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与福建省计量院的专家开展全省水泥行业“电碳模型”参数优化工作。他们在实验室里利用样本数据验证模型准确度,探索“电碳模型”在不同控排行业的应用,为政府、企业提供高效、精准的碳排监测服务。
2021年以来,国网福建电力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创新技术、产品和应用模式,构建控排企业电碳监测分析体系,提供涵盖政府、企业和居民各方需求的“能效+碳排”服务,为清新福建建设贡献智慧。
以建筑陶瓷行业为突破口研究碳排测算方法
碳排测算是合理控制碳排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以用电数据为核心,高效、准确地测算企业碳排放量,对政府部门提升碳排监管水平和企业完善碳资产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陶瓷行业是重点控排行业之一。2021年4月份,国网福建电力依托国网福建电力营销服务中心、东南能源大数据中心,联合国网电科院、福建省计量院等单位,组建了一支技术攻关团队。团队以建筑陶瓷行业为试点,构建控排企业“电碳模型”,绘制企业“电碳画像”,为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动态、高频企业碳排监测分析提供新的管理手段,为企业摸底自身碳资产和碳排情况提供服务。
“按照传统方式,控排企业碳排监测主要依靠企业自主申报、政府委托第三方核查。这种方式成本高,时效滞后,而且第三方能力水平良莠不齐。碳排监测需要汇集电力、燃煤、天然气等全量能源消费数据,而燃煤、天然气等能源消费的准确获取有很大难度。”国网福建电力营销服务中心发展技术部主任叶强说。
2021年,技术攻关团队充分发挥在电力数据实时、高频采集方面的优势,开展企业历史碳排数据、用电数据关联分析,通过用电数据直接测算企业碳排数据,实现了碳排动态预测、履约交叉核验、同业对标比对和排放监控预警。
当年10月,技术攻关团队走访了部分建筑陶瓷企业,对“电碳模型”的准确度进行了现场验证。经比对,大部分企业通过“电碳模型”测算的上一年碳排量与该企业第三方碳核查数据误差均在1%以内。此外,技术攻关团队还使用“电碳模型”锁定了1家碳排量同比增长异常的建筑陶瓷企业——该企业受疫情影响,停产近两个月,并且增加了抛光生产线和环保设施,导致碳排量发生较大变化。
“建筑陶瓷行业是一个突破口,我们目前还在同步开展水泥、平板玻璃等控排行业‘电碳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力争年内覆盖全部重点控排行业。”国网福建电力营销部市场处处长洪亮说。
推出碳金融产品让企业享受降碳实惠
1月24日,在国网福建电力与国网英大碳资产公司的推动下,福建鑫森合纤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碳能力评估报告与兴业银行尤溪支行签订“碳e融”贷款合约,在申请贷款时获得了下浮50个基点的专属利率优惠,成为“碳e融”在福建落地的首批企业之一。
今年1月份,国网福建电力联合国网英大碳资产公司,打造了绿色金融产品“碳e融”。电网企业为用能企业开展电碳数据分析,在“电e金服”平台出具企业碳能力评估报告,为金融机构开展企业贷款审批提供参考,从而在能源消费侧引入绿色资金,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根据企业碳能力评估报告,金融机构可以从企业碳电强度、自发自用清洁能源占比、电费交纳等方面了解企业的碳表现、碳贡献和碳履约情况,协助企业对接优质绿色金融产品,助力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国网福建电力营销服务中心财务核算部主任王瑜介绍。
目前,国网福建电力已与兴业银行福建管理总部签署战略合作授信协议,为三明、泉州两地的4家企业出具了企业碳能力评估报告。
“合作建立了碳资产评估监测体系,将节能减排行为与利率和信贷挂钩,能激励企业积极实施节电、节水等节能设施改造升级,推动各行业低碳转型、降低用能成本。”兴业银行泉州分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肖林说。
“碳易+”数据产品助力企业节能降碳
2月份,国网福建电力还在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上线了控排企业“电碳画像”“电碳生态地图”等“碳易+”数据产品,帮助企业优化碳资产管理方式。
“电碳生态地图”打通了“电-碳-能”数据链条,以规模以上企业为对象,全景展现区域碳排放热力图、各行业碳电强度分析图、同行业各企业碳电强度分析图、企业与行业碳电强度对比图等。碳电强度是“电碳生态地图”的核心指数。这一指数体现了用能主体的电气化程度,可以指导能源消费侧提升电气化和节能提效水平,未来还可用于预测行业或企业碳排放量。
“电碳生态地图”可通过beplay体育周反水 融合链接煤、油、气、热等其他各类能源消费数据,实现电量看区域、行业、企业碳排放的全景、动态展现,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用能转型。
目前,福建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已面向政府、企业、综合能源服务商等多类型用户开放。使用“碳易+”数据产品的在线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及时掌握控排企业的碳排情况和发展趋势,企业可以明确自身节能降碳方向,选择多元化综合能源服务,综合能源服务商可以挖掘潜在客户,提供分布式光伏建设、设备节能改造等能效服务。
国网福建电力正持续探索涵盖政府、企业和居民能效服务与控排工作实施路径,持续深化“能效+碳排”体系应用研究,为各方提供更智慧化的能效服务。(孟冬昵 陈吴晓 林丽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