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规划建设> 企业

大渡河畔奏响乡村振兴“四重奏”

水电基础局 发布时间:2021-02-08 12:05:13 作者:王婉铭 何煊

“画小草,长在春天里,你画太阳,我画新房……”稚嫩的歌声顺着大渡河漂流而下,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手举涂鸦,兴高采烈,“奶奶,你看,我画了咱们家的新房!白白的大墙,还有戴着安全帽的叔叔们。”

戴安全帽的叔叔们,来自中国水电基础局,驻扎在小姑娘家所在的四川省泸定县磨子村已近3年。他们在这里建起板房,架起吊车,开动机械,为修建硬梁包水电站日夜忙碌。他们不忘当地群众,用心用情做实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在大渡河畔奏响一曲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谐奋进田园“四重奏”。

授人以渔解“燃眉”

“草鱼,鲫鱼,这都是我刚进的鱼苗。”湖面波光粼粼,养殖户吴林清站在鱼塘边,正往新鱼塘里撒鱼苗,脸上满是笑意。

一个星期前,他可不是这样子。当时,58岁的吴大爷来到硬梁包项目部时,一脸愁容:“我家的鱼塘快跨了,你们能帮我修修吗?”

项目总工黄爱民二话没说,马上招呼项目安全总监杨强,带上工具去实地察看。原来,吴大爷家在大渡河边,正值汛期,房屋与河水水位仅一米之遥。一旁的鱼塘已与河水连通,水流倒灌,岌岌可危。

项目团队立即商议鱼塘加固方案,决定由项目工程部部长谢远慧再去实地测量,准备石料。又从施工现场抽调2台挖机、2台装载机和2辆运输车,先行拆除鱼塘原有的隔音屏,打通设备进出道路。

“喝点热水,刚烧的,你们来得真早!”第二天一大早,望着轰隆隆开过来的施工队,喜出望外的吴大爷连忙迎了上去。“鱼塘早点修好,您也能过个安心年。”大家未做停留,按照计划分头行动,忙得热火朝天。

狭窄的鱼塘小路顿时热闹起来,汹涌的大渡河仿佛在为他们伴奏。运输石料、基坑开挖、回填平台……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大家一丝不苟,愣是把小活儿干出了大工程的认真。一星期后,沿着鱼塘四周,300方石料围起一道又整齐又牢固的圩坝,任凭河水上涨,鱼塘安然无恙。吴大爷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鱼塘完工时,吴大爷找到项目总工黄爱民,局促地搓着手,想请大家去他家吃饭,表示感谢。“我们是央企,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我们也自豪。”黄爱民婉拒了大爷的好意。

“我们一家老小都靠着这鱼塘吃饭呢,你们,都是好人啊!” 紧紧握着黄爱民的手,吴大爷不舍得松开,声音哽咽。

美丽乡村筑“基础”

“很难想象,还有这么贫困的家庭,这个事我们必须得管。” 看着眼前的瓦房,项目经理孙红涛红了眼睛。

半年前,项目团队走访当地群众,一栋建在山崖边的房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房子下面,是落差百米的悬崖。抬头往上看,岩石摇摇欲坠。走进房子,窗户破败,被风吹得吱吱作响,这样的情形让众人大吃一惊。

“这简直就像在空中走钢丝。”项目安全总监杨强直摇头。屋子主人郑清华,今年已56岁。家里来了人嘘寒问暖,他很是感激,“政府已经给我很多关怀了,年纪大了,不讲究了,屋子破就破了点嘛。”老人独自一人居住,清静惯了,不想给别人添太多麻烦。

“大爷,您年纪大了,刮风下雨容易得风湿,我们帮您整修,您就放心吧”。钻机组的工人杨静是个急性子,说干就干。从吴大爷家回来,当天下午他就开着皮卡车去镇上,选窗户,买材料,为翻修工作做准备。

山路崎岖,皮卡车满载着新采购的材料和牛奶、水果等生活用品,一路颠簸到吴大爷家门口。“你们这么快就来了啊。”听到车声,吴大爷赶紧出门迎接,一脸意外。

为了不影响大爷的日常生活,大家拿出十足的干劲,几乎是争分夺秒,用最快的速度翻修房屋。漏风的窗户换成了崭新明亮的铝合金窗,滴水的房顶被水泥堵得严严实实,墙壁上大大小小的洞也都消失不见。坐在屋子里,再也听不到窗边呼呼作响的风声,家里顿时暖和了起来。

老人独居时的憋闷,细心的施工员谢育红看在眼里。于是下班后,他经常会过来,和老人聊会儿天,陪老人呆一阵儿。谢育红慢慢发现,吴大爷开始变得爽朗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感谢你们哟。”每次谢育红离开,吴大爷都会出门目送,反复念叨着这句话。他的身后,翻修过的房子坚固美观,点缀在群山苍绿中,像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卷轴。

助力农业增“家底”

“侯叔,你们咋个又来了,这个月你都来多少次了!”“你们就收下嘛,你看看我们家后院那地,那个菜,绿油油哟,吃不完。”临近中午,项目部食堂里,又一次起了“争执”。

两个朴实的中年男子,一人怀里抱着一篮子菜,面对食堂管理员小李的拒绝,急得面红耳赤,说起话来粗声大气。

侯忠清之所以如此执着,自有他的理由。他们磨子村所在的泸定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进出藏区的咽喉要道,海拔高,雨季短,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当地村民大都靠天吃饭。

侯忠清家里种高粱,还种菜,虽然大家已经脱了贫,日子比以前过得好了。可是,这里地貌环境严峻,土壤比较贫瘠,加上秋冬季少雨水,如果不及时给庄稼地换土壤培土,涵养水分,保证种子发芽,很可能来年就颗粒无收。

“咱们加把劲儿,争取让乡亲们春节前就能有收获。”又是硬梁包项目部,帮他们解决了运土培土这个大苦恼。

赶在村民们种菜之前,项目经理孙红涛带着管理人员来到田间地头,运输车运送培土,装载机分散松土,大家伙儿帮着村民们平整土壤。连着忙了几天,2亩庄稼地全都铺上了30厘米厚肥沃松软的新土。

过了一个多月,虽然已到冬季,但沿着蜿蜒的小道望去,远处的菜地一片绿油油,有村民正在菜地里劳作,隐隐传来欢快的山歌声。此情此情,让硬梁包项目部的人们终于放下心来。

“孙经理,他们硬是不要,你给发句话嘛。”执拗的侯忠清干脆找来项目经理孙洪涛,希望他“主持公道”。“菜地收成好,是因为你们勤劳。我们就是帮点小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乡亲们因灾返贫。这确实是我们应该做的。”没料想,侯忠清又“碰了钉子”。

“大道理嘛,我不管。”好说歹说,项目部最终决定采购村民们的蔬菜,要是不收钱,就一棵菜也不要。

侯忠清实在没办法了,只好答应。临走时不死心,嘴里不停嘟囔,“真就没见过你们这样的。过年来家里吃饭,你们总该来吧?”

以工代捐育“希望”

“先给大儿买双新鞋子,给小儿买个新书包,今年再杀一头猪。”接过财务手里的牛皮纸袋,邓大姐一脸笑呵呵,边走边盘算。

临近年关,项目部考虑到农民工要置办年货,早早就让财务清算工资,提前发下去。一同领工资的工友打趣邓大姐,“哎哟,过年舍得杀猪啦?”扬着厚厚的一沓钞票,她笑得有点得意,“有钱。”

邓大姐家住磨子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省上大学,小儿子刚上小学。来项目前,她一家种水果,可地不多,收成有限,供两个孩子读书,担子很重。

“来食堂帮厨,你莫说,这做饭手艺都好了不少,等修完了水电站,我存够钱开个餐馆。”对未来的日子,邓大姐也开始有了憧憬。

“劳动致富,让乡亲们学点技术,腰板就能更直,日子过得更有底气,更有希望。”这是项目团队的共同愿望。

“以前只晓得种地喂猪,一天才挣几十块。现在不一样了,我学会文明施工管理了,每个月还多挣5千多呢。”说起变化,村民将先菊快人快语。

项目施工期间,根据当地民情,项目经理孙洪涛提出“以工代捐、以工代培”的理念,吸纳磨子村村民来项目工作,采取“老带新”模式,在工作中提供指导和培训,让村民们既能挣到钱,又能学会手艺,成为技术人才,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能力。

作为受益者之一,村民黄强感受最深。“以前老爱研究电,但最多也就帮老乡看看电路,修修电视,没想到这个爱好还能替我找到工作。”

项目部了解到黄强的爱好后,安排专业电工手把手地教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技巧,一样不落地传授。现在的黄强,在施工现场,已经是名业务娴熟的辅助电工。

和他一样的将近20名村民,分布在项目部的安全、技术、后勤等各个岗位上,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工程建设者,为硬梁包水电站这一惠民工程的早日建成贡献着力量。

“等今年考到证,项目部就会聘我当现场电工。”说起新年愿望,黄强扬了扬眉毛,眼睛里闪着光。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