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20时50分,浙江杭州余杭电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达299.8万千瓦。21时4分,110千伏庙港变电站发出主变压器油温、油位过高的报警信息。了解这一情况后,余杭区供电公司汪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郑中廷立即赶往现场,利用该工作室自主研发的主变压器油温、油位校验装置校验主变压器,发现实际油温、油位正常,解除了误报警。
以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劳动模范、余杭区供电公司输变电运检中心六级职员汪三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4月份,由输变电运行、智能巡检、带电作业等专业的71名成员组成。多年来,汪三劳模工作室坚持自主创新技术路线,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2项。
提升服务质量 确保供电可靠性
为让客户真切感受到供电服务质量的提升,自2015年起,汪三劳模创新工作室深入开展供电可靠性专项研究工作。
2019年1月份,创新工作室提出研发一种模块化可任意组合的电能质量治理装置,解决谐波、三相不平衡和电压波动等问题。创新工作室历时8个月,与东北电力大学合作研发出了电能质量综合协调治理装置。2020年3月份,该装置获得国网浙江电力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如果变电站电容器开关发生故障,抢修人员需要将该开关所在母线的所有出线间隔停电,将故障点隔离后才能送电,耗时长,对供电可靠性影响也大。” 2019年11月份,在创新工作室月度研讨会上,工作室负责人汪三抛出该问题,“我们要研发一种装置,争取将故障电容器开关隔离时间由原来的145分钟降到10分钟以内。”随后,创新工作室组成了一支5人专项攻关团队,从电容器开关紧急分闸方面入手,开展课题攻关。2020年9月份,10千伏电容器开关远程紧急分闸装置进入效果验证阶段。
2020年9月至12月,余杭区供电公司累计发生3次电容器开关拒分故障。抢修人员利用10千伏电容器开关远程紧急分闸装置,在变电站控制室远程操作隔离故障点。操作平均用时为7.5秒,好于预期目标。
多年来,汪三劳模创新工作室致力于研发可提升供电可靠性的创新成果。截至目前,该创新工作室累计8项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项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其中,一种电缆过电流原因辨识方法及装置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开展综合能源攻关 服务“双碳”
2020年5月份,国网浙江电力开始开展高弹性电网构建工作,助力浙江建成清洁能源示范省。此后,汪三劳模创新工作室组建了一支跨专业的综合能源攻关团队,在需求侧响应、企业能耗管理等领域开展创新攻关。
2020年9月起,综合能源攻关团队负责人徐红艳带领团队成员从新能源接入、云平台构建等方面入手,多次与省内新能源储能专家沟通学习,提出了高弹性电网用户侧储能解决方案。该方案可增强负荷侧与电网的互动。
2020年12月份,高弹性电网用户侧储能解决方案在余杭区未来科技城落地。综合能源攻关团队在鹏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全灵标准件有限公司打造了共计600千瓦时的用户侧储能项目,减少企业尖峰时段负荷,为社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两座用户侧储能电站相当于两个大型的充电宝,每天可为电网创造4000千瓦的可调节负荷。”徐红艳介绍。该课题获评2020年亚洲质量改进优秀项目一等奖。
5月26日,依托beplay体育周反水 ,综合能源攻关团队与杭州供电公司联合在“网上电网”平台打造了“双碳地图”产品。该产品在杭州临平区和余杭区试点应用。“双碳地图”产品可实时监测企业和居民小区的用能数据,将抽象的用能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像,展示企业和居民小区的月度和年度碳排放量、排名等信息,为政府部门提供碳排放“全景式地图”。
近年来,汪三劳模创新工作室注重以技术创新助推企业转型,累计有4项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以培促练 搭建成长平台
“这个机器人采用了电力、液压、气动三重驱动,可以很大程度上代替人工作业。”今年6月份,在汪三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实验教室,工作室成员赵炳源向其他成员展示了自己最新的创新成果——配电带电作业机器人。
2007年9月份,赵炳源进入余杭区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工作。在多年的工作中,他一直思考如何更好地保障带电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2019年6月份,他加入了汪三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给我详细介绍了创新研究的思路。这为我研发配电带电作业机器人提供了很多帮助。”赵炳源说。
近年来,创新工作室建立了余电铁军成长基地,强化“劳模团队建设、卓越铁军锻造”两类人才梯队建设,从专业素养、实操能力等方面提升工作室每一名成员的创新能力。
截至目前,汪三劳模创新工作室1名成员被评为国网浙江电力首席专业人才,7名成员获评国网浙江电力优秀专家人才,21名成员获评杭州供电公司优秀专家人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