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规划建设> 企业

【一带一路故事】底格里斯河畔的“助梦人”

水电八局 发布时间:2023-09-01 14:15:55 作者:周涛

底格里斯河,是一条流域面积达375,000平方公里的壮阔长河,自南向北贯穿整个伊拉克,并和幼发拉底河一道,催生出享誉世界的“两河文明”。

2023年8月27日,一所崭新的学校在底格里斯河畔落成并具备交付条件。它,是水电八局承建的瓦西特省的48所示范学校中的第一所,承载着中国建设者助学伊拉克儿童的梦想。这些可爱的“助梦人”远渡重洋来到伊拉克,不论当地的酷暑如何难耐,他们都坚定地守护在施工现场,他们用汗水浸润着土地,书写着伊拉克儿童的“上学梦”。

怀揣梦想,踏上底格里斯河之旅

2022年初,来自长沙的这个水电八局的第一批“助梦人”,乘飞机抵达巴格达国际机场,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来到伊拉克,却肩负着伊拉克的重建使命。他们一路向南,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乘车来到瓦西特省库特市。沿途上,车窗外除了战争留下的痕迹,更多的是街头一个个目光澄澈的孩童。

多年来,伊拉克因大国之间的博弈而成为中东地区的焦点,也是国际社会的焦点。然而,如今硝烟已散去,重建家园成为伊拉克人民的首要心愿。2020年,伊拉克政府启动战后重建最紧迫的民生工程,直到2030年前新建学校8000所,首期招标1000所。中国电建紧随“一带一路”倡议,承建了1000所学校中的679所,其中瓦西特省的48所示范学校,全部交由水电八局负责实施。这48所学校分散在瓦西特省各地区,从东到西157公里,从南到北106公里,这给项目部的履约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同时,瓦西特省是伊拉克的农业省份之一,当地缺乏成熟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此外,长期的战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建设难度。

示范学校的建设,对于项目团队来说,是一场从零开始的挑战。伊拉克是一个饱受战乱影响的国家,战争带来了大量基础设施的毁损与瘫痪。而战后的经济重建由于持续的不安定局势而难以推进,导致当地工业化水平滞后,建材市场供应狭窄,材料代理商和经销商库存有限。大部分建材需要从国外进口,采购周期较长。同时,设计单位的规范和变更要求不够明确,频繁变动,这为项目材料的审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面对当地极度紧缺的物资和材料,项目团队不遗余力地努力着。为了确保在既满足合同要求又能在采购成本方面达到最优的材料,项目部与国内设备物资部合作,收集国内及周边国家的资源。通过视频和实地考察的方式,精选了高质量的资源,并推动了采购审批工作的进行。同时,项目部还通过分析国内外资源采购成本,制定了适合项目实际需求的本地采购和国内采购相结合的方案,以确保项目材料供应的稳定。在这个过程中,项目部需要不断进行考察、对比和询价,以找到既具有物美价廉特点,又符合业主要求的材料。项目部深感工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

然而,解决了材料采购问题,物流问题又紧随其后。在复杂的采购体系下,项目部深知必须提前制定科学的需求计划,以确保材料能够满足施工进度要求和质量标准。为此,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采购、生产和物流发货周期表,同时还整理了材料采购资源库,并与分包商进行共享,实现了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加速并保障了项目部装修材料的供应速度。

尽管“助梦人”们在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信:“在打造一所成功的示范学校的道路上,绝不退缩,绝不妥协”。

直面酷暑,只为圆孩子们一个上学梦

落成并具备交付条件的20号示范学校位于瓦西特省库特城区。这座学校的前身因年久失修,伊拉克政府决定将其拆除,重新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多功能的示范学校。

当这所示范学校动工开始,便吸引了周边居民期待的目光,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这座学校的期盼,因为这个学校将实现他们孩子的求学梦想。

“叔叔,请问这所学校什么时候能够建成?我们能够来这里上学吗?”每当傍晚,周边居民区的孩子们会聚集在20号示范学校附近嬉戏玩耍,而附近的居民也会向现场管理人员询问学校何时能够投入使用。从学校开工至今,他们亲眼见证了这所学校从一座破旧的建筑到一座现代化多功能学校的蜕变。

面对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目光,即使在酷热的伊拉克夏季,“助梦人”却毫不退缩。他们如同燃烧的火焰,为了伊拉克儿童的求学梦,为了这片土地更美好的未来,他们仍然坚持戴上安全帽、穿上工作服,在烈日下和炽热的风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的汗水是辛勤的痕迹,他们以自己的勤劳书写着这段感人的故事。每一个酷热而艰苦的工作日,他们超越自我,突破极限,全力以赴,将这所学校打造成一座教育的灯塔。

如今,20号示范学校全面落成,不久就可以开课迎接当地儿童。附近的孩子们的眼睛里,已经按耐不住对新学校新生活的渴望。而这,还仅仅是水电八局承建的48所示范小学的第一所,其他47所学校,也正在“助梦人”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这群“助梦人”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术水平,更是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中伊友谊的深厚。他们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工程的成功,更是为了坚守内心的信念和梦想。在这片土地上,跨越国界的友谊和合作将继续绽放光芒。一座座耀眼的学校建筑,如同明亮的灯塔,将在底格里斯河畔照亮前进的道路。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助当地就业

瓦西特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受长期战乱的影响,当地的就业率严重偏低。

在与项目部外籍员工默罕默德的交流中,了解到当地的工作岗位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就业率,许多单位实行了“轮班制”。顾名思义,这种制度意味着一个岗位会由多人轮流担任。

自项目建设启动至今,水电八局伊拉克示范学校(瓦西特省)项目部坚持大量聘用当地雇员,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项目部工地经理聂晟近期在接受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采访表示:伊拉克示范学校项目是关乎社会民生的重要项目,对伊拉克现代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至关重要,也是伊拉克当前最为急迫的民生工程。中国电建始终秉持全心全意履约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则,通过大规模招用当地员工,提升就业率,为伊拉克国家和人民的复兴梦想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项目部在助力提高当地就业率的同时,更是秉行“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思想观念。

作为伊拉克的农业省份,瓦西特省的居民主要依靠种植业和渔业为生。受限于教育程度的不足,大多数工人的技能水平较低,熟练工匮乏。战后重建的伊拉克基础设施市场面临着严重的施工专业人才短缺。然而,项目部并没有大量引进中国的熟练技术工人,而是致力于培养当地员工,以满足48所示范学校建设的需求。项目部采用了1:5的帮扶带模式,让中国的技术工人带领伊拉克的学徒,从而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技术和标准在伊拉克的传播。

从项目刚刚启动的建设阶段,项目部管理团队就开始思考如何解决当地工人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面对这一挑战,项目部没有灰心气馁,反而通过多次培训来提升当地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培训范围广泛,包括高空作业安全、混凝土浇筑工艺、消防安全等内容。其中,20号样板学校和最大户型24A的22号学校更是由中国技术工人亲自指导伊拉克工人,从钢筋制作到模板安装加固,再到装饰装修工序,一步一步地进行了手把手的培训。中国的技术专家通过讲解施工技巧、亲自示范,耐心细致地教导伊拉克工人。他们共同攻克了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紧密合作,逐步改变了伊拉克工人的施工习惯和态度。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友谊的结晶,两国工人的合作也逐渐改善了施工环境,为伊拉克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底格里斯河畔新学校的“助梦人”仍在用他们辛勤的汗水,不懈努力维护着当地儿童的上学梦。他们也希望这些示范学校成为中伊友谊的象征,点燃更多的希望。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