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陈远洋还只是老艾坪村的一名待业青年,那是当时湖南洞口县“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清明时节,三个陌生人,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迎着斜风细雨走进村口。
得知他们是中国水电八局来村里扶贫的,陈远洋和几个年轻同伴兴冲冲迎了上去,七嘴八舌地问:“你们带了多少钱?”“给我们每人发多少东西?”
那三人说,他们是来“精准扶贫”,帮村里搞产业、搞建设、搞就业,并不是直接发钱。
听说没钱领,陈远洋几人顿时失了热情,意兴阑珊地回家了。
陈远洋的家在半山腰,几间用木头和茅草搭起来的屋子,漏风渗水,冬冷夏热。爷爷年事已高、身体抱恙,父亲虽然正当壮年,但成天只顾打麻将、喝老酒,也没个稳定收入。妻子刚生完二胎,一家六口都指着陈远洋打点零工养活。
老艾坪村是瑶族聚居地,以孝为先、以家为大。眼看着爷爷身体每况愈下,两个孩子嗷嗷待哺,陈远洋心里一天比一天着急。
没过多久,水电八局扶贫队队长王军来到陈家,带了些慰问品,还有不少鸡苗、甜茶苗,邀请陈家参加村里的种养殖产业。陈远洋心想,反正不用自己出钱,兴许还能有点儿收入,便先应承了下来。
陆陆续续的,村子里开始热闹起来了。一帮戴着红帽子、穿着橙衣服的人,开着挖掘机,在泥泞的土路上忙活着——开挖、填土、铺石、浇混凝土。几个月时间,雪峰山上,出现了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门口;小河上摇摇晃晃的木板桥拆掉了,一座座石砌桥取而代之;电线杆竖起来了,自来水管连通了,太阳能路灯在夜色里熠熠生辉……
陈远洋加入了扶贫队指导成立的养殖合作社,养养土鸡、种点甜茶,倒是有了些稳定收入,能够管住一家温饱。但一个人的劳动力毕竟有限,爷爷的医药费、孩子将来的教育费,仍然是压在他心头的一座大山。
2018年底,村里传来一个消息,水电八局技校免费招收老艾坪村贫困青年学生,后续还能提供就业机会。陈远洋跟几个进步青年商量着,一块儿报了名,前往长沙学习电工技术。
三个月后,陈远洋完成学业,考取了电工上岗证,也获得了前往水电八局广西大藤峡项目工作的机会。启程前夕,陈远洋回到村里看望家人。
在爷爷的床前,看着老人家日渐消瘦的面容,陈远洋心里有些动摇。邻居的几个伙伴也游说他:“你爷爷年纪那么大了,家里也没个得力的人,你跑出去干啥?”“人家八局现在搞扶贫,才叫你去上班,将来扶贫队撤了,说不定就不要你了。”
第二天早上,陈远洋就给扶贫队打了电话,说不去大藤峡了,留在村里照顾家人。王军队长一听,又急又气,立马找到几位村干部,一起来到陈家。
“你一个三十而立的后生,这么好的机会不出去打拼,窝在家里有出息?家里那么多人吃饭,你养得了一时,养得了一世吗?”村支书气得眉毛胡子都竖起来了。
“人家免费教你学技术,给你工作岗位。你倒好,左摇右摆,不思进取,对得起政府、对得起八局、对得起你爷爷?你这算哪门子孝心?”村主任恨铁不成钢地批评他。
“小陈你放心,我们八局是中央企业,是真心帮助大家的。只要你用心干,收入肯定比现在强。而且,就算将来扶贫队撤了,我们的感情不会撤、联系不会断,更不会不要你。”王军队长耐心劝导他,“你们家符合异地搬迁条件,很快就能搬到山下村部的集中安置点,住上新房子。你爷爷治病、孩子上学都有保障。”
经过一番思想工作,陈远洋终于吃下了定心丸,向妻子交代清楚家里的大小事务,登上了前往大藤峡的车。
在大藤峡工地,陈远洋从最基础的电焊工做起,慢慢学会了管线铺设、机器修理、电气维护,还带起了学徒,当起了师父。他的月收入,也从最初的四五千元,涨到了七八千元。
2019年6月,水电八局在老艾坪村召开就业扶贫座谈会,邀请陈远洋作为先进典型代表发言。没有草稿,没有准备,他把在大藤峡的所见所想告诉大家,一点一滴倾诉着自己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的改变,虽然平淡,但却真实,参会的村干部和青年代表无不动容。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远洋的改变和成长,被大家看在眼里。有了他的榜样,老艾坪村第二批贫困青年加入了水电八局的队伍,前往乌东德、白鹤滩、长九矿山等大型项目工作,开启他们崭新的人生篇章。
2019年底,老艾坪村顺利脱贫,陈家人也搬到了山下、住进了新房,爷爷出门就能看病,孩子过桥就能上学。
2020年4月,水电八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素华来到陈家慰问,看着家里的彩电、热水器,他关切地问:“新房子住得习惯吗?水费电费怎么样啊?家里开销压力大不大?”
陈远洋的妻子大大方方地回答:“都蛮好的,真的谢谢你们!”
陈远洋的父亲陈显相,在打理种养殖产业之余,也在周边接起了小活,他高兴地说:“我们家洋洋出息啦!在你们央企上班,还当别人师父呢!我现在向儿子学习,不打牌、不喝酒,多打工!”
“师父,你想啥呢!”一声师父把陈远洋从思绪里拉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