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莲乡”雅号之称的江西省广昌县打鼓寨风电场,风机随着薄雾徐徐转动,32台风力发电机组与蓝天白云和远山构成美丽的风景线。
江西水电承建的江西最大单体风电场——打鼓寨风电场项目于2020年4月竣工,2021年该工程获评“中国电力工程优质工程奖”。打鼓寨风电场投运后,年均上网电量可达1.91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16. 1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2.2万吨,大大减少了对当地环境的污染。该工程是江西水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抓好绿色能源建设的一个重点项目。在工程建设中,江西水电新能源工程公司科学决策,运用信息化技术,注重科技创新,优质高效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同时,还取得了项目水土流失小,节能减排高,环境保护好的效果。
科学决策,绿色施工保水土
据了解,打鼓寨风电工程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是典型的内陆型高山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94兆瓦,由32台风力发电机组组成。
全面施工时正值雨季,加上山区独有的小气候给施工增加了极大难度。风电场场内道路开挖长度达17千米,道路水土的流失和滑坡路基失稳、边坡垮塌、雨天道路淤泥等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也对环保施工提出了新要求。
在风电场边坡施工过程中,雨季施工会造成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自然环境破坏路基失稳、边坡垮塌等问题会造成河道和湖库的淤积,从而影响风电场下游河系水质,给周边居民带来了生产生活的影响。为此,打鼓寨项目部积极与业主方、设计方协调,并组建专门的攻关小组,制定合理的节点深化方案。经历反复的修改、协调、实验,最终对现场施工采用“下边坡零扰动的施工方法”。
通过“下边坡零扰动的施工方法”,可以使得下边坡原始地貌基本不受破坏,保持原有的绿色环境,避免了下边坡水土流失导致污染环境,解决了下边坡绿化及节省大量做路堤挡土墙的难题,同时有效地节省了成本,加快了工期。
信息运用,提升效率增效益
打鼓寨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时,单台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方量达590立方米,浇筑时间长且必须一次性浇筑完成,对此,项目部采用浇筑软件模拟系统进行在线模拟浇筑,合理配置罐车数量。此模拟系统的运用,保证基础浇筑时长在正常范围内的同时还优化了罐车数量,有效节约了项目成本。
风电场地处偏远山区,普通硅酸盐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2至3小时,若遇上堵车或天泵故障,则下层混凝土已过初凝期,容易形成施工缝,对基础的浇筑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等外调天泵来现场根本来不及。该项目在施工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最终采用“38米臂长天泵+可移动式溜槽”的“双系统”应用浇筑。加设可移动式溜槽,具有结构简单、传动稳定可靠的特点,尤其是在对风机基础进行浇筑时因其灵活多变,缩短了基础浇筑的时间,降低了施工难度,且造价低廉,易于推广。与此同时,将单桥28米的天泵换成双桥38米臂长的天泵,降低了堵泵风险。
通过上述两种技术措施改进,打鼓寨单台风机基础浇筑时间由18小时左右缩短至13小时,将原基础浇筑时间缩短了4至5小时左右,为风机基础浇筑质量提供了保障,提高了施工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科技创新,新型技术提质量
科技点燃梦想,创新成就未来。近年来,江西水电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江西水电项目团队在工程建设中,同样高度注重科技创新工作,为打造精品工程赋能。
在打鼓寨风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江西水电新能源工程公司开展多次QC活动及专利申请,其中“降低风机基础预应力锚栓二次灌浆返工频率”“提高升压站墙体抹灰质量一次合格率”“降低高山风电风机基础砼表面裂缝频率”QC成果最为显著,获得2020年度电力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三等奖。“降低风机基础预应力锚栓二次灌浆返工频率”和“提高升压站墙体抹灰质量-次合格率”获得江西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三等奖”,“下边坡零扰动的施工方法”取得专利。QC成果和专利的创新,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还节约了成本,缩短了工期。
打鼓寨风电场投入运营后,年均上网电量可达1.91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16. 1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2.2万吨,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达到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化石资源的目的,从而还实现产值1.17亿元,年创税达2000万元以上,助力当地经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打鼓寨风电场项目保持绿色施工是江西水电众多新能源项目践行绿色施工的一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江西水电将继续秉持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紧跟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不断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积极履行央企责任,砥砺奋进,致力践行企业绿色发展之路。
打鼓寨风电场
打鼓寨风电场升压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