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的初冬,已经感到了寒意,寒风瞄准每一个缝隙钻进人的衣服,让人不由的多打几个寒颤。
蔡加友熟练的穿上了工作服、防砸鞋,正准备去现场。
不知是穿的年头久了,还是经常使用的缘故,以坚固著称的防砸鞋竟然有些破旧。
“我每天都得去现场。这么多年了,习惯了。”蔡加友轻描淡写的说。
蔡加友作为中核华兴国核示范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自2014年告别居于海盐的妻子女儿,只身来到荣成,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六年如一日,不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要去现场细致的检查一遍,他戏称为“转转”。
蔡加友的身材并不显壮硕,在现场复杂的道路上“转”起来却格外矫健,仿佛现场的每个沟坎、每个脚手架、每个工作面都已经刻在了他的心里。
“这是我们厂房的女将,在这个项目一干就是五六年了。来,把口罩摘下来露个脸。”他停下脚步,热情的跟笔者介绍起一名正在施工的女工程师。蔡加友很关心员工,员工的家乡、以前在哪干过、干了多少年,他都如数家珍,仿佛这些员工就是自己的弟弟妹妹。
员工也不怕他,称他“老蔡”,虽然这名70后汉子面相并不显老,“老蔡”也许是大家对他最为亲切的表达吧。
说话间,一队搬运钢材的工人走过,厂区通道并不宽敞,蔡加友主动靠在一边,用力腾出尽可能大的空间,静静的等待工人走过。待工人完全走过,才继续前行。
他“转”的很仔细,哪怕一个螺丝、一根钢筋他都要亲自检查,遇到问题,都要把责任人叫过来细细询问,讨论解决方案。
“不怕工程量大,就怕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是他一贯的理念。蔡加友说起技术来头头是道,很多现场的技术工人都要向他讨教,他解释起来很耐心,生怕工人听不懂,说到重要的还会比比划划,好像一位正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的老师。“我以前就是搞技术的,现在做管理了,但是还离不开这些。”他跟笔者淡淡的说道。
蔡加友与工人交谈间,“安全带扎好”这样的话语会重复好几遍,生怕工人听不见,每每交谈完,都以一句口头禅“注意安全昂”结尾。这名嘴边带着胡茬,略显粗糙的汉子其实是个“暖男”,在他心里,工人的安全高于一切。
“今年过年回家吗?”他遇到了一名铆工,关心的问道。这名铆工脸上还挂着汗水,有些羞涩,抹了一把汗,没有作答,拘谨的笑着。
蔡加友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今年年底疫情怕反复,留下来是最好的选择。我已经确定不回家了,你们若是回不去,项目部会采取措施,把你们的家人小孩接到现场,陪你们在现场过年。”
“只要项目需要,我服从安排!”听到蔡加友的话,这名憨厚羞涩的铆工仿佛有了主心骨,坚定的说道。
前不久,“国和一号”项目大团队开展了“保安全、保质量、提高工效”专项活动,全力保障任务目标的完成。为了应对疫情反复,中核华兴作为重要的建设单位,制定了细致的工作方案,而蔡加友作为项目部经理,以身作则,带头留在现场过年。
笔者随蔡加友在现场“转”完回到办公室,已经过了两个小时。笔者已经很是疲惫,在寒冷的初冬里汗湿了衣襟。但是在笔者看来艰难的行程,之于蔡加友来说只是惯例的、普通的一天。
蔡加友毫无倦意,未等换去工作服,就码开厚厚的图纸,伏案研究起来。图纸已经卷边,还带着污浊,显然,这些图纸已经被细细翻看了无数次了。
蔡加友的办公室很整洁,各类专业书籍摆放有序。一枝文竹已经沿窗框生长到了上槛,绽放着生机。书架里两样与工作无关的却格外引人注目。
一样是琳琅满目的奖牌。他一块块的向笔者介绍这些奖牌的来历,面带自豪之色,这是他在各地参加马拉松取得的荣誉。跑步,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没有周末、忙到夜里11点是他的日常,但是他依旧坚持早晨5:15准时起床,跑一到两圈,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成为习惯,也是打开一天工作状态的方式。
另一样,是女儿的照片。照片显然被珍藏许久,已经有些褪色。“女儿上高二了,正是关键的时期,我也没法陪着,都是她妈管,咱干这个行业就是这样。”一谈到家人,他的语气里多了许多温柔。说话间,他的爱人打来了电话。他小心的跟爱人汇报:“老婆,今年过年我不回去了。”他的爱人出乎意料的宽容:“没关系,我带女儿去陪你。”话语间既饱含对丈夫的体谅,也饱含着作为妻子的责任。听到这里,蔡加友温柔的笑了,眼角的褶皱却更加深刻起来。
“这个项目,14年我就来了,这么多年,就是觉得离不开了,有感情了,一定要把咱们国和一号干好!”这是蔡加友跟笔者说过的话。常言道:眼睛是不会撒谎的。蔡加友此话间眼睛里流露出的坚毅与柔情,一定是他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感情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