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规划建设> 企业

三大盾甲衣 护航加固北拒马河

水电十五局 发布时间:2024-05-29 14:18:10 作者:杨森

数百块白色巨石静卧在镇江营村北拒马河河床上,像猫头鹰、像鸭嘴、像乌龟、像沙发……去年汛期,拒马河发生洪水,洪流卷起泥沙,把河道“挖”深了6米多,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北拒马河冲出了贝壳般的“巨石阵”,北拒马河却受到了一定的“大损伤”……

水电十五局闻讯而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投身于北拒马河工程。

沿着大石窝镇的乡村道路,高耸入云的泵车、纷至沓来的罐车、平整振捣的工人,正铆足干劲推进6·15完成主体工程的节点目标,整个混凝土浇筑过程是动态的,充满了工业美感。顺着施工要道,听听旋挖钻的冲撞声,摸摸棱角分明的楔形板,看看混凝土的水下世界,了解一下北拒马河的三大盾甲衣。

“潜盾”防冲桩混凝土

“嗡”“嗡”“嗡”……随着旋挖钻的启动,一阵阵低沉的轰鸣声开始在空气中回荡,钻头旋转时发出的刺耳尖鸣,如同钢铁与岩石的激烈交锋,它在撞击与研磨中穿透地层的阻碍。

北支右岸至惠南庄泵站间漫滩段、下游河道左岸末端、右岸末端共布置417根防冲桩、810余米连梁,由于施工地质复杂,施工面临塌孔风险高、垂直度控制难度大等挑战。

“根据试桩钻孔揭示地层情况,桩基地层为回填地层,类型多为卵砾石、砂砾石夹层或互层等,级配极不连续,极易出现孔斜、漏浆、塌孔等情况。”前期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勘察防冲桩地质情况得出结论。

安全总监吕渊提着强光手电,一个桩一个桩巡查,全过程保驾护航,“各防冲桩施工期间做好临边防护,若出现塌孔现象,周边人员第一时间要远离现场,防止施工人员坠落!”

每到下午19:00交接班,工地现场在夕阳的余晖中逐渐被一束束灯光点亮,旋挖钻与汽车泵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仿佛在诉说着地下结构‘解剖’与‘进食’的艰辛。

“防冲桩、连梁是第一道防洪关卡,大家加把劲,赶在汛期之前,保质保量织牢拦洪防汛网!”项目总工余东严格把控桩基各项关键工序,昼夜拼搏,与时间赛跑,同困难博弈,确保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完成桩基施工。

综合部主任孙英武回想起防冲桩施工的场景,“3月15日,首根防冲桩顺利开钻,最热闹的时候11台旋挖钻同时施工,晚上吵得睡不着,历时44天,417根桩身全部钻灌完成那段时间,晚上没动静还有点不适应。”

对于大家来说,这些声音或许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旋挖钻撤场,标志着工程取得了砂卵石地基、表层冲刷回填段防冲桩施工等关键控制性节点的阶段性胜利。防冲桩深深扎根地基中,与连梁相互“手拉手”,形成潜盾,咬紧地下关口不松口,共同为汛期做好抵御洪水侵袭的准备。

“板甲”楔形混凝土

“‘蝎’形?是形状和蝎子一样吗?”工程部主任陈军讲解到楔形混凝土工艺,刚毕业半年多的小武挠了挠头问到。

陈军用手比划着为大家讲解,“楔形板就类似于一种齿槽,相互咬合,形状就像塞尺倒放着一样。”

楔形混凝土的使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紧密和坚固。它像是一块块精心设计的拼图,将整个结构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提升了护坡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一块块楔形板相互咬合0.45米,坡面呈阶梯状,各级跌坎能够不断消能,减轻坡面冲刷,能够更有力减小渗透压力及水头压力,达到加固效果。”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志伟在作技术交底时讲道。

暗渠下游河道护岸设楔形混凝土板,最大坡长时自下而上共布置6块,每块平均长度9.8米,厚0.9~1.2米,根据楔形板混凝土的结构特点,混凝土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块依次浇筑,水平同层间按照设计结构分缝跳仓浇筑。

春去暑来,面临京区早晚温差大,混凝土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阶段,以避免混凝土因温差及干燥受损,在“跳仓法”浇筑结束后,一张张土工布披在楔形板上,以逢干即湿的原则,每日确保洒水养护。

“铺设土工布时绑好安全绳,在坡面行走注意安全,确保每一块楔形板上衣服穿严严实实的,最近天气干燥,要时刻保持湿润状态!”不知是不是太阳晒得满脸通红,项目生产经理蒙景涛手持对讲机,路过一块块楔形板都要蹲下摸摸其“额头”,诊断它们有没有“发烧”。

现场工人头戴安全帽,肩扛土工布,手持振捣器,腰挎小榔头,全副武装地在工地上忙碌。他们的脸上沾满了灰尘和汗水,但眼神坚定,分工明确,各自专注着手中的工作。

“水电十五局在楔形混凝土施工高峰期,一天能投入5台天泵、13台罐车、浇筑2298方混凝土,那场面别提有多壮观了,怪不得能连续两周在全工程各标段周进度考核中获得评比第一名。”现场业主张晓杰感慨道。

“战衣”模袋混凝土

循着“撕拉”的缝纫声,看到四名工人正忙碌地用手持缝纫机缝接土工模袋布,七八名队友正在展开厚重的土工模袋布,一边用力拉扯确保平整铺设,一边采用作业船将模袋拖入水面,整个工地呈现出一片紧张而有序的景象。

“模袋混凝土工艺在北方还是很罕见的,一般会使用在水下混凝土作业中,像苏州、浙江一带水利工程中,大部分护坡会采用模袋混凝土工艺。”模袋混凝土工作面现场负责人李乾坤为大家介绍道。

北支暗渠下游河道护岸工程采用模袋混凝土,左右岸护岸宽度各70米,其中水上约7米,水下部分63米,厚0.4米,模袋混凝土适用于大面积护坡和护底工程,最大水深12.5米,但是容易出现模袋滑移坡面情况,存在水下作业安全风险。

项目负责人杨宏胜来到模袋混凝土工作面督战,“水下作业是一级风险,安全部要做好专项应急预案,现场配齐配全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绳等防护措施,坚决杜绝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坚决防止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作为水电十五局首次涉足模袋混凝土,李乾坤以丰富的施工经验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平日里吃透图纸、方案、规范,结合观察现场工人们的操作,仔细记录每一个步骤和细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来到施工现场,模袋混凝土正在浇筑,李乾坤为采风组介绍,“前期模袋铺设是先将端头部分安装至固定槽内,采用作业船将模袋拖入水面。浇筑过程中,先浇筑固定槽,再从低向高依次浇筑水上部分,结束后,浇筑水下部分,过程中以水上工人及水下潜水员踩踏模袋的方式,疏导混凝土流动。”

安全无小事,细节定成败。每日开工前,李乾坤带着工区负责人杨耀军和现场专职安全员姚能帅,分别检查模袋混凝土浇筑工序是否规范、模袋是否分布均匀、潜水员工作状态是否良好……

“模袋混凝土有‘李专家’在这盯着,我放心!”现场业主赵国炜为李乾坤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河床模袋混凝土的逐渐硬化,大家又开始准备下一轮的浇筑。他们的动作迅速而有序,确保6·15节点目标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潜盾”防冲桩混凝土、“板甲”楔形混凝土、“战衣”模袋混凝土在北拒马河工程中是灾害防御的关键,对于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风雨阻挡不了前进的脚步,困难只会激发拼搏的豪情。坚守在拒马河畔的水电十五局人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以顽强的意志,坚定信念与承诺,继续朝着工程6·15目标奋勇前进!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