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光伏台区安装“数字化”系统,农民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安全又低碳;
企业安装能耗监测系统,电气化推动生产绿色低碳转型;
电力调度员不再“盲调”,一个指令远程监测和控制新能源并网。
贵州六盘水盘州市羊场乡纳木村村民楼顶普遍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 钱东生 摄
如今的贵州,beplay体育周反水 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让生活更“智慧”,让天更蓝、地更绿,让发展质量更高、成色更足。近年来,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不断加强科技攻关,拓展数字应用,将生态建设融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各环节、全过程,发挥“数据+算力+算法”作用,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推进能源生产消费转型取得的探索和成效。
数据“上脑” 构筑新能源监测“智慧脑”
8月,秋高气爽,贵州大地“风光”无限,风能、太阳能转换为绿色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在贵州电网公司,通过新能源可观、可测、可控一体化平台,便可看到全省184个新能源场站的实时运行数据,运行功率、弃风弃光率、机组型号、气象信息等数据及参数详情,一一显示。这些数据,来自于分布在贵州各地的上万个光伏阵列和风机,秒级、分钟级、小时级地上报运行情况。
“这可以实现对每个新能源场站未来10天发电功率的精准预报,能够提前做好调整火电、水电和新能源发电功率的准备。”贵州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调与新能源部项目负责人张俨介绍,有了这个平台,全省风电、光伏短期预测准确率已增长至75.6%、85.2%,不仅提升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场景下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能力,还大大提高了新能源利用率。
近年来,贵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以风电、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从无到有、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6月底,贵州省新能源装机总容量累计超过2000万千瓦。今年上半年,贵州电网消纳新能源118.63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伴随大规模新能源上网,带来的是其波动性为电网调节、调度带来的挑战。为进一步服务绿色低碳能源加快发展,2022年9月,贵州电网新能源可观、可测、可控一体化平台上线运行,目前新能源场站E文件(即各类运行数据)上送率已实现100%,可实时查看所有新能源场站16项单机运行数据及参数。
张俨表示,正是有了海量数据与强大算力,新能源才有了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的“千里眼”,还有了科学分析、有效应对的“智慧脑”。
数据“入企” 助力能源消费绿色转型
走进遵义仁怀市茅台镇汉王酒业有限公司,可以看到每小时用电能耗数据,实时上传至“贵州电网全生命周期碳排监测与预测平台”。后台的研究人员,对所收集的碳排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出减碳降碳建议。
这是贵州电网公司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字化监测和预测技术在酿酒行业电能替代示范应用的一个案例。
近年来,贵州电网公司大力推进电能替代,深度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积极推进“电酿酒”“电制茶”“电烤烟”“电辣椒”等“新电气化”,推进能源需求侧转型,积极引领绿色用能方式,今年上半年完成替代电量29.9亿千瓦时。
“碳排清单梳理及碳排数据的数字化监控,有助于企业建立碳排放管控目标及碳资产运营管理。”贵州电网公司信息中心建设应用部副总经理周玲说,碳排核算是酿酒企业碳资产管理及政府监管的重要基础,其核心价值在于帮助企业进行碳排放边界及活动的厘清、数据的汇聚整理分析,实现碳资产清晰量化的盘点。
周玲介绍,结合贵州省酿酒行业历年经济数据以及能源消费情况,全生命周期碳排监测与预测平台分析了酒企生产工艺全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等方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针对能耗总量、能耗强度,为遵义仁怀市的酒企提供了电能替代改造方案。
数据“进村” 打造绿电低碳新样板
7月,在六盘水盘州市羊场乡纳木村农户家的屋顶上,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光伏产生的清洁电能,在满足家庭生产生活用电之余,送入电网,获得收益。
这里是贵州省首个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2022年,为解决建筑屋顶大量分布式光伏接入带来的配电网末端电压高、谐波、三相不平衡等问题,贵州电网公司建设了六盘水羊场乡柔性配网示范工程,采用交直流同杆架设、台区柔性互联、分布式光伏+储能等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促进源网荷储充的便捷并网。
今年,这里正在建设贵州省首个社会服务类“近零碳示范区”。
“目前示范区电压合格率从30%提升到了95%以上,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提升了50%以上。”项目负责人、贵州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网技术中心总经理付宇介绍,自3月项目应用以来,借助数据孪生技术,构建纳木村1:1孪生台区,对台区内孪生设备的储能、光伏断路器等设备的实时数据进行了监测与控制,最大程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据了解,贵州电网公司高质量推动“近零碳示范区”建设,在六盘水羊场乡示范区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试点项目探索建设零碳示范区,多领域多层次推动“近零碳”“零碳”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模式。
与此同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光储直柔的低碳园区多能协同与碳管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正在贵州加快推进。目前已建立“基于动态碳排因子的源网荷储”碳排模型和碳控模型、园区能碳评价指标集和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开展了光储直柔建筑设计,形成设计方案,为提升园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提供核心技术和实证经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