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嘎次和几位藏族小伙扛着测量仪器,风尘仆仆的回到项目部营地。
嘎次来自日喀则市谢通门县,2008年,这个牧民家的孩子离开家乡,通过国家援藏教育工程辗转到陕西省临潼华清中学求学。离开西藏的那天,他就明确了未来的方向——学成之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反哺”家乡,“走出去,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回来”。
而今,这个26岁的藏族小伙子的梦想已成为现实。
两年前,参加完武汉大学的毕业典礼,他坐上列车回到拉萨,到水电基础局西藏分公司报到,准备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说起为何从事水利水电行业,他说,“我的家乡谢通门县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水力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不少地方的牧场至今还没通上电,选择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就是想要为家乡建设做点事。”
从边疆偏远的牧区走出,嘎次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不断奔跑,也让他成为身边藏族职工的“领头羊”。
刚毕业的他,参建的第一个工程是卓玉水库。
卓玉水库的高海拔、低氧环境,都给这个刚回到故乡的藏族小伙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白天,跟着“师傅”在工地扎实学习基础知识;夜晚,打着手电,在宿舍挑灯夜读,将以往大学里学习的书面知识与工地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心中有理想,就有前进的力量。
如今,在海拔4660米的帕古水库工程担任工程部技术员。两年时间,让嘎次从一个“技术小白”蜕变成了独当一面的“青年技术骨干”。
帕古水库作为目前全中国海拔最高的项目,面对着任务重、工期紧、质量标准高等重重困难,项目部凝聚了一支青年骨干力量,驻扎在这片土地,嘎次就是其中之一。
3月份,帕古项目部正式开工。
西藏的冬季,凛冽的寒风在耳边呼啸,刀子似的刮向人的脸颊。寒风中,一个单薄的身影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在通往工地的小路上。
嘎次拉紧棉袄领口,走到帷幕灌浆口,待混凝土罐车一到位,工作便即刻开始了。他仔细观察着泵管口的出料速度,观察混凝土的塌落点大小,一边记录,一边指挥着现场工人们。山口风大,实在冷得受不了了,他就跑到一旁跺跺脚、搓搓手,然而不到两分钟,就又回到施工岗位去了。
帕古的天气,就像孩儿的脸。狂风呼啸过后,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降雨天气使得施工场地变得泥泞不堪,相比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冒雨“战斗”的工作难度大幅增加。但为保进度,工人们仍冒雨进行施工作业,如火如荼、争分夺秒加速推进工程建设。
暴雨持续下了两个多小时,危险发生了。“前面边坡塌方了!所有车辆都过不去!快过来帮忙呀!”工人的呼救声在大雨滂沱的暴雨声里显得格外微弱。嘎次听到声音后,立即放下了手里的活,带着几位工人前往塌方处查看。雨势太大,冲垮了边坡路段,造成了小面积的泥石流。
嘎次提议,根据现场情况,采取机械拔土、打钻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坍塌现场进行处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传来消息,供电线路遭受雷电攻击,出现大范围停电,这代表原先的计划完全被打乱,只能采取新的措施。几位工长正为这突发情况愁眉不展,嘎次确认无人员伤亡情况后,拿起了铁锹,率先采取人工扒物的方式,对边坡坍塌进行清理。
雨越下越急,“大家都加把劲啊!”嘎次眼瞅着雨势越来越大,大声吆喝道。同事们看到嘎次身先士卒的表现,不顾雨水在脸上的冲打,纷纷拿起铁锹,加入了队伍中。现场恶劣的条件,工人们忘记了做任何防雨措施,雨水汗水早已浸遍全身,裤腿上也全是浑浊的泥水。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开出了一条路。
回到宿舍后,脱下鞋子,脚早已被泥水泡的发白,室友问他“你只需要做好自己记录的本职工作就好了啊,为什么这么拼?”嘎次的眼神中透露着一丝坚定,“我的初心就是想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与他一样,在帕古水库项目部,还有一批敢于在施工一线磨砺青春、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爱岗敬业青年团体。大年三十,正是阖家团圆共享幸福时,他们却在加班加点;漫漫长夜,人们早已进入梦乡,他们却在故障现场忙的焦头烂额。
“他们是扎根施工一线的青年力量,也是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对于这群年轻职工,项目负责人丁海龙如此评价。
“以前在外省读书,离家太远,三四年才回家一次。毕业后回到西藏,本以为可以有多一点的时间能回家看看,但参与的都是工期紧、任务重的重点项目,除了春节假期,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每每讲到此处,想到家里年迈的父母,嘎次总是眼角泛起泪花。
进帕古项目近一年来,嘎次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两百多天,只在春节那几天回了一趟家,他身边的同事也大都如此。也正是因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情怀,保证了帕古项目部按期完成了各节点的施工任务。
参加工作两年多的嘎次始终心怀着感恩,他没有忘记是国家的援藏工程使他有了今天的成绩。他在心里铭记着,一定会努力工作,干出一番成绩,帮助像他一样的孩子走出大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似火的骄阳,冰冷的秋雨,凌冽的寒风,都没有使他退却,他始终以战斗者的姿态去迎接工作中的每一次挑战。长期蹲守在施工现场风吹日晒,他的皮肤变得黝黑,一笑起来,洁白的牙齿格外显眼。
他却开玩笑的说“这肤色见证了我的辛苦、努力,是我的骄傲。”
噶次与同事在测量放线
噶次(特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