南电网清洁能源装机达1.3亿千瓦,其中四川达1.1亿千瓦,占比约85%。就四川自身来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87%,风光新能源装机1584万千瓦,约为2020年底装机的2.6倍;预计2025年和2030年新能源装机将分别达到3200万千瓦和8200万千瓦,已进入风光并网投运年新增约1000万千瓦的高速发展阶段。

  “可以看出四川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深厚‘家底’。”蒋航说,能源结构的绿色化、清洁化,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路径之一。

  从资源禀赋来看,西南电网水电的可开发容量为3.3亿千瓦,占全国的56%;风光新能源可开发容量近7.7亿千瓦,均主要集中在四川和西藏地区。蒋航认为,未来继续推进能源结构的绿色化、清洁化,西南电网大有可为。

3 点位: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为能源互联网

  打造人才汇聚平台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与会人员来到调研最后一站——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就被一套新设备吸引。

  研究院院长助理、科技创新部主任吕岚春向大家展示了科研团队开发的“子母式”水下机器人巡检设备。这个水下机器人可以为水电站提供整套“体检”方案,在不影响水电站运行作业的情况下巡检,彻底改变需要放水检测导致停产的传统方式。目前这套设备已投入商业化运营,在位于凉山州的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单洞单次巡检较传统方式可增加发电收益4500万元。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是四川省和清华大学合作的首个省校合作科研机构,2016年正式挂牌成立。

  “研究院落地四川,正是因为可以把清华大学新能源学科优势和四川的清洁能源优势结合起来,把四川清洁能源转化为能源低碳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吕岚春说,研究院成立以来,把关键装备、智慧系统、信息赋能、能源碳中和四大领域作为重点攻关课题,为能源互联网领域加快打造人才汇聚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高地。

  水下机器人巡检设备只是研究院诸多成果中的“冰山一角”。研究院运行8年来,10个高水平研究中心、8个高能级实验室相继建立。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出大功率电力电子芯片柔性直流输电断路器装备,完成全国第一条特高压电路全实景透明信号测量,攻克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之一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院累计孵化23家创新型企业,总估值近60亿元,其中包括一家准独角兽企业易冲半导体。

  从四川出发,研究院与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个高校院所、产业企业和国际机构深入开展合作。吕岚春非常看好四川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机遇,“我们将加速形成开放共赢的创新生态圈,努力为四川的能源转型提供更大支撑。”(四川日报 记者 李欣忆 阚莹莹 王若晔)


上一个: 返回列表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