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规划建设> 企业

聆听来自隧洞的回响

水电一局 发布时间:2024-12-18 15:28:35 作者:张广涛

周正却稍显疲惫的面庞,掺杂些许斑白的发丝,桌上堆积的工程建设资料,时常接通的业务部署电话,在项目现场的临时办公室里初见于琪——南京地铁11号线项目盾构技术负责人,才慢慢走近这位“隧洞里的奋斗者”的故事。

“半路出家”:勤能补缺,夯实基础

2017年,已经参加工作近8年的于琪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离开了熟悉的水利水电施工领域,转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地铁施工。面对各种全新的挑战,于琪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往直前。

在谈及初次接触地铁项目的经历时,于琪眼神中泛起回忆的色彩,“来到新的行业、新的领域,知道有盾构这项技术,当时真是不懂,也比较好奇,当时刚到哈尔滨地铁2号线项目,面对项目的盾构技术专家们,我深知这是一个很好的历练机会。”这个项目是当时东三省技术难度最高、挑战性最多的地下工程,每年有长达半年的冻土期,施工环境恶劣。作为一名盾构施工的“小白”,于琪积极调整心态,以空杯心态面对一切未知,开始接触盾构施工技术的学习。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几乎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技术学习和项目实践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他都待在施工一线,与盾构机为伴。几个月的时间里,他深入钻研盾构机的系统配置、构造原理,把每一个细节都熟记于心。同时,为了更好地掌握盾构施工的技术,于琪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资料。在盾构掘进阶段,他凭借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机敏好学的精神,在工作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实操能力。

2017年底,于琪又再次被分配到深圳地铁4号线项目,负责盾构施工技术的管理,开始真正深入钻研盾构技术。该项目的茜长区间左线全长约1064.39米,坡度最大为25%,盾构穿越段主要为粉质黏土、砾质粘性土、全风化花岗岩以及部分砾砂层、粉砂岩层,遇水易软化,围岩极易坍塌变形,施工难度极大。同时,隧道受土层上软下硬、地层条件复杂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极易磨损盾构机的刀具,严重降低了地下掘进的能力。于琪身先士卒,再次走到了最前面,深入施工现场,亲自指导盾构机开展掘进作业,并与项目专家团队展开多番交流研讨,带领团队在22天内成功攻克了“带压开仓换刀”这一世界性盾构施工难题,大大提高了盾构机的掘进效率,既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便于施工操作,又节约大量投资和工期。在项目团队的努力下,深圳地铁4号线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盾构隧道呈现出“无错台、无漏水、无破损”的高质量状态。2019年1月,茜长区间顺利贯通,于琪的成长之路也再次迈进了一大步。

多年坚守:精进不辍,厚植情怀

从“半路出家”初次接触的哈尔滨地铁2号线项目,到耐心钻研、不断突破的深圳地铁4号线项目,于琪的故事不止如此。2020年7月,于琪再次转战至深圳地铁12号线怀福区间负责双模盾构施工。

在双模盾构掘进过程中,模式转换是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这是国内双模盾构第一次尝试洞内模式转换,针对洞内TBM到土压(EPB)平衡模式转换,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于琪并没有放弃,而是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他们结合双模盾构的特点和实际施工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

在专家组会议上,于琪结合对双模盾构模式转换点选择的多项要素:覆岩厚度超过2倍洞径,岩石掌子面检测无渗漏点等硬性指标,为双模盾构模式转换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最终,在盾构团队坚持不懈的研究下,双模盾构机“超越者10号”的洞内模式转换预估20天完成转换,实际缩短至15天,“超越者11号”10天完成模式转换,创造了国内史上双模盾构洞内模式转换的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深圳地铁和水电一局盾构施工在技术和经验方面再上新台阶。

在深圳地铁12号线的建设过程中,水电一局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在项目成立首个“博士科研基地”,依托于琪所在的双模盾构团队联合开展的《复杂环境下双模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共同研发使用了“刀具动态监测系统”、“刀具动态测量系统”、“盾构震动监测系统”等一系列盾构智能监测系统,解决了双模盾构在TBM模式下震动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填补了目前国内盾构市场的空白。同时通过优化施工工艺,首次运用泥浆循环净化系统、渣土皮带机输送系统等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安全优质地推进了各项施工。由水电一局主持编纂的《复杂地层双模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成果获SCI收录,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项目上的盾构技术负责人,于琪深知技术的更新迭代对于一个地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重要性。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盾构施工的第一线,精进不辍,从理论到实践,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他深入钻研盾构机的构造与原理,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提升掘进效率。同时,他还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推动盾构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他的带领下,所在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施工纪录。

不为人知:艰难取舍、心酸与爱

于琪的执着坚守背后与钻研奋斗的背后,也暗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不常表露在聚光灯下,却饱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谈及多年工作中的遗憾,午后的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斑驳地洒在于琪的脸上,平添一抹温暖的色彩。“从2017年底,我怀揣着梦想和憧憬来到了深圳,转年,我媳妇为了支持我,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老家的稳定工作,带着孩子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她告诉我,无论我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说到这里,于琪的眼眶微微泛红,他深吸一口气:“这么多年过去了,孩子从两岁多长到了九岁,我一次都没陪媳妇孩子出去玩过。”这句话,简单却沉重,透露出他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愧疚和遗憾。

于琪的工作性质特殊,作为项目部的核心成员,他几乎全年无休,每天忙碌于工地与办公室之间,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然而,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也让他不得不牺牲掉许多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他的妻子成了他坚强的后盾,不仅要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还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从早到晚,将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于琪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2024年,为了配合南京地铁11号线项目更好地完成目标建设任务,防范化解被称为全年南京市十大风险之一的“下穿既有三号线”工作,于琪又被调到南京。面对地质情况复杂、盾构穿越段距离既有地铁线路较近、既有线路客流量过大等多种复杂问题和特殊情况,于琪不断带领团队优化盾构技术,精心分析实际情况,以“开工即试验”的心态持续完成盾构掘进,持续打造“四优四无”精品隧道工程,成功在11月17日完成柳浦区间上行线穿越天柳区间既有3号线。

下穿既有三号线以来,于琪把“坚韧不拔、依靠科技、攻坚克难”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于琪坚持做到每天清晨六点便准时前往项目现场,亲自盯紧盾构掘进的进度与各种实时情况。他深知,只有亲自深入一线,才能准确把握每一个细节,从而做出最为精准的判断和决策。六点半,当第一缕阳光洒满工地,于琪便会在现场准时召开工作会议,与团队成员一起商讨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会议结束后,他更是身先士卒,始终坚守在施工现场,亲自参与并指导各项工作,一直忙碌到晚上十一点、十二点,在大家的反复催促下,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去休息。这种舍我其谁、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激励着大家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盾构现场队长孙英昊说:“无论多晚,只要工作没完成,于琪经理就会和我们一起坚守,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团队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我们不仅仅是同事,更像是一家人,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于琪就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

展望未来:注重传承,续写辉煌

于琪一直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始终秉持着“传帮带”的精神,积极培养新一代的盾构施工人才。在工作中,于琪非常注重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善于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于琪非常注重将自己的经验和精神传承给下一代。他经常与年轻的员工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经验,鼓励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的精神。他还经常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持续提高团队青年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在于琪的带领下,水电一局四公司形成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盾构施工团队。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拥有着勇于挑战、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于琪将继续秉持着“真才、实干、坚持”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盾构施工技术和方法,带领团队攻克更多的技术难题和挑战,推动企业在盾构施工领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如今,于琪已经在盾构施工领域走过了七个春秋。从“半路出家”的懵懂,到“勤能补缺”的豁达;从“多年坚守”的执着,到“精进不辍”的突破;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取舍与心酸,不断被爱融化;一路坎坷,一路高歌,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努力,已然从盾构“小白”蜕变为一名合格的盾构专家,那次因为好奇敲响的管片,也终于在多年后,从隧洞里传来了回响。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