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规划建设> 企业

只想护你一万年

水电十一局 发布时间:2021-05-17 08:55:54 作者:刘娜 龚家卉 王建贞

这是一个年轻却充满战斗力的团队。

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3岁,其中研究生13人、党员11人、劳模2人。

这是一个成果等身却永不满足的集体。

他们致力于解决水工混凝土建筑物抗冲磨蚀保护、补强加固及缺陷修复等问题,以环氧砂浆为主打产品,研发新材料36种、12个系列,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产品成功应用于三峡、小浪底、二滩、苏丹麦洛维、赞比亚下凯富峡等国内外数百个大中型水电工程,并进入工民建、市政、桥梁、道路等领域,可提供工程全领域、全生命周期的强身健体、修复加固、价值创造方案。

它就是由水电十一局郑州科研设计院副院长、三门峡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清杰领衔担纲的丁清杰创新工作室。

别人干不了的,他们能干

由于库区泥沙淤积过多,2010年,32岁的大渡河龚嘴水电站失去了往日的璀璨,特别是冲沙底孔因含沙急流的长期冲刷,让这一“西南明珠”受到严重破坏。

“修复冲沙底孔是现场的‘卡脖子’问题。” 水电十一局郑州科研设计院技术中心主任、创新工作室副组长宋亚涛说,“当时,好几家公司进驻现场组织施工修复,但都徒劳无功,后来就找到了我们。”

详细了解勘察了现场情况后,他们拿出新型修复材料“NE-Ⅱ型环氧砂浆”,并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这一出手便“药到病除”,“西南明珠”重新焕发夺目光彩。十几年过去了,修复部位未出现磨损层脱落等损坏情况。

“这相当于一项工程的重生,别人干不了的,我们能干!” 宋亚涛信心满满。由此,水电十一局的“环氧砂浆”愈加声名鹊起。

这是创新工作室的代表作之一。

据丁清杰介绍,工作室经历了创建、探索、运作三个阶段,始终坚持加快人才成长、解决施工难题、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新产品的整体思路。如今,工作室的队伍不断壮大并走向成熟,形成总人数达18人的科研团队,下设科研攻关、技术服务、施工生产和调研协调4个小组。

大家根据工程实际难题,产研结合,自主创新,陆续研发了NE环氧砂浆、环氧胶泥、混凝土保护剂等新材料12类36种,打造了NE-Ⅱ型环氧砂浆、NE-Ⅲ型环氧胶泥、NE-412型混凝土保护剂、NE-Ⅳ型环氧灌浆材料等拳头产品,并总结优化了其配套施工技术,形成NE产品家族。

走在创新工作室里,眼前是琳琅满目的荣誉。成立以来,系列环氧产品取得14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工法、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国电建优质产品奖”、“中国产品新纪录”、“中国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科研产品创效超过亿元。

因为在科研和应用方面的突出表现, NE商标被授予“河南省著名商标”,工作室获批“河南省水利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授予“三门峡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并加入王复明院士主导的坝道工程医院组建中电建十一局分院。

十载风雨路,探索不止步。丁清杰动情地说,责任,必然托起梦想;拼搏,就会迎来希望。那一张张证书,一个个奖杯、奖牌,仿佛都在告诉我们:创新,工作室的将士们是认真的。

“护坝一生”有多久,他们说“一万年”

“我们就是一座座大坝、一项项工程的守护者。”工作室技术中心研发一部主任张永辉回忆道,“2018年,万家寨水电站业主联系到我们工作室,说工程中孔溢流面表层混凝土出现龟裂状裂纹,属于水利部“飞检”项目,2020年6月前必须完成该缺陷处理。”

形势十分紧迫。

丁清杰和张永辉率先到达工程现场,当看到混凝土裂缝杂乱无章、密而无序等特点,他们知道采用常规的裂缝修补技术已无法满足需求,必须开发出一款新型的修复材料,提出了采用全覆盖法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封闭修复,方案得到业主方认可。

工作室迅速成立专门的研发团队,并与大学合作,设计水工建筑物过流面耐老化、抗冲磨材料,为解决水工建筑物溢流面密集龟裂缝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三个月时间,大家夜以继日,克难攻坚,实现了从新产品到新技术的转化,进行了规模化的生产。万家寨水电站中孔溢流面经过新型超级材料处理后,如同长出钢筋铁骨、披上银盔战甲一般,精神焕发;大坝也宛若“重生”,洋溢着青春的风采。

2019年,黄河上游的李家峡、龙羊峡、公伯峡、拉西瓦等水电站项目群也遇到了无可借鉴的修复难题,常用的修复材料在这高寒高海拔地区被一一排除。

工作室技术中心研发三部主任苏延峰说:“这可难坏了给工程修复的施工单位,那里海拔2900米以上,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普通的环氧砂浆确实解决不了问题。”

他们迅速行动,合力攻坚,实验室与施工现场同步进行,最终研发出突破零下10℃施工技术难点的超低温环氧砂浆、潮湿早强型环氧砂浆和超低温环氧灌浆材料。

“像这种新型材料,我们的研发人员必须亲自在现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修复材料达到预期效果。”苏延峰记忆深刻。

在此后的两年里,黄河上游地区环氧砂浆使用量达1500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所应用的创新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高寒高海拔地区水工泄水建筑物缺陷系统修复领域的空白,还为黄河上游地区众多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和西电东送稳定电力供应提供了有效保证。

每款新材料的问世都要历经工艺繁琐、要求严谨的开发过程,从小的玻璃瓶,到大的反应釜,最后才能批量生产。

工作室工程师刘娜打了个比方:“研发产品就如同炒菜一样,要想色香味俱全,就得从原材料把关,处理原材料、入锅的先后顺序、火候的把控,到最后的摆盘都要十分讲究。”

经过不懈努力,NE家族从单一的环氧系列产品发展到混凝土保护剂、聚合物砂浆、砌筑砂浆、真石漆、路面防滑材料、聚氨酯灌浆材料等材料,从水利水电抗冲磨修复领域逐渐走进工民建、市政、桥梁、道路等工程领域。

丁清杰告诉我们,环氧砂浆、环氧灌注砂浆已经用于雄安新区道路工程,桥梁拼接胶在快速路工程中效果良好,聚合物砂浆为云南建(个)元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带来了助力,还有真石漆、干粉砂浆、水泥基灌浆材料、水泥基压浆材料、环氧植筋胶、结构密封胶等产品,进入了项目施工全过程,并为工程“健康长寿”提供牢固保障。

如果给他们守护的大坝和其它工程定一个生命期限,工作室的小伙子们异口同声、脱口而出:必须是“一万年”。

心在向阳处,梦想自在开

工作室的每一个创新项目,都要经历反复研究、实践,经历多次的失败、考验,有的时候,要经过几十次的从头再来。工作室里的灯经常整宿亮着,为的就是其中某一个待解的难题。

“我们经常面临失败,而且不止一次,甚至从零开始。但大家从不气馁。”

“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客户解决一个小难题就会让我们无比兴奋。虽然牺牲了许多个人时间,但非常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乐趣。”

采访中,工作室的年轻专家们吐露着心声。

“我们的科研人员都很年轻,但他们身上都有一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劲。”丁清杰非常自信。

有一次,工作室接到新疆吉勒布拉克水电站急需供应150吨环氧灌浆材料的订单。当时正值盛夏,材料大批量生产时遭遇化学反应集中放热“爆聚”了,这帮年轻人现场紧盯反应温度引起产品骤变的难题,每次试验都持续到凌晨两三点,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尝试,最终解决了集中放热的难题,生产得以顺利开展。

“试验开发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我们的工作就是从理论出发,尽量缩短研发过程。”工作室技术中心副主任兼总工赵付凯说。

工作室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加快高技能专业人才、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指定专人采取“一对一、老带新”的方法帮助新员工成长进步。大家互为老师,互为学生,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刘娜是中科院研究生,2015年到水电十一局工作后,她像男孩子一样拼搏和努力。郑州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李雷,2017年加入工作室,虽然只有短短4个年头,他却说:“时间短、收获大、成长快,特别感谢师父和同事对我的帮助和指导。”

目前,丁清杰创新工作室已经“孵化”出了一批致力于科技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工程施工新材料科研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中,宋亚涛被授予三门峡市第二届“崤函大工匠”、河南省水利青年专家称号,赵付凯被评为“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李雷被评为“三门峡向上向善好青年”之创新创业好青年。

丁清杰的思路十分清晰:“现在很多水工建筑物都到了体检——修复期,我们的产品优、服务好,市场非常广阔。未来,工作室会在运作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员工创新实践等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激发团队活力、赢取市场先机的重要途径。

在他们眼里,永葆青春的大坝、不知疲倦的桥梁、崭新如初的道路、光亮如镜的厂房……

一切,不再是梦想!

创新工作室产品研发

创新工作室人员现场服务指导

广蓄抽水蓄能电站A厂上下游隧洞环氧胶泥衬砌效果


万家寨水利枢纽环氧砂浆施工效果


发明专利证书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