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蒋爱民就要退休,纵有万般不舍,只能珍重道别。
岁月从不败美人,她依旧身材纤瘦,皮肤紧致,略施粉黛,唯有几缕白发,但也难掩优雅温婉。
回首三十九年职业生涯,平凡如她,从基层工人成长为优秀技术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辉煌如她,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无数专利工法与荣誉加持;灿烂如她,作为文体积极分子,在舞台上绽放光芒,球场上挥洒汗水;感恩如她,拥有幸福的大家庭和志趣相投的好友,生活充实且美好。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七局,每位党员,都如钻石切面,闪耀独特的光。而她,以言和行,如星星之火,让“乐成七局 和融世界”生动起来,绽放时代之光,渐成燎原之势。
那年,火热盛夏与水共舞
时至今日,回想起那年盛夏,仍令她魂牵梦绕。
一声炮响,祖国西南大山深处的铜街子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水电七局走上科技创新之路。派人前往日本,考察学习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三年室内试验,成功掌握配方。
1984年,该技术正式运用到铜街子大坝主体一号副坝,取得成功,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切,似乎与18岁的蒋爱民关系不大,她还刚刚转正,只是四处风水队空压机的运转工,每天两点一线,单调又枯燥,直到加入工程局文艺宣传队,迎来人生转折。
工地条件艰苦,为丰富广大职工文化生活,水电七局经常组织各单位开展文艺体育活动。
六月,蒋爱民与近40名文艺青年相聚,组成工程局文艺宣传队。集中排练一个月,代表水电七局奔赴陕西安康,参加水电总公司西北片区文艺汇演。
那段时间,这群人挤在铜街子小学破烂的教室,起早贪黑,闭关排练,跪在水泥地板,摔得浑身是伤,没有练舞镜子,只能相互纠正。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仍互相鼓励,苦中作乐,结下深厚友谊,编排了很多反映水电工程建设及职工现实生活的节目。
付出终有回报,演出现场,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博得阵阵掌声。
大合唱《我们奋战在大渡河上》,舞蹈《送梨》《快乐的沉井挖掘工》,数来宝《读书活动育新人》,四川方言快板剧《王大妈看幺儿》……优美的旋律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演出归来,她与乐队王军结下友谊。这个身高1米81的男人,才气十足,独自一人抱着乐器,沉醉在他的萨克斯带来的悠长而缓慢的忧伤中。傍晚的夕阳,把他的身上,照出金灿灿的光,散发着独特气质。通过几个月相处,在队友的撮合下,两人确定恋爱关系,成为终身伴侣,生活幸福美满,孕育爱情结晶。
随后,迪斯科热潮席卷全国,录音机开始兴起。一时间马路上常见留着长发、穿着喇叭裤、拎着卡座式录音机,放着荷东,听着猛士,穿过大街小巷的“新青年”,他们是当时的时尚先锋,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追星族”。
1985年青年节,乐山市团委组织迪斯科比赛,水电七局党团组织积极响应组队参赛,蒋爱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可以说是第一代迪斯科的传播者。
那年夏天,他们就这样追赶着时髦,伴随着印度电影舞曲,一路走来。
那事,不忘初心光荣入党
沿着成长足迹,探寻红色基因。1988年7月1日,22岁的蒋爱民一生难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水电七局为培养更多技术型人才,与多个大中专院校合作,组织在职职工积极报考,她也有幸被成都水电校录取。
当时铜街子流行疟疾,俗称“打摆子”。带着被蚊虫叮咬的身体,到学校后立即发烧,浑身难受,忽冷忽热,一度烧至40多度,无法正常上课,就这样耽搁近一个月。
大病初愈,回到课堂,进度滞后,好强的蒋爱民心急如焚,天天“泡”在教室,拼命苦读,终于期末考试冲进前十。
从此打通“任督二脉”,积极参加学校文体活动,70周年校庆中担当主持人、采访小记者,组织编制学生办刊物等等,愈发自信闪光。
凭借优异成绩,她被推选为校学生会宣传干部兼班团支部书记,连续两年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全班两名在校入党其中之一。仿佛孙悟空有了“紧箍咒”,时刻警醒自己,言行举止,严于律己,做好表率。
谈起入党初心,蒋新民的回答简单纯粹。深受父辈影响,从小耳濡目染。
1965年,基于国家“三线建设”战略部署,党中央决定在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大渡河上,新建代号为515的龚嘴水电站,为国防企业主供电源。
铁路出身的父亲蒋振家,就是在此背景下,从三门峡来到四川乐山龚嘴水电站,演绎“好人好马进四川”的感人故事。
父亲一生不易,十几岁离家打拼,只为照顾一家七口,是个“老正统”,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一年春节,父亲要求亲戚之间不能红包,容易引发攀比,于是举办家庭运动会,寓教于乐。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养成蒋爱民认真又较真,凡事必须做到极致的性格。
毕业后,她回到四处风水队队部,担任党支部委员兼女工干部、队统计核算员,因表现优异,被工程局评为“三八红旗手”。
本身活泼开朗、能说会道的蒋爱民,在领导看来,从事政工工作会有不错的发展。但她认为,既然掌握了专业技术知识,就不能荒废,必须学以致用。
于是主动请缨前往一线,先后在明台电站、白禅寺电话、成都自来水六厂等项目,品咂苦辣酸甜,从事技术工作,愈发成熟干练。
尤其在2002年,从生产一线回到二分局机关,先后在工程质量安全部、机关市场开发部、工程技术部俯身耕耘。
在担任工程技术部副主任期间,二分局连续多年被公司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单位”,科技项目、工法及专利翻倍增长,科技管理工作达到质和量的飞越。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洞室顶拱模喷混凝土施工结构》获得分局首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高地应力地基开挖预锚施工工法》获得分局首个国家级工法;二分局牵头研发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经集团公司组织专家鉴定,国际领先水平,陆续捧回中国电力创新大奖、中施企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大奖。
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分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优秀科技人员”。
那人,师恩难忘成人达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蒋爱民没想到,时隔三十年,自己又火了,只因一篇文章。
“赞了!记录了水电职工的苦和乐,时代在前进,我们注定被超越,但不能忘记所走过的艰辛历程。”
发表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的《情系大渡河(上下篇)》,追忆龚嘴和铜街子似水年华,图文并茂,娓娓道来,刷屏朋友圈,阅读量过万,评论过百。
本是无心之举,没想到却产生蝴蝶效应,一大批失联的朋友在此相聚,尤其是篮球队和文艺宣传队的队友们,重温往事,其乐融融。
但深埋在她心中的牵挂,一直找寻的音乐启蒙老师,仍然杳无音讯。
她们相识于1973年,那时的蒋爱民在三门峡市育才小学读一年级。放学后,抬着小板凳,正欲回家,突然被一位短发、微胖的女老师叫住,原来她被选中成为“苗子”,参加学校文艺演出。
事到如今,蒋爱民都不明白,为何老师会选中瘦小的自己,穿着破烂衣服,留着齐眉刘海,没有出众外表,只有稚嫩羞涩。
但她清醒地记得,从此以后,杨老师如母亲一般对她,骑着自行车,载她兜风,看电影,吃混沌,就算谈恋爱,都带着这个“电灯泡”。这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未曾有过的体验。
一年之后,蒋爱民全家兄弟姊妹6人跟随父亲脚步,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建设大西南,迁移至四川乐山。办转学手续那天,杨老师一直搂着她嚎啕大哭,满脸的不舍。两人短暂的师生情谊,戛然而止。
对蒋爱民来说,杨老师的这份恩情,一直铭记于心,也以此教导自己,与人为善,传承美德。
生如逆旅单行道,哪有岁月可回头。退休在即,新生活已向她招手。拾起心中热爱,代表水电七局参加郫都区健身球、中华通络操比赛,展示党员风采,庆祝建党100周年。祝她再创佳绩!
1984年,参加水电总公司西北片区文艺汇演
1988年,参加学校第三次党员大会
科技成果荣获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蒋爱民(右一)舞出新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