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电> 农电之星

51.8万名驻村第一书记 为什么是吴长碧?

南方电网报 发布时间:2021-08-13 00:00:00

8月5日,水田村村民自发前来为吴长碧送行,依依惜别。 康绍琦 摄

  《人民日报》江琳:吴长碧很实在、很接地气,她真正做到了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一心只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她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新华社 周磊:吴长碧书记的事迹很感人,很了不起,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扶贫的重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她是时代的楷模。

  中央电视台 张德宏:水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偏坡陡坎变成了青山绿水、小桥人家,变成了大山里的美丽乡村。吴长碧是乡亲们的代言人、贴心人,也是南网光明使者。

  8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51.8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奋斗在一线——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的长篇通讯。这篇6894字的文章,从51.8万名驻村第一书记中选取了14名驻村第一书记,对他们奋斗在战贫困、奔小康一线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南方电网公司派驻云南省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吴长碧就是其中之一。

  51.8万名驻村第一书记,为什么是吴长碧?

  从南方电网公司新闻宣传人员5年间7次前往水田村对吴长碧采写的报道中,可以找到答案。

  2016年,南网报记者第一次来到水田村。那时,进村公路还是坑坑洼洼的,村里连接各小组的小路就更不必说,全是泥巴路。村口,全村唯一的小卖部货架上摆着不算丰富的商品,有些货物上还积着灰。

  处于乌蒙山区的昭通是深度贫困地区,而水田村又是昭通最偏僻贫困的乡村。名为“水田”,村里却几乎找不到一块稻田。水稻一年一季,收成少,村民出于生计考虑,在多年前改种玉米、土豆等作物。时任村支书黄明午问来自广州的记者:“我们这儿,顿顿都吃玉米、土豆,你们那边是不是也一样?”

  2016年11月22日,《南方电网报》刊发了《乌蒙善心——云南电网昭通供电局彝良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吴长碧的故事》《“脚上沾了多少泥就给群众办多少事”——记云南电网昭通供电局彝良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吴长碧》等文章,作为第五届“感动南网”候选人物开篇报道。

  次年,吴长碧获选“感动南网”人物。

  “报道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她说,“看到文中‘一个人守着一栋屋、一条河、一座山,孤独如是’‘她心中装着的世界太大,感情太满,几乎没有了自己’等话语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真是写到我心里去了!”她还把报纸收藏起来,带回村里给村民看。

  2020年,南网报融媒体系列策划“扶贫面孔”再次聚焦报道吴长碧在水田村的扶贫成效。水田村25个村民小组共846户38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1户1556人,到2020年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420元提高到2020年的8520元。

  2021年,获悉水田村脱贫摘帽的喜讯后,南网报记者再次回访水田村。吴长碧对记者说:“《南方电网报》记者的长期关注,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前来采访,我的工作也因此开展得更加顺利。水田村的脱贫摘帽离不开你们的支持。”

  8月5日,近200名村民自发前来为驻村6年的吴长碧送行。村民们拿着精致的绣花鞋,上面绣着“不忘初心”“一生有你”等字样,硬塞到吴长碧手里。大家说好不哭,眼泪却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对水田村村民而言,吴长碧不仅是最优秀的驻村第一书记,更是难说再见的亲人。

  正如《人民日报》长篇通讯中所写——

  “你对群众有多亲,群众就对你有多近。”这是吴长碧的心得。工作交接已完成,她还在村里忙碌着,有几项工作需要扫尾。要走了,吴长碧最舍不得的,还是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刚到水田村驻村那会儿,看到村民饭桌上主要是洋芋苞谷,细心的她在包里装上花生、饼干等零食,入户时当作小礼物。后来,村里发展产业缺少启动资金,她向银行贷款,建成了200个蔬菜大棚。位于半山腰的村民家要进行危房改造,不通路,吴长碧就背起背篓帮着一趟趟地运送建筑材料……真心换真情,村民也把吴长碧当成了自家人。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帅泉 何宇瞳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