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规划建设> 企业

定两江保安澜

水电十二局 发布时间:2023-05-18 14:33:24 作者:朱希

在草长莺飞、春夏交际的时节,展露新面貌的不只是随风轻舞的绿叶、空中清脆的鸟鸣,还有位于湖北省仙桃市的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和安全建设工程。

伴随着现场机械的一声轰鸣,4月3日,水电十二局参建的杜家台项目完成了汤台闸闸室中孔联32.15米高程板、梁混凝土收面工作,标志着项目水下主体结构混凝土全部浇筑完成,提前27天完成“4·30”汤台闸度汛节点目标。

至此,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奋斗,杜家台项目开花结果,河道上拔地而起的汤台闸,便是项目部交出的出色履约成绩单。

百丈之台,起于垒土

武汉为汉江、长江交汇之地,为缓解两江洪水压力,杜家台分蓄洪区应运而生。横跨武汉、仙桃的杜家台分蓄洪区自1956年建成以来,累计分洪量近200亿立方米,分洪运用次数全国最高。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围堤不达标、局部洪道阻水严重等问题逐渐出现。杜家台分蓄洪区作为定两江保安澜的重要民生工程,实施全面系统的蓄滞洪和安全建设工程建设迫在眉睫。

水电十二局承建的湖北省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和安全建设工程(仙桃段)第一标段施工项目,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加高培厚长达39公里的堤防,并建设穿堤建筑物14座。

干工程就像做饭,需要收集食材,再由技艺精湛的大厨掌勺,经过推、拉、转、颠的炒菜过程,最终呈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而杜家台项目一开始就在“食材”方面遇到了难题。

杜家台项目为长达39公里的线性工程,道路和土料是工程之基。项目点多面广,沿线经过3个乡镇,17个村庄,穿越多条公路、河流,外部协调工作量大,具有很大挑战性。对此,项目部成立专门对外协调小组,加强与业主、当地政府的沟通联络,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在加强与管理单位沟通的基础上,杜家台项目在施工时优先考虑当地施工队伍,大力使用当地人力资源,因地制宜,拉动就业,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杜家台项目积极了解当地居民需求,开展助民活动,帮助老百姓搬家、灌溉、种庄稼……这一切都加深了民企之间的联系,使更多居民愿意配合征拆。

“都是些年轻娃,好辛苦的,他们干这个真的是不容易。”当地的饭馆老板感慨道。多管齐下的情况下,杜家台项目沿线道路基本实现畅通。

“我们堤防加高培厚需要500万方土料,但我们只有一个40万方的土料场可用于施工。”谈到土料准备工作,项目负责人徐志强流露出凝重的神情,“剩下的料量全部需要重新摸排,如果土料跟不上,运行成本和施工效率将受到巨大影响。”

面对如此庞大的料量缺口,杜家台项目开拓思维,主动出击。一方面积极与各方沟通协调,另一方面下设多个小组,对接当地基层,了解当地土料信息,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制定料场规划,合理配置机械设备和人力资源,确保推平碾压设备和土方运输车辆不相互等待,提高施工效率。

经过项目部的努力,土料缺口得到弥补,土方供应与施工实现了平衡,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由于杜家台项目需要在河流周围加高培厚堤防,并建设水闸,因此汛期来临水位上涨时工程基本无法进行,这就导致杜家台的施工进度高度依赖于当地天气情况。

5月到10月是汛期,这段时间项目施工进度受天气影响较大,等过了汛期或者天气放晴时,必须开足马力赶工期。

杜家台项目原定于去年10月1日开展全段围堰施工作业,抽干河水后在低水位情况下对汤台闸进行围堰填筑。然而,当地突逢大旱,为了抗旱,必须保留河水。如果推迟围堰,工期无法保证,且随时都在产生施工成本。如果高水位围堰,虽可避免巨量成本消耗,确保工期,但需对高水位作业有足够质量把控能力。经过紧密商讨,杜家台项目部最终决定高水位施工。

项目部果断更改围堰方法和施工日期,把汤台闸的围堰工作拆分为两个部分。9月20日开始,项目部采取分段围堰的方法,一边导流,一边施工。在保证当地居民灌溉用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分段围堰经济成本,开挖导流,引开一部分水,然后分区域堆高围堰土层。

上游围堰施工完成后,围堰水位雍高,项目部派专人每日两次对围堰进行巡检,及时安排施工队伍抽排水,仅用三天时间便完成了分段围堰工作。

之后,项目部开始为后期的全段围堰做准备,全段围堰填筑开开始时间从原本的10月1日调整至10月18日。高水位全段围堰有较大的渗水风险,一旦控制不住,将会导致工程重做。项目部提前数天做好人员规划,有意识地利用晴天大量铺晒土方,减少土壤含水量。同时采取土石围堰法在迎水面铺满麻袋和彩条布的方法,大大减少渗水风险。

围堰完成后便是灌注桩施工,因围堰施工完成后,设计所提供的钻机平台高程已无法满足施工需求,经过项目部的多方商议、研讨,最终将钻机平台高程由原20米改为21米,保证汤台闸水下灌注桩的顺利开工。因钻井平台与设计图纸出入较大,原定钻机数量及摆放位置被迫缩小并调整,灌注桩施工及后续混凝土浇筑采用24小时轮班制度。

“我们从围堰工程开始大干,为了把控渗水情况和避免水漫过堤,24小时都有人值班。”项目部技术质检办公室职工胡传青陷入了回忆中,“从去年九月到今年四月,每天都上了百来个工人。晴天的时候,项目部全力运作,踩着星光上下班,从6点干到12点,下雨的时候才会修整。”

完成围堰和灌注桩浇筑后,后续技术工作的开展便顺利了起来,围堰填筑、水下基础处理、汤台闸混凝土浇筑……杜家台项目齐心协力,抵御疫情冲击,攻克人员紧张难题,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三个月的工作,赶在“4·30”节点目标前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几乎每一个初到杜家台项目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印象:年轻。

杜家台项目部是一个相对较年轻的团队,90后和00后职工占了七成,如何做好青年培养和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杜家台项目尤其重视传帮带工作,与其他项目有所不同的是,杜家台项目不止由签订师徒协议的导师教导徒弟,还拥有一个颇为独特的培训体系:“青带青”。

新员工的第一位师傅通常是资历最深厚的员工,他们会运用丰富的培训经验、工作经验带领新员工迅速熟悉工作,也就是“老带青”。当新员工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交给第二个师傅:资历不是最老,但拥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青年。如此接力,杜家台项目成功解决了年龄断层导致的员工培养问题。并且这种培养方式会让员工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团队氛围。

同时,老员工也常常主动聚在一起商议教学计划,探讨与年轻人交流的方式。“咱们老员工肯定要倾囊相授,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年轻人身上学到新东西。”项目部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白生亮如此说道。

杜家台项目常常开展集中培训,一方面是项目老员工授课,一方面也会邀请业主、监理为大家传授经验,并要求导师长期严格追踪徒弟的工作学习状况,及时纠偏,并定期召开“回头看”活动,导师与徒弟进行总结汇报,发现不足之处,提出改进之法。还会根据员工的专业、性格,制定详细的职业规划。

除了直接指导,杜家台项目也很重视新员工的自立能力。“老前辈们不会一味地给我们‘喂’东西,而是会引导我们熟悉现场,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工作。”对于项目上的培养方式,来项目仅一年的刘朝深有感触。他表示,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训指导后,师傅便放手让自己干工作,独立跑现场、独立做设计,实在拿不准的再去找师傅探讨。

青年们较适应这种像兄弟一样的师徒关系,独立思考与实践也让他们更快成长,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杜家台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底完工,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分蓄洪区的防洪能力和人员转移能力,缓解武汉洪水夹击之困,仙桃当地的防洪标准也将从20年一遇变为100年一遇。

为了工程尽早完工投入使用,项目员工依然挥洒汗水奋战在第一线,待抵御洪水的39千米堤防“长城”与14座穿堤建筑物建设完成,将化为减轻两江洪水压力的重要基石,更好守护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