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规划建设> 企业

久违百鸟归巢湖 十八联圩湿地焕新生

电建生态公司 发布时间:2024-05-13 14:38:14 作者:王逸潇

“最美人间四月天”。

四月的安徽巢湖十八联圩湿地,热闹的春意此起彼伏,云销雨霁的天空刚刚露出艳阳,成群野鸭在水中结队浮游,雪白的琵鹭群从天而降,将长喙探入水下啄食。众多手持相机和望远镜的市民正屏息凝神严阵以待,等候着下一群飞鸟进入视野。“我一到周末就喜欢来这拍鸟,从两年前到现在,每次来都能看到从没见过的种类”,一位爱鸟人士这样说道,“你永远不知道这里到底有多少种鸟”。

近日,电建人实施十八联圩湿地三期修复项目刚刚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成为“十四五”以来中国山水工程首个入选项目,十八联圩湿地再次声名远播。作为合肥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十八联圩湿地不仅拥有水清岸绿的美景,也是市民眼中的鸟类乐园,每天都有众多摄影爱好者在此聚集,记录下这里林鸟同乐的风光。

从污染严重、土地破碎的老渔场,到登上国际舞台的生态样本,十八联圩湿地在短短数年之内,实现了令世人赞叹的蜕变。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如今电建人已亲手将它实现。

十八联圩又逢春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挥毫,对八百里巢湖辽阔的水天一色发出了许多情不自禁的咏叹。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由于大量挖沙取土、围湖造田、筑坝养殖,巢湖生态系统功能急剧退化,生物多样性显著衰退,成为全国水污染重点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

位于巢湖北岸的十八联圩湿地,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也是巢湖的重要生态屏障。数十年来,十八联圩湿地遭到大量侵占蚕食,湿地之中鱼塘密布,周边土地破败荒芜,鱼塘尾水积年累月流入巢湖,过量的氮磷元素使这片“千古名湖”承受了覆水难收的污染,巢湖水质总体呈现劣Ⅴ类。

2019年12月,合肥市出台《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严格禁止在湿地保护区内开垦、填埋、取土、放牧、引进外来物种、采挖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破坏野生动植物繁殖区等,以法律形式推动巢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

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长于治水和修复生态的电建人走上十八联圩支离破碎的田垄,为这块湿地期盼已久的重生翻开新的一页。

2020年6月,经过七个月昼夜不息的努力,电建人完成了十八联圩湿地17块健康水田湿地净化单元、77座涵闸、1座倒虹吸、2座湿地桥的建设,修筑了1.3公里配水渠、2.3公里出水渠、17公里管护道路主路,完成2.7万株乔灌木、52.29万方地被、水生植物种植。湿地修复成效初显,愁眉不展的黄土退荒换绿,成片芦苇随风摇曳,茂盛的水草已然成林,十八联圩生意盎然,阔别多年的水鸟纷至沓来,回到了它久未谋面的故乡。

碧满云天八百里

2020年7月,巢湖流域遭遇百年一遇洪水侵袭,连续九轮的强降雨过后,巢湖水位、巢湖蓄水量均超历史极值,合肥主城区形成“关门淹”。危急关头,合肥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启用肥东十八联圩等联圩泄洪。在此次“巢湖保卫战”中,十八联圩湿地充分发挥蓄洪功能,实现1.6亿方总蓄水量,有力保护了合肥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但与此同时,重建未久的十八联圩湿地也沦为一片洪泽,巨量而高位的洪水如林中倾巢而出的猛兽,摧毁了湿地中刚刚栽种的植物和建成的各种设施。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考察并强调:“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总书记的指示为电建人明确了方向。洪水退去后,电建人迅速展开清淤和水毁重建工作,并持续加快湿地修复。建设蓝图已然绘就,人员物资各就其位,施工机器昼夜鸣响,十八联圩湿地建设再次驶入快速路。

建设过程中,电建人坚持退渔还湖、退塘还湿,重构湿地生态环境。根据淤泥深度及污染程度,采取内源污染分级处理、生态渗滤岛等创新性技术,消除底泥释放风险,有效提升湿地水质和水体自净能力。同时,依据候鸟和鱼类的不同繁殖觅食特性,打造了深水区、浅水区、季草滩、湿草地等多种湿地形态,构建起良好的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有效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形成了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美丽生态景观。

2022年6月,当十八联圩湿地三期工程最后一道工序落地,项目共完成320公顷湿地修复、268公顷植被覆盖、410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环巢湖十大湿地至此全面建成。

八百里烟波浩渺,八百里水天一色。新生的十大湿地连结环抱,将巢湖这颗古老而璀璨的淮南明珠再一次拥入怀中。

又见百鸟衔春来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了一系列强化保护修复、加强制度建设的决策部署。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立法,彰显了我国引领全球生态治理的决心。

随着环巢湖十大湿地的全面建成,十八联圩湿地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近自然人工湿地。2022年6月,由于环巢湖湿地建设的良好成效,合肥跻身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行列。

十八联圩湿地投入运行后,实现年净化南淝河水约2.1亿立方米,有效削减氮磷入湖污染20%-30%。湿地内挺水、浮叶、沉水等水生植物达37种,形成了完整的水生植物净化系统,水下各种淡水鱼类达64种。2023年,湿地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并于当年3月首次达到Ⅱ类,生态效益补偿管养考核居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同时,作为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项目可极大缓解当地防洪压力,保障合肥市城区汛期安全。

由于水质提升和物种多样性增加,十八联圩湿地不仅成为鸟类凫趋雀跃的乐园,也被人们视为观鸟和摄影的绝佳圣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这片美不胜收的物种宝库,见证着越来越多的鸟类在此落地生根。截至去年底,十八联圩湿地共观测到鸟类190种,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白琵鹭、黑脸琵鹭、游隼、小天鹅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纷纷到此越冬栖息。

今年3月,十八联圩湿地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将为我国各地持续推进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科学指导。

4月6日,第二届巢湖观鸟节暨安徽省第43个爱鸟周宣传活动在十八联圩生态湿地隆重举办。活动包括开展观鸟大赛和十八联圩湿地摄影展等,旨在引导全社会爱护鸟类、加强鸟类保护。许多青少年也来到这里观测学习,他们在导师的带领下观鸟识鸟,用画笔记录下一只只色彩斑斓的生命,感受大地自然的蓬勃脉动,与万物生灵共同茁壮生长。

说话间,一只较为罕见的眉眼金黄的鸟儿悄悄栖落枝头。正在守候的摄影爱好者们眼前一亮,十数颗镜头迅疾调转方向,但可惜为时已晚,那鸟儿只在林叶之间唧啾数语,便扇动翅膀飞向了八百里辽阔天空。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饱食的候鸟就要踏上北迁之路,待到金风送爽的时节,它们会再回来。那时,十八联圩的秋水依然波光正暖。

春日十八联圩湿地


湿地中的越冬候鸟群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