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来了!水来了!”9月25日晚上21点多,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六郎乡豪渠村村民欢呼声此起彼伏。
据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消息,在今夏遭遇罕见洪水侵袭后,9月以来全省降水较常年偏少9成,尤其是鄂西北地区十堰、宜昌、襄阳等地185万亩农田受旱,有23.7万人饮水困难。
据了解,一周前,十堰郧西六郎乡豪渠村唯一的饮水水井基本快抽干了,村上只好另寻水源,村民在背山的山阴处发现一处水源并开挖了一口新水井,但因为没有电源,水抽不上来,村民们还是吃水难。
郧西县供电公司得知消息后,为了保障群众饮水,早上5点多施工人员就进山施工,为该村新增50千伏安变压器1台,高低压线路3.6千米。抽水水泵接通电后开始呼呼运转,一股股清凉山泉水通过储水池输送到村里的家家户户。
而在襄阳市襄州区,得益于今年农村电网改造“机井通电”工程的实施,虽然旱情严重,但种粮大户却心中不慌。
“种了半辈子水稻,以前都是用柴油机抽水浇灌,没想到现在用上电泵抽水机了。”在襄州区峪山镇贺岗村六组的田野里,看着哗哗的水流,村民贺长顺手里拿着两株水稻,一个大而茁壮,一个小且枯瘦,他笑着说:“用机井浇灌的顶普通的两个。”
襄州区是全国种粮百强县(区),现有耕地面积159.6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74.99万亩,原有农业排灌线路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群众集资建设,线路杂乱,且多数已经老旧破损。
今年初,国家电网公司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机井通电”工程合作协议,到2017年,湖北省将新增通电机井约3.4万个,受益农田面积近1000万亩,估算总投资45.01亿元,涉及49个县(市区)、8200余个村。
襄州区黄龙镇陈岗村党支部书记向金娥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用柴油机灌溉一亩地一次需要3.44升柴油,粮食作物每年需浇6次水,平均每亩地每年需要152元;用电灌溉一亩地一次需18千瓦时电,平均每亩地每年需42元,实行电灌每年每亩可节约110元。”
国网湖北电力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机井通电工程,大幅度提高粮食产区机井通电比重,扩大电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已在襄州区投资1500多万元,装设变压器85台,立杆733基,架设高低压线路97公里,机井74眼,泵站26座,近6万亩农田将因此受益增产,节约农业生产成本逾600万元。
针对鄂西北严峻旱情,国网湖北电力目前已经下达两批4.5亿元“机井通电”专项建设资金,新增改造通电机井、泵站3000余个,将有效缓解鄂西北地区旱情,确保灾后抗旱夺丰收工作有充足电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