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规划建设> 新闻

强国有我|中国能建:绘就一幅融合发展的全景图

中国能建 发布时间:2022-11-08 00:00:00

点击播放视频

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代核电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到乌东德、白鹤滩、华龙一号等一批享誉全球的大国重器,再到一大批造福世界人民的中国坝、中国电、中国网、中国城、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是世界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排头兵。如今,面对百年变局,这家世界500强企业正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

在接受上海证券报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调研组的采访过程中,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提到最高频的词,就是“融合”。在他看来,能量、信息与生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三大主轴,随着三者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速融合,催生出绿色低碳、数字、共享“三大经济形态”,不断引领与创造新的需求,持续推进万物互联、百行相通、多业相融。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产业之间、要素之间、产业链内之间、区域之间的共享和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我们有些道路总在挖掘施工,就是因为缺乏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理念。供水升级修一遍、电力改造修一遍、燃气防护修一遍……各能源要素之间没有融合起来。”通过这两年的走访考察,宋海良对我国能源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有了深刻理解。在他看来,中国能建未来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加快融合发展,真正把能源“联起来”,把城市“串起来”,把能量、信息、生态“融起来”,全面诠释“能”与“建”的深刻内涵。

践行“双碳”目标的能建声音

在宋海良看来,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大的长远意义,既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重承诺,也是我国实现绿色生态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他同时认为,从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出发,我国的能源转型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地逐步渐进。“大方向没错,而且必须做,有条件的还得加快做,但是要有个转变的过程。”

“我国传统的电力系统构建以火电为主,无论是物理系统、软件系统,还是管理系统、服务系统,都建立在火电这个大系统上。要想把搭建了几十年的能源结构,由传统的化石能源一下子转成新能源,从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可行性、经济性等多角度来考量,都难以实现。”宋海良表示,怎样处理好传统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关系,是一个核心课题。

举例来说,传统火电设备灵活性改造是中国能建近年来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宋海良认为,传统火电设备不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全部淘汰,可以通过灵活性改造、新技术新装备升级,让传统火电设备在逐步向新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

他认为,作为中央企业、作为我国能源建设的核心力量,中国能建更要发出理性的、专业的、系统的声音。近年来,中国能建主动顺应并拥抱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三大发展趋势”,紧紧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牛鼻子’”这个关键命题深入思考,全力在数智转型、绿色低碳转型、融合发展“两转型一融合”方面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截至目前,中国能建已为国内许多行业、省份做了“双碳”目标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同时,中国能建聚焦“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氢能、储能“两个基本点”精准发力,先后成立了“30·60”研究院、储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发布了中国能建《践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全方位展现能建观点理念和系统解决方案。

“七网融合”的能建方案

当前,中国能建正聚焦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利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深度融合,突出跨界(产业间)融合、产业链融合、要素融合、区域融合“四大融合”,让融合无处不在,向着“交融”“数智”“联通”三大趋势蓬勃发展。“七网融合”理念一经推出,便很快得到了多地政府的高度关注。

“我国曾经的规模化发展导致很多产业趋于碎片化,特别是要素之间和产业链之间融合程度较低,纵向一体化发展程度不高。”宋海良认为,未来的“七网”融合,是以智能化、自动化和智慧化、数字化为基础,通过智能化的施工建造、智慧化的管理,最终把所有“七网”放在一个大平台统一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其中,数字化技术是产业之间、能源之间和要素之间,甚至区域之间融合的关键支撑。他表示,中国能建作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主力军,有义务扛起一体化融合化发展这面大旗。

尤其是围绕“能源+”融合发展,中国能建以融通融合为底层逻辑,以能源融合发展为结构框架,持续放大自身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强化需求引导与模式创新,主动为客户提供规划咨询、项目策划、模式设计、融资落地一体化方案,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更多优质的能源融合发展解决方案。近年来,公司成功开发了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数能融合示范项目、山东枣菏高速光储一体化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另有多个“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8月31日,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天等县驮堪乡牛舍“牧光互补”屋顶光伏项目并网发电。该项目推动了养殖畜牧业与光伏发电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广西首个“牧光互补”示范性项目,也是中国能建崇左“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项目的首个并网发电项目。

截至目前,中国能建旗下的一体化项目(包括风光一体化、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光储氢一体化等)签约规模和金额均位居业内企业前列,2021年能源一体化项目签约金额超千亿元;截至今年8月底,公司累计获取风光新能源开发指标超过2500万千瓦。

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升温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能源领域的很多核心技术,实际上是掌握在包括中国能建在内的建设企业手里,特别是规划设计和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到科技创新这一话题时,宋海良说。

宋海良认为,中国能建有责任、有义务成为产业链链长企业。在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打造方面,综合储能技术、综合集成技术、降碳减碳以及去碳技术、特高压输电线路等核心技术都是中国能建的“名片”,如今在新的场景、新的时代要求下,中国能建要把新能源建设“升级升温”。

近年来,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能建牵头组建了新型储能创新联盟、产业联盟、供应链联盟等创新平台,在绿色低碳、能源大数据、压缩空气储能、氢能、高空发电、地热等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接连取得了关键性突破性进展。

5月26日,中国能建设计建设的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成功投运。作为世界首创工程,该项目将创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体系,推动储能产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引领智能电网向低碳、绿色的方向建设与发展,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转型。

在氢能领域,中国能建是较早开展氢能前瞻性研究的中央企业之一,2010年开始牵头承担和参与了多个国家级氢能相关研究课题。2022年1月,注资50亿元成立的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注册资金最大的氢能业务公司。中国能建正在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具有“一基地三中心”功能的综合型氢能园区,包括绿氢供应基地、氢能示范应用中心、氢能装备制造中心和氢能研究中心,这是氢能技术和产业集聚升级的重要示范项目。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魂,是企业的根,是企业永远前进的动力。”宋海良表示,科技之变带来了绿色低碳经济、共享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日新月异,而科技之变又将带来产业之变、竞争格局之变,甚至整个行业的剧烈变化。“再过3至5年,中国能建的创新成果会进一步凸显。”

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193699?d=1348cb4&channel=weixin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