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刘洪吉,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班班长,参加工作14年,累计完成带电作业500余次。2015年以来,刘洪吉带领刘洪吉创新工作室成员完成创新成果52项,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6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4项,其中2项创新成果被行业专家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劳模心语
以前爬塔走线拼体能、拼技艺,进入特高压电网时代,拼的是智力和创新。我带着创新团队努力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一线产业工人,全力擦亮特高压这张“中国名片”。
39岁的刘洪吉是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班班长。2010年入职的他,赶上了超高压、特高压电网快速发展时期。长年奋战在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一线,他既是技艺和体力过人的带电作业“特种兵”,也是探索应用新技术的“创新尖兵”。
即使过去了十几年,刘洪吉依然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参加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输电线路带电比武技能大赛的经历。比赛科目要在60米铁塔上开展高空作业。他从备赛初期需要35分钟才能爬上塔,到后来仅需8分钟就能完成爬塔、作业、下塔全部流程,技术水平和体能迅速提升。
可想成为带电作业的佼佼者,这个速度还是不够快!刘洪吉是个“用脑子”干活儿的人,他拆解了爬塔作业过程,仔细分析每一个环节。反复测算后,他从作业工具入手,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制图、设计,再找人焊接、制作工具。就这样,一把全新的输电线路导线间隔棒安装万用扳手诞生了。这项创新成果将带电作业的关键步骤所用时间从分钟级压缩到秒级,带电操作部分整体作业时间从8分多钟缩减到7分钟以内。
依靠创新工具带来的技术优势,刘洪吉在那场比赛中拿到了国网河北电力代表队选手里的最好名次,获得了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创新”也就此在这个年轻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2014年6月,在夏季用电高峰到来前,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国网河北电力超高压分公司需要为500千伏柏集线大量更换零值绝缘子。这条线路是同塔双回线路,导线张力大,更换作业难度大。刘洪吉主动请缨,承担起该线路首次更换零值绝缘子的任务。在500千伏强电场环境中,他需要穿着阻燃内衣及全套带电作业屏蔽服,还要背上十几公斤的装备爬塔。
在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刘洪吉足足干了三个半小时,直到零值绝缘子全部更换完毕。
苦不苦?苦!干不干?干!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刘洪吉多问了自己一句。
当时的绝缘子更换作业,工具一领就是“丝杠+卡具”一整套,没有人质疑过这项沿袭了多年的作业方法。但在那次作业中,刘洪吉明显察觉到作业效率问题就出在这个不趁手的丝杠上。
换!有了这个想法,刘洪吉立刻行动起来。没有成熟的工具,就改造、创造。反复尝试后,他把完全依靠人力操作的丝杠换成了适合带电作业的定制液压丝杠。“液压丝杠力量大,能有效对冲线路的张力,大大减小高空作业的体力消耗。”刘洪吉说。他把这个工具带到班组时,大家眼前一亮。他们使用该工具进行了多次试验,并采取了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试验结果显示,液压丝杠不仅能保证绝缘子的更换安装质量,还将作业时间较以往减少了三分之二。
2015年,国网河北超高压公司成立了刘洪吉创新工作室。这一年,河北南网进入了特高压建设“大会战”时期。电网升级,不只是技术和装备的升级,更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一线运维人员作为电网安全运行的守护者,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特高压电网带来的新挑战——更高的铁塔,更长的线路,有着数百次登塔作业经验的刘洪吉思考:超高压、特高压带电作业高危、高强度,然而真正的难点不在于操作技巧,而是作业人员需花费大量时间爬塔走线,几个小时的作业过程中,处理故障有时候只用短短几分钟。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跳过爬塔走线的烦琐步骤,直接抵达作业点呢?”
刘洪吉说出这个想法时,班组不少成员觉得是异想天开。“行不行,咱们先干起来试试。”刘洪吉说。2018年起,他带着创新工作室成员展开相关研究,寻找能代替人工爬塔走线的新方法。
探索先从超高压线路开始。2018年4月20日,在石家庄500千伏元廉Ⅰ线作业现场,刘洪吉和班组成员首次采用“空中电梯”载人进出强电场作业方式进行模拟试验。多旋翼无人机腾空飞起,缓缓将他们自主研发的定位吊钩稳稳挂载在导线上,吊钩下方的自动升降装置就像一部“空中电梯”,几分钟时间就把作业人员提升到检修点。原本需要三四个人花费两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只需一个人十分钟就能完成,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安全性和效率明显提高。这项创新成为超高压、特高压带电作业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
目前,“空中电梯”已在河北南网8000多千米超高压、特高压线路的带电作业中全面推广应用,并在其他地区逐步应用。
不懈探索“从无到有”的新可能,不断攀登“人有我精”的新高度,2024年,获得“国网工匠”称号的刘洪吉继续创新,探索应用智能机器人,实现“机械减人、机器代人”。
“我们搞机器人研究,走的是一条‘野路子’。”说起预绞式地线修补机器人的创新,刘洪吉半开玩笑地形容,“别人研究,是先做整体设计图,再逐个研究各部位功能。我们第一步就攻关机器人核心作业部位,再让机器人一点点‘长’出其他辅助部位。”
从关键的修补机械手到“长”成完整的机器人,刘洪吉带着创新工作室成员前后用了8个月的时间。有别于传统地线机器人的修复模式,这款机器人在散股地线复位固定后,再利用预绞丝进行缠绕修补,修补后的地线强度可达正常地线的95%以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性修补。
2024年11月27日,预绞式地线修补机器人正式“上岗”。当天,在定州500千伏北清Ⅰ线地线修补现场,机器人用不到30分钟时间就完成了作业。“作业时长缩短75%以上,还避免了人工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刘洪吉望着缓缓落下的机器人,很是欣慰。
截至目前,刘洪吉创新工作室已研制4款作业机器人,在国网河北电力超高压公司地线修补、销钉更换等类型作业中全面实现了“机器代人”。(庞彦娟 李宁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