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灰岩地区,有一种被称为“地球癌症”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生态灾难。
“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60万公顷,建成国家沙漠(石漠)公园50个,保护成效显著。“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石漠化土地,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孙建博表示,“石漠化治理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
统一规划、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成当务之急
据了解,我国的石漠化灾害主要分布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重庆和广东8个省份。
“石漠化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称为我国三大生态灾害。”孙建博进一步解释道,“石漠化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已经初步治理的地区,植被刚刚开始恢复,稳定性差,如果保护工作不到位,极易反弹。”
实际上,我国早已针对石漠化治理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并从国家层面出台了beplay体育投注官网 。比如,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长江重点生态区布局了包含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在内的8个重点工程。此外,2022年,国家林草局也印发实施《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
“通过统一规划、整体保护来推进石漠化的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成为当务之急。”孙建博建议,“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也应将潜在的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纳入工程范围,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促进岩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
具体而言,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联合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开展科研技术攻关,研究不同类型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模式和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机理,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的技术和模式,实现石漠化治理可持续发展。
探索“石漠化治理+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在云南省红河州,有一座太平湖森林小镇山地石漠化公园。公园的科普展馆内,通过对太平湖山地石漠化演变史、治理史的展示讲述了太平湖的巨变。曾经的太平湖地域,受大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从原始的喀斯特地貌逐渐演变成了石漠化土地。为了治理这种灾害,当地先民种植以玉米为主的耐旱作物,“石窝窝里种苞谷”的传统农耕模式也成为早期石漠化治理的雏形。
实际上,石漠化的出现和治理都与人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孙建博告诉记者:“我们需要探索出既可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又可带动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修复方法。”
“人工造林和恢复森林植被是治理的主要措施。”孙建博表示,通过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可以为当地群众提供植树造林、抚育管理的工作机会。同时,各地还可以因地制宜地探索“石漠化治理+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果、林药、林油等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如今的太平湖森林小镇已建成5500余亩的苗木产业基地和特色花卉基地。石漠化公园也迎接八方来客,曾经荒芜的山坡,开出了绿色的梦想之花。(肖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