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书记,今年我家糯稻产量大、品质好,比往年多卖了近一万块钱,多亏了你,田里才能挖出‘金疙瘩’。”12月17日,湖北应城市供电公司驻应城市天鹅镇新集村第一书记廖志军到村里的糯稻种植户魏新华家走访时,魏新华说。
新集村有511户1534名村民。2021年7月,廖志军被应城市供电公司派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三年多以来,廖志军精准把握村情特色,将发展糯稻种植当成引领村民致富增收的“金钥匙”。
应城有“全国籼型糯稻生产第一市”之称,种植糯稻39万亩。驻村不久,廖志军发现,10月份开始,就陆续有外出务工的村民们返乡。
“村里有土地,糯稻有产业,为什么不留在村里,一起发展种植糯稻呢?”2021年11月初,廖志军召集返乡村民开起座谈会,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稻田离塘堰又远又分散,灌溉、排水都不方便,辛苦一年收入不高。”村民魏新华说,他外出务工后,家中两位老人操持着13亩糯稻田,但仍旧力不从心,便只在靠近水源的5亩田地种植糯稻。“缺水也影响了糯稻的口感、色泽、大小,卖不出好价钱。”另一个在外务工的村民张春芳补充道。
了解情况后,2021年12月,廖志军与村两委商议后,决定从集约化种植和改善排灌系统入手,谋划改变该村糯稻产业发展路径,吸引更多外出务工村民留在村中。
“留在村里种糯稻,又能照顾家里,挣得也不比务工少。”2022年春节期间,廖志军挨家挨户走访58户外出务工村民,给他们分析种糯稻的优势。
看着家中父母年事已高,还有正读初中的儿子,魏新华心动了。夫妻二人将13亩土地翻了新,开始种植糯稻。
2022年3月,廖志军通过应城市供电公司向孝感供电公司争取资金支持,为新集村抽水泵站增设一台容量为200千伏安的变压器,又促成村委会与天鹅供电所签订“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合作协议。天鹅村供电所在距离村泵站较远的38亩糯稻田,为包含魏新华在内的7家农户抽水用电分别装设了电表,在2022年7月旱季到来前给稻田“解了渴”。
当年10月,魏新华家的13亩糯稻迎来大丰收,净收糯稻9.1吨。眼看着一车车金黄的稻谷被送去加工厂,魏新华脸上满是欣喜。他在农闲时就在家附近的工厂打零工,农忙时就和妻子种植糯稻。“在家门口谋生计,能照料老人和孩子,我很知足。”魏新华说。
第一批种植糯稻的农户尝到甜头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其中,糯稻种植户数量由原本的43户增长至115户,种植面积从原先零散分布的几百亩发展到2000余亩规模化集中种植。
糯稻种植规模初具雏形,廖志军又开始在提升糯稻品质上下功夫。2023年3月,他带着魏新华等3户糯稻种植大户走访附近的陈河镇、杨河镇等高品质糯稻种植区,向糯稻种植能手学习浸种催芽、施肥灌溉等技术。
2023年5月,廖志军又邀请应城市林业局的农业技术专家到新集村为村民们实地指导,开展专题授课,根据当地土壤、气温、湿度等因素推荐13名种植户改种杂交糯稻,又就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收获储存等各个环节,细致讲解和示范杂交糯稻种植技术要求。
村民们掌握了提升糯稻品质的关键技术——精心培育壮秧与适时移栽。在廖志军的带领下,25户糯稻种植户尝试旱地育苗,在秧苗5至7叶时移栽,根据糯稻生长情况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产出品质更优、口感更佳的糯稻。
“我们现在培育出的糯稻,品质上完全不逊色于周边乡镇的同类产品!”张春芳自豪地说。新集村的糯稻品质好,也吸引来京山小稳稻谷、孝感鄂宝糯稻等加工采购商。在糯稻丰收旺季,该村每天可以销售糯稻4.2吨。
采用旱地育苗种植技术后,新集村每亩地的纯利润多出几百元。这一喜人的变化,不仅让种植户们尝到了甜头,更为新集村产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村民个人收入增长后,廖志军又与村两委研究,积极谋求新集村经济发展新方向,盘活村里闲置的180亩集体土地,并向应城市供电公司申请资金,兴建9兆瓦光伏发电站一座。新集村村集体通过收取土地租金形式,每年可增收30余万元。
“有了钱以后,我们把村口的路修好,将优质糯稻更方便地运出去。”谈及村里今后的发展,廖志军信心满满。
目前,糯稻种植产业已带动村内近325名村民实现增收,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何瑶 宋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