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站评价规范”发布在即

2016-02-26 来源:中国电力报

  自2013年我国光伏产业回暖以来,不断攀升的装机量和融资难问题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融资成本高和渠道单一、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收益风险无法控制等难题一直是光伏行业发展的桎梏,使得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投资人普遍持谨慎态度。

记者最新获悉,针对行业痛点编制的“光伏发电站评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相对成熟,在经过更大范围研讨和修改后,有望在近期正式发布实施。全程组织与参与该规范编制的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范实施后,将填补我国光伏电站在评级方法、技术水平评估、在线数据监管等方面的空白,打通光伏电站资产评估与融资交易的闭环。

项目建设“差钱”融资缺质量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光伏装机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初步拟定1.5亿千瓦的“十三五”装机目标之后,光伏行业急需更多的资本进入。据《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光伏融资总额为1347亿美元,我国以895亿美元居于全球首位。其中光伏产业贡献巨大,占新能源产业融资的48.3%。

“光伏产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增长却远远落后于融资需求的增长。”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政策研究主管彭澎告诉记者,我国的银行基本不给光伏项目本身作为抵押贷款,只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者国开行那样的政策性银行会做相关的贷款,但是基准利率比较高。

记者了解到,同样建一座光伏电站,欧美国家的融资利率在3%以下,而我国则高达8%甚至10%。

对此,业内专家和行业协会一直在呼吁,有必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稳固的电站评级和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借助技术手段,建立全过程数据监测平台,有效控制投资风险。

据悉,即将发布实施的“光伏发电站评价规范”,由鉴衡认证中心和中国光伏电力投融资联盟组织编写,在这过程中得到电站开发上、下游企业及金融保险机构广泛参与。

秦海岩告诉记者,有别于其他同类标准,该规范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应用的编写思路,对知识贮备较为充分的模块,采用“边写、边用、边改”的操作方式。截至目前,该规范的核心模块已在新疆哈密、山东平原、江苏泗洪等9个不同地区、规模和类型电站的检测和评价过程中应用,检测和评价的需求涵盖了投融资机构的尽职调查、电站验收、电站建设质量后评价、电站质量司法鉴定等。

“从目前收到的反馈信息看,该规范的应用达到了预期效果。”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纪振双向记者介绍,以某电站建设质量后评价为例,运营单位根据检测和评价结果,一是对电站存在问题的子系统进行了改造;二是调整、充实了电站运行状态的监测指标;三是完善了电站建设的相关制度。

倒逼电站建设和运维的精细化管理

2013年以来,国内光伏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总体看,与传统行业比较,光伏发电工程建设各方面的管理还显得粗放,电站工程建设的配套技术和标准、包括检测技术和方法,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纪振双表示,为保证评价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拟发布的规范中,一是对评价依据的标准中欠缺、操作性不强的内容,进行了补充、细化;二是给出了标杆性的评价基准,并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以期通过电站这一终端产品的评价,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电站建设的上、下游企业精细化管理、共同提高。

从光伏电站开发企业及投资人的角  度,首要关心的是电站的产量,即发电量。

对技术评价工作的期待,也是如何更为精准地评估或预测电站的发电量及导致发电量过快减损或突降的风险。

记者注意到,围绕相关方的诉求及当前电站建设及检测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范中以发电量的精准预测为总目标,以发电量影响因素的检测、分析和趋势预测为主线,采用现场实测数据与经验和运行数据、设计结果相互校核、比对分析的方式,分模块、系统地规定了发电量预测、发电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检测和评价方法。

“依据此前电站检测中积累的经验和数据,规范首次提出了‘运行条件下组件相对转换效率’、‘组件最大功率缺陷减损增加率’2项指标。”纪振双说,一是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电站当前和未来的发电能力;二是引导业内更加关注组件的环境适配性和性能可靠性。

此外,现行的电站设计标准侧重于平坦地势的地面电站,对分布式屋面和山地电站的考虑不够充分和适宜。从财务角度,有些电站中辐照条件较差的区块,对应部分的投入会大于整个运营期的产出。

针对问题,纪振双介绍,规范的“设计过程能力评价”中增加了对复杂地形的电站分区块进行太阳能资源比较分析的要求,在“效率影响因素检测与评价”中明确了光照资源位置差异的检测和评价要求,旨在引导电站开发企业和设计单位精细化评估和设计。

关键词: 光伏发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