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网> 省网新闻

国网北京电力:做一束光,点亮冬奥

中国电力网 发布时间:2021-02-10 00:00:00 作者:本报记者 马佳 张献方 邱实

“特种”保障,新

本报记者 马佳

雪鞋扣进雪板“咔哒”一声,就像听到比赛的哨令,全身肌肉紧张起来——陈祥玉和同伴们再次相互检查装备、确认安全后,两两相伴,带着呼啸的风向山下滑去。

  学滑雪专业的他们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踩着雪板,目的地不是终点线,而是要在“赛道”中的指定位置“刹车”,目标是一台户外箱式变压器。

  从天空往下望,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7条赛道犹如白色巨龙蜿蜒而下,旁边依偎着略窄呈“W”或“S”形的雪道,好似玉龙环抱。那便是陈祥玉和同伴们的舞台——赛区技术道路,是电力、医疗等应急保障团队及雪道日常维护团队的通道。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是世界上难度系数最高的赛场之一,全长约10千米,最大垂直落差超过900米。崇山峻岭间,造雪、照明、采暖都需要电力保障。

  “冬奥会保电与以往都不同,高山滑雪项目赛区天气寒冷、山地陡峭、设备点位分散,对供电设备和保障人员都是极大的考验。”北京延庆供电公司冬奥供电服务中心主任贾孟丹说。

  他们想过让电力保障队员学滑雪。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即使专业运动员都要经过训练才能上,初学者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上去。几经研讨,新方案敲定——组建一支有专业滑雪技能的供电保障团队。

  2020年6月和7月,13名来自体育院校有滑雪技能的年轻人经过层层考核,分两批加入国家电网延庆赛区供电保障首支“跨界特种部队”——高山滑雪机动运维班。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为队员们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先是1个月的安全培训和3个月的理论培训,再由老师傅手把手教着认设备、写操作票、做倒闸操作等,还要到延庆赛区逐一熟悉供电设备点位,学习各种操作。每名队员有“一对一”的师父,签了师徒协议,还要经过滑雪技能、理论知识、安全规程、实操技能等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1999年出生的程远是队伍中年纪最小的,从小练田径,大学转到滑雪专业。加入保障团队后,他边学边干,几个月就对这些供电设备门儿清。其间,他还和两个伙伴一起参加了北京市的有限空间作业比武,与消防、燃气等基础保障单位同台竞技,拿了第三名。

  2020年11月,赛区开始造雪,高山滑雪机动运维班逐步参与到赛区电力运维保障中。除平时巡查外,赛前、赛后,他们都要滑下来巡一遍设备。一趟四五个点位,全巡完要花一个小时。

  高山滑雪赛道旁的供电设备常是紧邻山崖的,工作地点几米外就是峭壁。“刚开始有点害怕,不过赛道的防护网有三层,还比较放心。”班员苏文打开身后背的“单兵作战包”,10斤重的包里配备了电力、通信和救援等十多种设备。

  这支队伍负责赛区周围20个箱式变压器的维护工作。通过一个个箱式变压器,绿色电能源源不断送入赛区。

  “绿电”的源头在张北。风光资源转化为电能由张北柔直工程送出,经±500千伏延庆换流站送入北京。

  2月8日,值长刘吉昀在延庆换流站内值守。“张北柔直工程是世界首个柔直电网工程,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均为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和先例可循,延庆换流站生产准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刘吉昀介绍,站内由24人组成的攻坚团队全过程深度参与设备制造、安装、验收、调试,确保换流站可靠带电。他们为绿色冬奥的创新而自豪。

  “冬奥场馆使用绿色电力是奥运历史上的首创。冬奥之后,冬奥场馆还将保持百分之百绿电供应,同时为北京电网持续提供绿色电能。”刘吉昀说,他和同事们正钻研柔性直流核心运维技术,结合智慧换流站建设,提高换流站智能运检能力,确保换流站可靠运行,持续为北京电网输送绿色电力。

  家门口的奥运留住了程远。他最初不想留在家乡延庆。如今,拥有滑雪+电力技能的他,很开心能为冬奥出一份力。“延庆的发展理念就是绿色,冰雪运动带来了新机遇,留下挺好。”冬奥过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继续服务延庆赛区,积累经验,成为应急抢修基干力量。

  经验将被传承,改变正在发生,精彩仍将延续。

冰雪经济,热

本报记者 张献方

  2月5日,供电员工在冬奥交通枢纽站阪泉服务区检查充电桩。 陈慧莹 摄

  2月5日,立春刚过,北京延庆阳光温暖,是个出门的好天气。10时30分,张山营镇小河屯村村民陈俊杰坐着公交车来到延庆镇镇政府,又换乘政府安排的大巴到达石京龙滑雪场。

  其实,50岁的陈俊杰视力有轻微残疾,为安全起见不敢滑雪,但在娱雪乐园里也能小小地过把“瘾”。“是残联组织我们来体验冰雪运动的。”陈俊杰说。从2017年开始,她每年要来七八趟,还参与冬奥知识普及等活动,对高山滑雪、有舵雪橇等项目如数家珍。她笑着说:“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也不能少了我们。”

  今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冷,但“冰雪热”却持续走高。石京龙滑雪场采取预约制,当天两千多个名额早已约满。“滑雪大神”连续转弯、快速换刃,年轻人三五成群体验速度与激情,穿着五颜六色滑雪服的孩子们排成一队学习基本动作……雪场十分热闹。

  “今年客流量比去年增加了37%,而且单板占比偏高,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滑雪。”雪场场地总监王会波说。用电量可以佐证他的话。1月份,雪场用电量39.4万千瓦时,比2019年单月最大用电量多了5万千瓦时。

  造雪机、压雪车等设备间歇性补雪,索道、高山滑雪运载装备繁忙运转,滑雪大厅的空调保持室温稳定,餐饮区用的是全电厨房……雪场运营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电。

  王会波拿着对讲机来回巡查,不时查看雪层厚度和状态:“保证游客的安全和良好的滑行体验,雪的质量和厚度很重要。这两天暖和,雪容易化,我们根据温湿度、风向,动态调整造雪计划。”

  前一天夜里,温度降至零下,湿度适宜,雪场4台高压水泵启动,18台造雪机将水变成雪粒喷至空中,铺洒在雪道上。7个小时后,总面积20万平方米的雪道各处都覆盖了超过40厘米厚的雪。

  单台造雪机功率26千瓦、单台高压水泵功率160千瓦,用电量很大。石京龙滑雪场1999年开业,是北京第一家采用人工造雪的雪场,2016年增加了两条雪道、新建了大厅及商店区。延庆供电公司为雪场新增两台容量1000千伏安的变压器,并将原有的500千伏安变压器移至山腰,供山间造雪使用。每年雪季前,供电员工还会来义务检查用电设备。

  王会波还是北京冬奥组委滑雪战队队员,负责场地布设和赛事保障。2005年,17岁的他第一次在吉林北大壶滑雪,就爱上了这项运动。2007年,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北大壶举行,在雪场实习的王会波接触了赛事服务。随后16年间,他与冰雪结下不解之缘。他认为:“奥运会的参加者毕竟是少数精英运动员,但冰雪运动却能触及更多人。”

  冰雪运动的影响在扩大。《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滑雪场新增28家,包括5家室内滑雪场,总数为770家,同比增长3.77%。

  造雪机、制冰机打破了时空界线,先进的制冷和保温系统提升了雪场、冰场的质量,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从北方走到南方,从冬季走向四季。冰雪运动热还拉动了产业链蓬勃发展。

场馆保电,细

本报记者 邱实

  2月4日,北京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迎来了一批试冰人员,聚光灯下,身影飞驰。他们脚下,冰面在灯光的照耀下反射出柔和的光辉。

  这里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球训练馆。“冰面非常美,符合验收要求。”1月25日,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冰球及残奥冰球项目外聘主制冰师尼尔森·多恩·莫法特开着浇冰车在冰面上细致检查后说。此前,作为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完成“冰篮转换”后,也通过了制冰验收。

  看到冰面上试滑的人,王婷和徒弟武英杰有点小激动。他们不是制冰师,但也很关注制冰这件事,确切地说,是关注制冰设备——他们是北京冬奥组委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的电力保障人员,来自北京城区供电公司,当天前往配电室查看制冰设备用电情况。

  冬奥会冰球比赛需要啥样的冰?长60米、宽26米,厚度却仅4厘米,必须表面平整,硬度均匀。制这样的冰不简单,需要一周左右。

  冷却管道埋在场地下,制冷剂不断循环,将地表混凝土温度降至零下6~8摄氏度。制冰师先制约5毫米~1厘米厚的基础冰,然后连续喷4遍白色的冰漆,再制一层5毫米厚的冰,并在上面画线、贴标识,最后制2厘米~2.5厘米厚的冰面,将线和标识“冰封”起来。

  场内反复浇冰、修冰考验着制冰师的技术,场外制冰设备频繁启停则考验着电力保障能力。

  “我们把制冰设备列为特殊负荷。”王婷说。2006年上班后,她参与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北京APEC峰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等几百次保电活动,可接触制冰设备还是头一次。

  保障设备可靠用电首先要了解它的用电特点。制冰设备运行时,负荷波动频繁。为此,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研发了一套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在制冰设备上安装监测终端,信号通过5G网络传输到20千米外的北京电科院。后台人员根据信号分析设备参数。

  2020年12月底,五棵松体育中心开始制冰测试。

  “机组启动时的冲击电流是额定电流的4倍!”后台人员张淼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在现场保电的王婷。瞬时电流过大可能导致上级开关跳闸。制冰设备频繁启停,冲击电流也会频繁出现。制冰阶段,关注设备启停情况、全程在线监测成了电力保障的重点。

  目前,场馆进入保冰阶段。保电人员两小时巡检一次制冰设备,查看电压电流是否正常、温度是否过高等。

  掌握制冰设备的用电特性只是保电工作的一部分。从永久设施到临时搭建的棚子,从空调、照明、音视频系统到角落里的一个插座,场馆数以千计的用电设备,都需要梳理和测试。

  五棵松体育中心从举办篮球比赛转为冰球比赛,要换更大功率的照明系统;为了维持冰面湿度、防止水蒸气影响运动员发挥,场地周围四组大功率除湿机需满负荷运转;转播奥运会必须一次拍摄成功,音视频系统绝不能出现哪怕0.01秒的断电……保障可靠用电,事关比赛顺利举行和完美呈现。

  王婷喜欢看演唱会,来过五棵松体育中心很多次,但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以电力的角度深入了解这里。在半年多的设备评估和梳理之后,现在,她看到场馆中的抖屏、环屏等设备,脑子里就会生成一张线路图,一直追溯到配电室。

  春节前,电力保障团队要完成照明系统的实际传动工作。4月份,五棵松体育中心将举办冬奥测试活动。在此之前,他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在“网红”打卡地首钢滑雪大跳台、在1986年建成的首都体育馆、在有“冰丝带”之称的国家速滑馆、在“双奥”地标水立方和鸟巢……像王婷一样的保电人员还有1171人。

  时钟嘀嗒,冬奥倒计时已经开始,他们将聚起手中的光,共同点亮冬奥。

  2月4日既是北方小年,又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的日子。北京冬奥组委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订了一个写着“Beijing 2022”的蛋糕。王婷特意在办公室窗户上贴了“福”字。傍晚,她做好当天的工作记录后走出了场馆。天色已黑,五棵松体育中心广场的霓虹灯渐次亮起。

  延庆永宁古镇内,缙山农家院闹中取静、价格实惠,吸引了不少住客。“之前4月到11月是旺季,现在冰雪旅游热,冬天人也不少,春节的房几乎已经订满了。”农家院老板陈虎说。

  缙山农家院有18间客房,随着游客的增加和要求的提高,陈虎每年都升级客房设施。“延庆比北京城区冷一些,客房都有空调、热水器、电暖器。”他笑着说,“明年冬奥会,客人可能翻番甚至翻几倍,我打算继续整修。”

  以冬奥会为契机,延庆区开发冬季旅游产品,升级酒店等服务设施,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冰雪体育+”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近年来,延庆供电公司完成6.22万户“煤改电”改造,完善冬奥赛区周边、城区及高速沿线充电网络布局,让冰雪旅游“绿”的底色更加鲜明。

  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不到一年,在走向冬奥的时间里,从生活方式到城市建设,冬奥愿景已走进我们的生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