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网公司与贵州省紫云县结对帮扶,探索央企整县帮扶模式

发布时间:2017-11-14 来源:中国电力网

  驻村第一书记李敬(左二)在紫云小寨关村“黔电菜园”蔬菜大棚里认真察看蔬菜长势。 (刘高才 摄)

  驻村第一书记李敬(右二)到紫云小寨关村打龙坡组贫困户郭小彦家中,对郭小彦72岁的母亲做工作,动员他们全家进行易地扶贫搬迁。 (刘高才 摄)

  贵州电网公司走进紫云小寨关小学,青年志愿者与小寨关小学帮扶对象开开心心看表演、享欢乐。 (刘高才 摄)

  “对面山上穷窝窝,哪家姑娘愿上坡?等你换了穷面貌,哥哥你再来向妹说!”一首村村相传的土歌谣,道出了紫云县的贫与困。地处麻山腹地的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是全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为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省省委、省政府动员省内大型国有企业整县帮扶贫困县,贵州电网公司成为12家与贫困县结对帮扶的国有企业之一,牵手全省的深度贫困县——紫云县。

  整县帮扶与定点帮扶有什么不同?如何精准着力才能让点面都出疗效?边做边摸索,贵州电网公司与地方政府构建了横向到户、纵向打通、全覆盖的“三级联动”服务型扶贫体系,形成了扶贫的立体化格局,从组织架构上,把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使整县帮扶形成整体力量,同频共振共赴同步小康。

创新机制 政企三级联动

  “小寨关村的扶贫干部提交了一个项目,希望在村里成立一个合作社,建一个农家乐,粟主任,你觉得怎样?”

  每月的县长办公会,大家都愿意听听思维活跃的粟林的意见。2016年,粟林从安顺供电局党建部主任派到紫云县任驻县干部,担任县政府党组成员、县扶贫办副主任,也是安顺供电局紫云扶贫工作组组长。

  殊不知,这位“外来的和尚”,并非一开始就顺风顺水。

  一切要从2016年3月说起。当时贵州省省委省政府确定贵州电网公司帮扶紫云县后,足足等了3个月,被扶贫单位紫云县政府还没见到电网公司有“大动作”,扶贫办的同志心里都犯嘀咕了。

  “在电网公司做项目,都得先做前期可研和规划,我看这扶贫啊,应该也是这个道理。”作为具体实施帮扶的单位,安顺供电局党委书记龙正杰坚信谋定而后动能事半功倍。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诀在于精准,在于将党和国家给的好政策和专项扶贫资金精准地落在每一户贫困户身上。而这中间存在大量沟通协调工作,很容易让驻村干部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精力耗在一对多的不同层级的沟通,上下不畅、左右为难。“一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要推进可能耗费几个月时间、磨破了嘴皮子才能成。”龙正杰说,这次是整县帮扶,项目的协调、推进的节奏、人员的安排都应该是里应外合、渠道畅通。

  一个单位对一整个县的帮扶,此时凸显出了其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共同的信任基础这特有的优势。贵州电网公司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董事长为组长的结对帮扶领导小组,在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重点安排帮扶工作。公司内部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公司层面统筹协调、安顺供电局负责组织实施、紫云供电局具体落实,并成立扶贫工作组。

  经过三个月的摸底调查和精准识别,紫云县和“一镇三村”的“体检报告”出来了:全县共有贫困村83个,贫困人口6.4721万人,其中基础较弱的板当镇有贫困人口2362户8209人。贵州电网公司针对紫云县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了一套帮扶方案,以“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为原则,聚力打造“一镇三村”(板当镇,小寨关村、新塘村、落麦村),编制规划,制定了“电力帮扶、结对帮扶、驻村帮扶、公益帮扶”四项行动。

  在贫困地区,扶贫资源的最后分配集中在县级层面。安顺供电局派出7名扶贫干部分别到县乡村三级挂职,融进当地政府的扶贫总体工作部署。这样一来,县级扶贫干部负责统筹资源,乡级扶贫干部负责沟通协调,村级扶贫干部负责实施落地,政企同心,三级联动。

  “各层级一一对应,既在外部联通,又在内部融合,形成了一个闭环,实现了人和事的高度融合。”龙正杰对记者说道,从县到乡、村,每一个不同的问题,该在哪个层级沟通协调,都有人立即去解决,而无需一个人四处沟通解释、奔波劳累,达到帮扶的效果最大化。

  人跟人,心交心,从组织架构和机制上破除各层级间的壁垒和屏障,把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把中间的能量消耗降到最低,把最大的实惠都留给老百姓。

相互融合 同心更能同频共振

  “三级联动”带来的高默契转化成高效率,人与事交互融合,为紫云县的脱贫注入了加速剂。

  在贵州电网公司和安顺供电局内部,扶贫成了各个部门关注和支持的重点工作。安顺供电局党委每月定时组织党建、人事、计划、监审、工会等部门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议,集中力量解决问题,生产部门加大力度对贫困地区电网改造升级,办公室组织优先采购滞销的紫云县红芯红薯为食堂使用……

  扶贫战场上,政企之间不分你我。今年上半年,安顺供电局拟在紫云县投资一家水泥电杆厂,但进厂道路还未硬底化,不利于厂区建设和日后的货物运输。获悉驻村干部的反映后,粟林在当月县委牵头组织的结对帮扶工作会上提出这个问题,县政府主动提出修路,并立即协调了项目资金对进厂道路进行了硬底化,前后只花了半个月时间,“这要是放在别的地方,半个月时间恐怕连沟通项目都没跑下来。”

  还有一次,小寨关村刚建好的鱼塘出现漏水,这鱼塘是村合作社一个扶贫项目。驻村第一书记李敬一个电话报告给县政府,县政府立即安排了水利局前来排查原因并协助解决问题。“大家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是扶贫的事,都可以走‘绿色通道’。”

  李敬所在的小寨关村,是贵州电网公司整县帮扶紫云县的第一个突破口。为让小寨关村尽快从贫困村中出列,安顺供电局为小寨关村编制了“十三五”整体发展规划,立下了“一张蓝图干到底,‘三步’建成小康寨”的军令状,集中力量解决小寨关村的脱贫任务。一年多来,通过产业扶贫、入股分红、帮助自主创业增收等方式,小寨关村的贫困人口已从2015年的792人减少到502人,剩余的450人将于今年底全部实现精准脱贫。

  2016年,贵州电网公司在紫云县“一镇三村”投入的扶贫专项资金为300万元,同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协调引进资金1166万元,是自身投入的三倍。“企业帮扶地方的经验由来已久,但过去单纯的企业给钱给物帮扶模式现在已经行不通了。”紫云县县委副书记陈德国说,地方政府是扶贫的主体、贫困户是脱贫的主体,企业是帮扶的主体,也是两者的媒介。发挥企业特长和优势将各方联动起来,形成扶贫的最大效益,正是央企参与整县帮扶的题中之义。贵州电网公司在帮扶过程中探索出的横向到户、纵向打通、全覆盖的“三级联动”的立体化扶贫体系,使整县帮扶形成整体力量,同频共振实现同步小康。

优势自显 发挥电网优势 激活造血功能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贫困致使紫云县大量劳动力外出,留下的都是老幼妇孺。40岁的郭太洋原是县里一家水泥厂工人,没想老厂在两年前倒闭了,他只好再次外出打零散工。“可是我还是想回家,照顾老母亲和妻儿。”

  今年春节返乡时,他听说村里要建一个电杆厂。这个新的电杆厂,就是由贵州电网公司投资成立的紫冠源电力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的第一个项目。在县政府的支持下,电杆厂在7月1日正式进驻紫云县猫营工业园区。厂里请了当地5名农民当工人,每人每天150元的工钱。郭太洋被聘为机修工人,一个月4000多元收入,老婆也安排在食堂给工人们做饭,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工作就在家门口,谁还愿意往外跑啊。”

  现在电杆厂每月可生产600根电杆,即将投产的新厂区每月产量可达3000多根,今年产值预计可达到5500万元。安顺供电局整合资源,成立了紫云黔冠电力设备公司落户猫营工业园区,目前,浙江一家电力设备公司也已与紫云县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初步意向投资5000万元,预计可带动100人就业。”黔冠电力设备公司副总经理吴海龙说,希望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将猫营工业园区建成以电力器材的制作和销售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国企结对帮扶“三个一”工程的要求,即企业要在整县帮扶中投入资金100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实施一个主导产业,带动一个园区发展。“央企直接参与到整县帮扶中去,就应该突出大企业的优势,突出电力行业的优势。”贵州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时蕴伟说,贵州电网公司引入股份制公司的模式,发挥电网企业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扶持当地发展电力上下游产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从而撬动全县经济发展。“将扶贫项目盘活,激活贫困村造血功能指日可待。”

  脱贫攻坚会有时,南网情深永不止。2017年,贵州电网公司还将预计投入和整合1000余万元资金继续加大对“一镇三村”的支持力度,预计可带动“一镇三村”1155人精准脱贫。

红芯红薯红起来

  ——“黔电菜园”助推“黔货出山”

  “种植红芯红薯是我全部的事业和生活,种地也是创业!”今年51岁的黄明秀,是紫云县白石岩乡文烁合作社最大的红芯红薯种植户,一户人家就种了158亩红芯红薯。以前家家都不稀罕的红薯,收购价从0.5元一斤涨到3元一斤,成了致富的“金果果”。

  近年来,贵州提出要让“黔货出山”,让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紫云县有着优质的地理环境和天然资源,盛产红芯红薯、薏仁、山药等农产品,却因经济落后造成优质的农产品“锁在深闺无人识”。

  “一要有好的种植技术,二要有稳定的销路,否则呀,这产品难以出山啊!”文烁合作社的创办人胡光友,就在这红薯生意上栽过跟头。5年前,胡光友在一次出差时偶然看到贵阳一家超市里的红薯竟然卖到4元一斤,而且味道还不如家乡紫云县的红芯红薯好吃。胡光友嗅到了商机,拿出了全部积蓄,又借了一些,投入30万元种了80亩红芯红薯。

  一年下来,还没能等到体会丰收的喜悦,这红芯红薯就给了他当头一棒。“一亩2000斤的收成大小不一,十几万斤红薯拉到贵阳,卖不动啊!”胡光友请了13个村民到贵阳的菜市场挨个吆喝着卖,连走了11个菜市场,待了一个多星期,最终只卖了8万斤,另外一半因为滞销全坏了,损失很大。

  找准问题,解决问题。在开展整县帮扶后,贵州电网公司专门成立了麻山绿色生态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黔电菜园”为品牌,扶持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动农户入股参与分红,解决村集体收入,也可带动贫困户脱贫。

  在扶贫工作组的努力下,县政府负责提供种植技术支持,安顺供电局负责开拓销售渠道。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种植红芯红薯将得到农业专家指导,保证种植出来的红芯红薯的质量和产量达标;合作社以每斤不低于3元的价格收购红薯,优先收购贫困户的红薯,再通过扶贫公司对外销售。

  消息一传出,幸福园村的56户贫困户就有48户申请加入了合作社。“以前,一亩地最多能产2000斤,现在改良了技术,一亩地能收成3800斤,这收入啊,翻几番啦。”46岁的周登友毫不犹豫地把家里的10亩地都加入了合作社。

  紫云全县有1万多亩红薯种植地,一半都在白石岩乡,年产量在300万斤左右。乡长粟莉心里最惦记的是销售的事。看到扶贫组长粟林个人就帮忙销了1万多斤红薯,还制作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好让回头客找他买,曾任紫云县招商局局长的粟莉感慨地说道:“扶贫工作组的到来,让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南方电网公司为紫云红芯红薯提供的是全产业链的支持,从资金、技术的申请,到运输、销售,市场化的品牌打造和推广,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为红芯红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2016年中秋,贵州电网公司下了3.5万斤的红薯订单,供公司本部和安顺供电局食堂使用。“这第一桶金大大地刺激了农户的积极性,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在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安顺市一家有着3万多名员工的企业也下了订单。

  经过技术改良,红芯红薯产量将从去年的300万斤增加到900万斤左右,可带动全乡300多户脱贫。最近一件大喜事让村民们欢欣鼓舞:深圳一家大型食品供应商一口气下了200万斤红芯红薯订单,“相当于今年全乡的五分之一都被预订走了,这些红芯红薯将被销往港澳台地区,红芯红薯,真的红起来了。”

  红芯红薯只是“黔电菜园”在紫云县开拓的一种产品,目前,“黔电菜园”在紫云县已拥有肉牛养殖、池塘养鱼、蔬菜大棚、跑山猪养殖等项目,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额300万元,带动178户实现精准脱贫。

“紫云人跑起来了”

  ——脱贫有“三金”,精准脱贫不返贫

  傍晚的小寨关村微风习习,夕阳照在鱼塘上,泛着金色的光。罗朝胜娴熟地撒着鱼粮,再绕着鱼塘仔细察看一番,才骑上他的电动车返回家里。对这份工作,罗朝胜非常上心,也非常珍惜。

  而在一个月前,当小寨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敬上门洽谈租地修建鱼塘一事时,罗朝胜还一口拒绝了。

  驻村后,李敬准备在小寨关村建一个全县最大的农家乐,其中就包括这个可供垂钓的鱼塘。这鱼塘所在的位置有0.6亩地是罗朝胜家的,罗朝胜家里五口人,包括3个孩子和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老婆,是村里重点关注的贫困户。罗朝胜不能外出打工,平日里就守着这6分地,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了解了罗朝胜的情况后,李敬前后三次登门,为他讲解政策,量身定制了一个脱贫方案:一是土地拿到合作社入股,每年有租金和分红;二是县扶贫办免费送他去学习养鱼技术,学成归来聘请他做鱼塘管理员,每个月发放工资,“不出远门,还是那6分地,收入是原来的两倍。”

  这一下,罗朝胜的积极劲儿连李敬都拦不住了。“每天早上7点半他已经巡完鱼塘,在群里告诉大家鱼塘的养护管理情况,一有空下来就自己拿着手机学习养鱼知识。”听到李敬这么说,罗朝胜腼腆地笑:“鱼塘好、合作社好,我们一家的日子也会好。”

  脱贫最重要是贫困户有自主的脱贫意识、自发的脱贫行动,这种思维转变恰恰是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那块硬骨头,也是驻村工作队花的精力最多的工作。

  结合紫云县正在推广的“特惠贷”,粟林在心里盘算着,这笔钱如果像以前一样给到贫困户手上,大家不知道如何利用好,要不了多久就会花完。如果以投资的方式加入股份制公司或合作社,每年将有不少于6%的收益返还,“就可以实现鸡生蛋、蛋生鸡,不再返贫了。”

  他说服了第一批12户贫困户加入特惠贷,当场一手签协议,一手领现金,12户贫困户提前领到第一年3000元的投资收益。

  “这事一下子就传开了,我的电话都成了咨询热线。”仅一个礼拜,又有10户贫困户登记入股。小寨关村村支书聂小马逢人就说,曾经的穷窝窝,如今是遍地金窝银窝,土地入股赚租金、资金入股赚股金、劳力参与赚薪金,“三金在手,脱贫不愁。”

  “现在的贫困户有着前所未有的信心,紫云人站起来、跑起来了。”紫云县县委组织部部长袁媛感慨,企业不可能永远都在这里帮扶,但南网扶贫为紫云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这支扶贫队,是跟上时代步伐的村干部、是自主脱贫的致富带头人,是适应市场变革的企业和人人可参与的合作社……南网报记者 吴思 毛春初 通讯员 刘高才

关键词: 贵州电网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