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发电> 行业要闻

三峡集团应抓住契机,为抽水蓄能行业做贡献

中国电力网 发布时间:2022-10-11 12:05:21 作者:杜健伟

  本网讯(杜健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标志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是三峡集团投资、建设、运营全过程主导的第一个抽水蓄能项目,它不仅对三峡集团意义重大,也将对我国抽蓄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长龙山电站上水库。摄影:崔徐波

  “长龙山电站具有高水头、高转速、大容量、高难度、高品质等特点。最大发电水头756米、35万千瓦可逆式机组高额定转速每分钟600转、高压钢岔管HD值4800m×m均为世界第一;单段斜井长度435米、额定水头710米、抽水蓄能机组综合设计制造难度、机组及结构振动控制难度位居我国第一,电站整锻转子技术处世界抽蓄机组发电电动机转子部件的领先水平。”张超然介绍说。

  张超然用“绿色、精品、创新、和谐、典范”五个词概括长龙山电站的特点。他认为,三峡集团在电站建设全过程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对于改善华东电网运行条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长龙山电站全部投产后,每年以24.35亿度发电量参与调峰,相应的抽水耗电量参与填谷,再加上电站具有调频、调相、事故备用以及为新能源调节等多种功能,将提升华东电网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经济性,为当地绿色发展“赋能”。

  另一方面,随着长龙山电站建设过程中攻克长斜井、高转速机组等一系列难题,三峡集团在实践中掌握了抽水蓄能关键技术,培养了一批抽水蓄能建设运行专业管理人才,显著提升了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技术水平。

  “2022年6月30日,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标志我国在库盆防渗、高水头压力管道、复杂地下洞室群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张超然表示。


长龙山电站主厂房。摄影:崔徐波

  “抽水蓄能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三峡集团应抓住契机,为抽水蓄能领域行业做贡献。”

  2020年,国家能源局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张超然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对调节电源的需求更加迫切,《规划》的发布将为抽水蓄能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规划》指出,到2025年,我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三五”翻一番,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35年,将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技术先进、管理优质、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培育形成一批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业。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但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决定了它的并网规模越大、调节需求越大,所有储能方式中,抽水蓄能电站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

  三峡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近年来主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积极拓展抽水蓄能业务,已经形成“储备一批、核准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项目滚动开发可持续发展格局。

  当前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已核准开工,湖北远安、浙江松阳等抽蓄项目也在向年内核准的目标发起冲刺。张超然对三峡集团发展抽水蓄能业务大有信心,也期待三峡集团能为抽水蓄能领域行业做贡献。

  “三峡集团在打造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历程中,积累了世界一流的水电建设管理经验,形成了一批引领水电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成果,培养出一批水电全产业链人才。”张超然说,“在抽蓄电站建设过程中,三峡集团要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相结合,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力争形成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成果,同时注重抽蓄建设、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根据抽蓄电站的发展需要,积极培养和储备人才。”

  张超然建议把绿色低碳要求贯穿抽蓄站址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调度运行各环节,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保和低碳开发运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是三峡集团身为国之央企的责任。”张超然说道。

  针对西南地区目前尚没有抽水蓄能电站的问题,张超然认为,三峡集团在加快华东、中南、华北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同时,还应抓紧布局金沙江下游四座水电站的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并开展抽水蓄能水电站选点开发。

  “为此要加大金沙江水、风、光、蓄互补的格局研究,并抓紧试点工程,加强水、风、光、蓄一体化调度的科研工作。”

  最后,张超然建议三峡集团复制在大水电领域的成功经验,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运行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打造样板工程并应用推广,提升三峡集团在抽水蓄能全产业链能力。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