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变电站的40年——见证上海电力变迁

建成于1957年的220千伏西郊变电站,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中心城区大型变电站。1958年,上海的最高用电负荷只有60万千瓦,而西郊站三台220千伏主变每台容量都是9万千瓦,三台主变承担了当时上海近一半的用电负荷,西郊站因此得名“远东第一站”。1978年,这个数据变为五分之一。而到2018年,西郊站在迎峰度夏期间的最高负荷仅占全市最高用电负荷的五十分之一左右。

40年,西郊站始终伴随电网的发展而改变,而不变的是一代代电力人“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

曾是最重要的枢纽变电站

40年来,西郊站在上海电网中地位的改变恰恰是电网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海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数量从1978年的8座增长到2018年的140座,对应的变电容量从138万千伏安增长到11400万千伏安。

还有一年多就要退休的西郊站前站长王惠平与许多老师傅一样,对西郊站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王惠平说:“我1977年进厂就分配到西郊站做运行值班工作。那个时候,西郊站的地位就像现在的特高压练塘站一样。新员工进厂都要到西郊站实习,只有政审合格、表现优秀的才能留下来。”

时隔40年,王惠平对1978年西郊站的上级电源线还如数家珍:两回进线来自万荣站、一回来自吴泾发电厂、一回来自闵行发电厂、两回来自浙江杭州变电站(新安江水电)、一回来自江苏望亭发电厂。

这样的上级电源配置,让西郊站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上海最重要的枢纽变电站。直到1988年,±500千伏南桥换流站投运以及220千伏黄渡变电站升级为500千伏变电站,西郊站在上海电网中的地位才开始逐渐下降。

老站实现华丽转身

40年来,西郊站先后经历过3次较大规模的改造,设备从苏联进口及仿苏设备,一直发展到如今100%使用国产设备。

去年退休的西郊站老师傅茅洁星回忆:“西郊站每一次改造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站里的设备越来越好。”

“旁路代”是变电站倒闸操作中较为复杂的一项任务。通过旁路开关和旁路母线暂时替代发生故障的断路器以避免负荷损失,好比心脏外科手术时用的体外循环。“以前站里断路器故障频发,几乎每个礼拜都要‘旁路代’,运行人员几乎都能把上百步的操作步骤背出来。后来,随着电网设备可靠性不断提升,‘旁路代’这种方式才逐渐退出。”茅洁星说。

同样退出电网的还有用于调节电网有功和无功功率的同步调相机。由于存在运行维护复杂、有功功率损耗大、运行噪声较高等缺点,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调相机逐步被其他电网调压设备取代。1999年,上海电网最后一台调相机在西郊站正式退役。

自2013年起,西郊站迎来了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并于2014年年底顺利实现了老站新生。全新的自动化监控系统、35千伏开关柜、混合气体绝缘开关(HGIS)等设备悉数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变电站。与此同时,中心城区7座老旧220千伏变电站同样进行了整站改造,一大批“超龄服役”的老设备完成历史使命,一座座老站实现了华丽转身。

薪火相传的精神家园

经过改造后的西郊站,保留了标志性的苏式红砖结构的设备楼。目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正准备将其改造成上海电网历史展示馆,用于留存电网发展的历史印迹。设备楼的外墙上至今保留着改革开放后刻的标语——“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企业进步的根本途径。”

红墙砖瓦既见证了上海电网的发展,也是一代代电力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家园。

王惠平刚工作的时候,西郊站共有40名运行值班人员,除了常规的倒闸操作、许可验收和设备巡视外,还有许多的辅助工作和杂活需要完成。他说:“那个时候主变风扇马达坏了是运行人员自己动手换,站里的照明系统、水泵维修,甚至厕所清洁工作都需要自己动手。”

如今,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中心站模式启动,40名运行人员可以管理15座变电站,西郊站早已成为一座无人值守变电站,工作效率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在电网中的独特地位,西郊站一直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和输送人才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西郊站还承担了上海电网新任变电站站长的培养任务,一大批技术骨干经过在这里的锻炼成为重要变电站的站长。

“我们那一代员工基本都是初中和技校毕业,如今的新员工都是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但不变的是我们一直延续至今的一对一师徒带教传统。”在王惠平看来,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对于新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代又一代西郊人就是用这种方式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也为电网的不断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40年沧桑巨变,王惠平、茅洁星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师傅。

上世纪80年代,迎峰度夏的时候用电紧张,西郊站几乎每天都要拉电限电;上世纪90年代,站里逐步开始安装空调,但首先满足的是设备房间,员工工作生活区域是最后考虑的;本世纪初,计算机在站里全面普及,许多员工都是自己花钱租一台计算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最终考到计算机初级和中级证书。

如今,朝气蓬勃的运维管理团队、智能的巡检机器人、先进可靠的电力设备都让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站”处处充满生机。

主办单位:欢迎光临beplay彩票 网站运营:beplay体育在线官网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beplay体育登录官方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西郊变电站的40年——见证上海电力变迁

作者:朱鹰杰 发布时间:2018-12-29 来源:电力网

建成于1957年的220千伏西郊变电站,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中心城区大型变电站。1958年,上海的最高用电负荷只有60万千瓦,而西郊站三台220千伏主变每台容量都是9万千瓦,三台主变承担了当时上海近一半的用电负荷,西郊站因此得名“远东第一站”。1978年,这个数据变为五分之一。而到2018年,西郊站在迎峰度夏期间的最高负荷仅占全市最高用电负荷的五十分之一左右。

40年,西郊站始终伴随电网的发展而改变,而不变的是一代代电力人“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

曾是最重要的枢纽变电站

40年来,西郊站在上海电网中地位的改变恰恰是电网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海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数量从1978年的8座增长到2018年的140座,对应的变电容量从138万千伏安增长到11400万千伏安。

还有一年多就要退休的西郊站前站长王惠平与许多老师傅一样,对西郊站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王惠平说:“我1977年进厂就分配到西郊站做运行值班工作。那个时候,西郊站的地位就像现在的特高压练塘站一样。新员工进厂都要到西郊站实习,只有政审合格、表现优秀的才能留下来。”

时隔40年,王惠平对1978年西郊站的上级电源线还如数家珍:两回进线来自万荣站、一回来自吴泾发电厂、一回来自闵行发电厂、两回来自浙江杭州变电站(新安江水电)、一回来自江苏望亭发电厂。

这样的上级电源配置,让西郊站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上海最重要的枢纽变电站。直到1988年,±500千伏南桥换流站投运以及220千伏黄渡变电站升级为500千伏变电站,西郊站在上海电网中的地位才开始逐渐下降。

老站实现华丽转身

40年来,西郊站先后经历过3次较大规模的改造,设备从苏联进口及仿苏设备,一直发展到如今100%使用国产设备。

去年退休的西郊站老师傅茅洁星回忆:“西郊站每一次改造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站里的设备越来越好。”

“旁路代”是变电站倒闸操作中较为复杂的一项任务。通过旁路开关和旁路母线暂时替代发生故障的断路器以避免负荷损失,好比心脏外科手术时用的体外循环。“以前站里断路器故障频发,几乎每个礼拜都要‘旁路代’,运行人员几乎都能把上百步的操作步骤背出来。后来,随着电网设备可靠性不断提升,‘旁路代’这种方式才逐渐退出。”茅洁星说。

同样退出电网的还有用于调节电网有功和无功功率的同步调相机。由于存在运行维护复杂、有功功率损耗大、运行噪声较高等缺点,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调相机逐步被其他电网调压设备取代。1999年,上海电网最后一台调相机在西郊站正式退役。

自2013年起,西郊站迎来了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并于2014年年底顺利实现了老站新生。全新的自动化监控系统、35千伏开关柜、混合气体绝缘开关(HGIS)等设备悉数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变电站。与此同时,中心城区7座老旧220千伏变电站同样进行了整站改造,一大批“超龄服役”的老设备完成历史使命,一座座老站实现了华丽转身。

薪火相传的精神家园

经过改造后的西郊站,保留了标志性的苏式红砖结构的设备楼。目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正准备将其改造成上海电网历史展示馆,用于留存电网发展的历史印迹。设备楼的外墙上至今保留着改革开放后刻的标语——“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企业进步的根本途径。”

红墙砖瓦既见证了上海电网的发展,也是一代代电力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家园。

王惠平刚工作的时候,西郊站共有40名运行值班人员,除了常规的倒闸操作、许可验收和设备巡视外,还有许多的辅助工作和杂活需要完成。他说:“那个时候主变风扇马达坏了是运行人员自己动手换,站里的照明系统、水泵维修,甚至厕所清洁工作都需要自己动手。”

如今,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中心站模式启动,40名运行人员可以管理15座变电站,西郊站早已成为一座无人值守变电站,工作效率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在电网中的独特地位,西郊站一直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和输送人才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西郊站还承担了上海电网新任变电站站长的培养任务,一大批技术骨干经过在这里的锻炼成为重要变电站的站长。

“我们那一代员工基本都是初中和技校毕业,如今的新员工都是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但不变的是我们一直延续至今的一对一师徒带教传统。”在王惠平看来,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对于新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代又一代西郊人就是用这种方式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也为电网的不断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40年沧桑巨变,王惠平、茅洁星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师傅。

上世纪80年代,迎峰度夏的时候用电紧张,西郊站几乎每天都要拉电限电;上世纪90年代,站里逐步开始安装空调,但首先满足的是设备房间,员工工作生活区域是最后考虑的;本世纪初,计算机在站里全面普及,许多员工都是自己花钱租一台计算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最终考到计算机初级和中级证书。

如今,朝气蓬勃的运维管理团队、智能的巡检机器人、先进可靠的电力设备都让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站”处处充满生机。

关键词: 电力, 西郊,变电站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