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规划建设> 企业

水之情——水电赤子23年追梦路

水电四局 发布时间:2021-11-14 12:04:41 作者:李智童 蒙德银 

“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实施兴修水利、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工程,自来水也没有实现“村村通”,西北地区十分干旱,用水拮据,基本是靠天吃饭。每次下雨,村里人就开始挖沟,把雨水引进地窖或是路边的田地、菜园。”自有记忆起,来自甘肃武威的孙德炳就对缺水有十分深刻的印象。

因幼时的经历,孙德炳对水始终怀有敬畏和热爱。如今的他,已与水结下了23年的不解之缘。

在电站建设中与水结缘

1998年,孙德炳通过校招选择了水电四局,怀着对“水”的独特情感,他沿着父亲的足迹,加入了四局,成为一个“水二代”,投身到了李家峡水电站的建设当中。从此,也开始了与“水”的不解之缘。

初涉水电,热情满溢。在李家峡水电站和尼那水电站积累了一定工程施工基础工作经验。2000年,孙德炳前往三峡水电站参与建设工作。“刚到工地时,就被眼前的场面深深震撼到了,施工场面特别宏大,机械设备也很先进,目之所及都是忙碌的建设者和轰鸣运转的机械。”当时那种感觉,孙德炳至今仍记忆犹新。

三峡水电站工程巨大,参建单位众多,对质量要求高。各单位之间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也很大。

2001年,孙德炳担任灌浆队副队长时,在基础廊道施工工期尤其紧张。他带领队员每天从早到晚沉浸在工作中,白天一边马不停蹄地施工,一边与班组长的交流灌浆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晚上就在办公室进行资料整理,总结施工参数,改进灌浆工艺,以此来提高施工工效。“在这个过程中,《八大工人培训教材——灌浆》和《大坝基岩灌浆》两本书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到了今天,书中的内容仍然不过时,我也一直带在身边,时不时翻看。”

孙德炳回忆道:“那时候信念感很强,只觉得干不好会觉得很羞愧。唯一的想法就是怎么比其他单位干得更好、更快,工程质量更优。基础廊道不知道来回穿梭了多少次,每个高程有多少台阶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每天晚上做梦时常是灌浆和钻孔的场景。”说起这段经历,孙德炳眼睛里闪着光,言语间始终带着笑意。那是他生命中激情燃烧的岁月,藏着青春的锐气,闪着炙热的光芒。

孙德炳奉行“宽严适度、抓大不抓小”的工作原则和管理方式,得到了质量人员和施工工人的信服和尊重,工程总体进行得很顺利,圆满完成了基础廊道灌浆任务。

当然,在三峡水电站不光是忙工作,孙德炳也会在工作之余和同事一起到江边散散步,在宿舍里下象棋,偶尔也会出去改善伙食。“当时互联网和通讯工具还不发达,同事之间的互动很多,彼此的感情也很深厚。”

后来,孙德炳又分别参加了公伯峡水电站、小湾水电站、宁杭高铁、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当中,学习和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施工经验。在南北水调双洎河液槽工程中,孙德炳首先提出支架法改为移动模架施工工法,不仅为工程节约了资金,而且一次成型,从根本上保证了质量和安全,创造了24天完成一跨渡槽的记录。

隐蔽工程干出“灌浆文化”

2014年,孙德炳来到白鹤滩参加工程建设,担任总质检师。

左岸坝肩开挖施工中,当挖到高程660米时,遇到柱状节理玄武岩,这种节理结构缺乏稳定性,容易发生松弛、崩落等现象,需要对岩体进行快速支护,但常规混凝土等强时间长。

“当时,我想到了在宁杭高铁施工中,箱梁使用的支座砂浆,4小时就可以达到30兆帕抗压强度,满足架桥机在上行走,于是我提出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用支座砂浆代替普硅水泥。”因孙德炳提出的这一创新性举措,每次锚墩头的等强时间从7天降到48小时,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后来这种方法被地厂广泛使用,解决了许多的难题。

在坝肩开挖过程中,出露的探洞需要灌浆,工序交叉多,专业分包单位人员不足,质量也达不到要求。综合考虑后,孙德炳向领导班子建议:组建一支我们施工局自己的灌浆队伍。

组建灌浆中队最关键的就是把专业人才引进,孙德炳主要通过3种渠道。“一是委托同事引荐四局内部优秀的灌浆技术人才,二是在社会上广泛招聘,三是把劳务班组长和技术过硬的退休人员返聘回来。”

经过一番努力,不多久就组建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灌浆队伍。

灌浆中队组建后,就立即投入到工作当中。每天对需要灌浆的探洞进行灵活安排、有条不紊地推动施工进程。将一些难干、零星部位、交通不便的“卡脖子”施工部位一一攻克。

大坝开浇之后,灌浆中队负责接缝灌浆、锚索施工、消缺处理等任务,过程中遇到施工难题共同商讨解决。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施工成本。在施工高峰期,灌浆中队一度达到二十七八人,锻炼培养了一批专业能力扎实的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

灌浆工程是隐蔽工程,也是良心工程。孙德炳介绍说:“在施工过程中,四局始终奉行‘诚信、阳光、创新、自豪’的灌浆文化,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在孙德炳的带领下,灌浆工人自2016年就全部实现了实名制,形成台账,详细记录个人信息,以此提高人员质量意识,落实质量终身制,把“地下大坝”工程同样干成精品。

共同作战,打造“精品坝顶”

2021年,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在即,现场施工进入白热化阶段。3月20日导流洞封堵完成、5月31号大坝全线到顶、6月28日投产发电,都是必须要按时完成的节点。

节点多时间紧任务重,施工局后方管理人员纷纷支援施工前线。主要领导更是带头给员工和工人作表率,在现场轮班值守,与大家共同作战。每天召开一次现场进度协调会议,对存在的施工难点和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在坝顶施工中,现场做到了24小时不间断施工,把验仓计划精准到小时”。回忆起当时的赶工场景,孙德炳历历在目,”我作为党工委书记,必须与员工打成一片,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时隔20余年,我也再一次中午不回营地,留在工地吃饭,端午节和工人一起在仓号里吃粽子。”

五六月份是白鹤滩最热的时候,坝顶更是直接暴露在炎炎烈日之下。顶着大太阳,很多人吃不下饭。为了让大家保持体力,避免发生中暑,除了往坝顶送饮用水、西瓜、绿豆汤,孙德炳还组织食堂做了西北特有的“浆水”,孙德炳笑着说:“清热解暑,大家都很爱喝。”

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37天,就高标准完成了“精品坝顶”施工任务。

从刚开始白鹤滩水电站大坝首仓浇筑时“不知所措”,慢慢进行技术准备、人员组织调配、细化混凝土配合比、缆机司机培训……到高效“一条龙”浇筑的施工经验应用到白鹤滩。孙德炳和四局诸多建设者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硕果,又一次在金沙江展示了四局的实力。

白鹤滩临近收官,大量的人员分流成为必然。但因为参与过白鹤滩水电站这一大国重器的建设,走出去的每一位参建者心中都带着自豪与荣光。

孙德炳说:“如今,四局筑坝和缆机运行已经成为一张优质的名片。”

这张名片是不断打造精品工程,精益管理,优质履约,是通过展大国重器典范工程风采而获得;是通过持续优化施工方案、细化施工任务,创新举措,激情作为,不断打破行业桎梏而获得;是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打破和创造一项又一项世界纪录,不断抬升水电施工行业天花板,实现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变,引领全球水电发展而获得。是持续改善员工和工人居住条件,逐渐提高员工幸福感,打造全国最好的民技工营地之一而获得的。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培养和践行“四勇一为”价值追求而获得的。

水电工作固然辛苦,但孙德炳内心却是充实和踏实的。如今,他的儿子正在上高中,准备明年的高考,因为工作非常繁忙,孙德炳已经一年多时间没有回家了,每每想到这里,心里就非常愧疚。

“但儿子知道白鹤滩水电站,也为父亲所做的工作感到深深地自豪。”孙德斌欣慰地笑着。

二十多年的水电生涯,孙德炳见证了一座座雄伟的大坝拔地而起,高铁在祖国大地奔驰,一渠清水向北流,心中感到无比满足。幼时缺水的记忆,被坝孔奔腾而出的浩瀚巨流填满,再无遗憾。


孙德柄(中)和同事们的合影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