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举起相机透过镜头看世界时,江苏徐州铜山区供电公司退休老员工、现年88岁的张金铭,眼里又闪现出青春的光彩。
在张老的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一箱箱照片和存放照片的光盘。他还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他用过的15部相机。张金铭用4万多张照片,记录了铜山电网40年的发展历程。
初次用相机聚焦电网建设
1962年,张金铭从铜山法院转至铜山县大庙供电站任站长,后又转至铜山供电所工作,即铜山区供电公司的前身,先后任电力调度所主任、农电股长等职。当时的供电设备很落后,铜山地区仅有两台640千伏安的变压器、供电线路11千米,绝大多数电杆都是混凝土电杆,还有少数电杆是用木棍做成的。
1978年春,出于资料存档、电网建设检查验收的需要,单位为张金铭配备了一部120胶卷相机。相机刚到手的那阵子,张金铭无论是工作中稍有空闲,还是下班后回到家里,都在摆弄、琢磨相机,有时兴奋得夜不能寐。在与左邻右舍的闲谈中,他常常炫耀自己会拍照。张金铭经常自带干粮外出拍照,有时要徒步走几公里、几十公里,有时还要翻山越岭。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铜山县境内的石材资源丰富,柳泉乡、茅村乡开始发展水泥产业,为这些企业架设供电线路提上了工作日程。当时,运送电杆上山要靠肩扛手抬,立杆则需要先放炮炸坑,再用混凝土浇筑。有一次,张金铭为了拍摄柳泉乡的电网建设,跟随施工人员攀爬几座山头。时近中午,一场雷阵雨突然降下,把张金铭淋得浑身湿透。山路本就难走,雨后更是寸步难行。下山时,张金铭不慎从一个峭壁处滚下,身上多处被刮伤,但他手中的相机却丝毫未损。一想到这次拍到了满意的照片,张金铭觉得不虚此行。在架设柳泉和茅村水泥厂专线近两个月的工期中,张金铭拍了200张照片,为后来的资料建档和电力志书编篡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处奔波拍摄,记录电网发展
此后,张金铭几乎是相机不离身,如影相随。他渐渐地迷上了摄影。
在铜山县供电局工作的30多年间,张金铭几乎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用相机记录了电建施工的艰辛和电网发展。
张老回忆,改革开放前,铜山电网建设几乎是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铜山地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电网发展也随之加速。1978年年底的一个下午,张金铭刚刚从外地开会回来,听说35千伏郑集变电站1号主变开始安装。他顾不上休息,挎上相机、蹬上借来的自行车,向35公里外的郑集变电站奔去。到达时,恰好主变正准备“落座”。“咔嚓、咔嚓”,气喘吁吁的张金铭用相机拍下铜山首个35千伏变压器的安装瞬间。拍完照片后他冒着寒风骑车返回,回到单位时已是半夜。如今,这组照片成为铜山早期电网发展的珍贵资料。
1985年3月,铜山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大庙变电站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为了拍到精彩的照片,张金铭有时跟随电建人员半夜出发,甚至冒着恶劣天气爬到高处拍照。从开工到竣工送电的200多个日日夜夜,张金铭在工程现场拍摄了1000余张照片。
1990年,铜山电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电网架构不断完善,110千伏、35千伏线路成幅射状分布,供电能力大幅提升。当年新建了35千伏刘集、房村、付庄、庙山4座变电站及35千伏桃刘线、桃付线。时年58岁的张金铭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几乎每处电建现场,都有他背着相机奔波的身影。
退休后依然痴迷电力摄影
1992年,张金铭从铜山县供电局退休了,但他对电网事业的热爱却丝毫不减。为了更好地记录城乡电网的发展成就,张金铭报名参加了徐州市老年大学的摄影班,并自费购买了一部先进的数码相机。一有空闲,他就背起相机和三角架,深入变电站建设、线路施工、新农村电网建设及工程技改现场,将精彩瞬间收入他的镜头里。
2012年10月,张金铭听说徐州地区第一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铜山新区牛山路与玉带河附近建设后,多次骑着电动自行车前往建设现场,想用相机记录该变电站的建设过程。遗憾的是,施工方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即使他戴着安全帽,也未获准进入现场。无奈之下,张金铭带着“长枪短炮”和三脚架爬上周边的高楼,硬是从多个角度拍摄了变电站建设过程的照片。这些照片在2014年“徐州有电100周年图片展”上获得广泛好评,并在市、区工会展出。
“电网发展太快了,我的相机都快跟不上变化了!”张老说,今年国庆节期间,他到新城区拍摄,原来那些直径细、弧垂大、在空中飘来荡去的细电线,全都换成了耐拉力、直径粗的绝缘导线,水泥电杆换成了铁塔,繁华路段的线路改为地下电缆。张金铭自认为是个“老徐州”,但电网建设的日新月异仍让他几次差点迷了路。
无偿捐献电网建设照片
“我是徐州生人,在徐州长大,专拍家乡的发展。我在供电企业工作几十年,拍的最多的就是电网建设。”张金铭说。
2010年9月,铜山撤县设区,铜山区供电公司经营区域越来越小,但电网结构却由弱变强。至2018年,铜山区境内拥有220千伏变电站5座、110千伏变电站14座、35千伏变电站14座;年供电量由1978年不到2000万千瓦时增长到2017年年底的45.99亿千瓦时。40年来,张金铭用15部相机拍摄了4万多张电网建设照片,留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铜山电网的发展历程。
如今,张老拍摄的照片已经形成了城市变迁、配网建设、新农村电网建设、电与社会等20多个系列,其中,很多图片被铜山区供电公司档案室及当地档案馆收存,为本单位和地方志书编篡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资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张老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他准备从自己的作品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捐给相关单位进行展示,让人们看看铜山电网的发展变化。
主办单位:欢迎光临beplay彩票
网站运营:beplay体育在线官网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beplay体育登录官方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每当举起相机透过镜头看世界时,江苏徐州铜山区供电公司退休老员工、现年88岁的张金铭,眼里又闪现出青春的光彩。
在张老的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一箱箱照片和存放照片的光盘。他还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他用过的15部相机。张金铭用4万多张照片,记录了铜山电网40年的发展历程。
初次用相机聚焦电网建设
1962年,张金铭从铜山法院转至铜山县大庙供电站任站长,后又转至铜山供电所工作,即铜山区供电公司的前身,先后任电力调度所主任、农电股长等职。当时的供电设备很落后,铜山地区仅有两台640千伏安的变压器、供电线路11千米,绝大多数电杆都是混凝土电杆,还有少数电杆是用木棍做成的。
1978年春,出于资料存档、电网建设检查验收的需要,单位为张金铭配备了一部120胶卷相机。相机刚到手的那阵子,张金铭无论是工作中稍有空闲,还是下班后回到家里,都在摆弄、琢磨相机,有时兴奋得夜不能寐。在与左邻右舍的闲谈中,他常常炫耀自己会拍照。张金铭经常自带干粮外出拍照,有时要徒步走几公里、几十公里,有时还要翻山越岭。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铜山县境内的石材资源丰富,柳泉乡、茅村乡开始发展水泥产业,为这些企业架设供电线路提上了工作日程。当时,运送电杆上山要靠肩扛手抬,立杆则需要先放炮炸坑,再用混凝土浇筑。有一次,张金铭为了拍摄柳泉乡的电网建设,跟随施工人员攀爬几座山头。时近中午,一场雷阵雨突然降下,把张金铭淋得浑身湿透。山路本就难走,雨后更是寸步难行。下山时,张金铭不慎从一个峭壁处滚下,身上多处被刮伤,但他手中的相机却丝毫未损。一想到这次拍到了满意的照片,张金铭觉得不虚此行。在架设柳泉和茅村水泥厂专线近两个月的工期中,张金铭拍了200张照片,为后来的资料建档和电力志书编篡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处奔波拍摄,记录电网发展
此后,张金铭几乎是相机不离身,如影相随。他渐渐地迷上了摄影。
在铜山县供电局工作的30多年间,张金铭几乎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用相机记录了电建施工的艰辛和电网发展。
张老回忆,改革开放前,铜山电网建设几乎是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铜山地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电网发展也随之加速。1978年年底的一个下午,张金铭刚刚从外地开会回来,听说35千伏郑集变电站1号主变开始安装。他顾不上休息,挎上相机、蹬上借来的自行车,向35公里外的郑集变电站奔去。到达时,恰好主变正准备“落座”。“咔嚓、咔嚓”,气喘吁吁的张金铭用相机拍下铜山首个35千伏变压器的安装瞬间。拍完照片后他冒着寒风骑车返回,回到单位时已是半夜。如今,这组照片成为铜山早期电网发展的珍贵资料。
1985年3月,铜山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大庙变电站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为了拍到精彩的照片,张金铭有时跟随电建人员半夜出发,甚至冒着恶劣天气爬到高处拍照。从开工到竣工送电的200多个日日夜夜,张金铭在工程现场拍摄了1000余张照片。
1990年,铜山电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电网架构不断完善,110千伏、35千伏线路成幅射状分布,供电能力大幅提升。当年新建了35千伏刘集、房村、付庄、庙山4座变电站及35千伏桃刘线、桃付线。时年58岁的张金铭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几乎每处电建现场,都有他背着相机奔波的身影。
退休后依然痴迷电力摄影
1992年,张金铭从铜山县供电局退休了,但他对电网事业的热爱却丝毫不减。为了更好地记录城乡电网的发展成就,张金铭报名参加了徐州市老年大学的摄影班,并自费购买了一部先进的数码相机。一有空闲,他就背起相机和三角架,深入变电站建设、线路施工、新农村电网建设及工程技改现场,将精彩瞬间收入他的镜头里。
2012年10月,张金铭听说徐州地区第一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铜山新区牛山路与玉带河附近建设后,多次骑着电动自行车前往建设现场,想用相机记录该变电站的建设过程。遗憾的是,施工方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即使他戴着安全帽,也未获准进入现场。无奈之下,张金铭带着“长枪短炮”和三脚架爬上周边的高楼,硬是从多个角度拍摄了变电站建设过程的照片。这些照片在2014年“徐州有电100周年图片展”上获得广泛好评,并在市、区工会展出。
“电网发展太快了,我的相机都快跟不上变化了!”张老说,今年国庆节期间,他到新城区拍摄,原来那些直径细、弧垂大、在空中飘来荡去的细电线,全都换成了耐拉力、直径粗的绝缘导线,水泥电杆换成了铁塔,繁华路段的线路改为地下电缆。张金铭自认为是个“老徐州”,但电网建设的日新月异仍让他几次差点迷了路。
无偿捐献电网建设照片
“我是徐州生人,在徐州长大,专拍家乡的发展。我在供电企业工作几十年,拍的最多的就是电网建设。”张金铭说。
2010年9月,铜山撤县设区,铜山区供电公司经营区域越来越小,但电网结构却由弱变强。至2018年,铜山区境内拥有220千伏变电站5座、110千伏变电站14座、35千伏变电站14座;年供电量由1978年不到2000万千瓦时增长到2017年年底的45.99亿千瓦时。40年来,张金铭用15部相机拍摄了4万多张电网建设照片,留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铜山电网的发展历程。
如今,张老拍摄的照片已经形成了城市变迁、配网建设、新农村电网建设、电与社会等20多个系列,其中,很多图片被铜山区供电公司档案室及当地档案馆收存,为本单位和地方志书编篡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资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张老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他准备从自己的作品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捐给相关单位进行展示,让人们看看铜山电网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