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3日,王计看上去格外开心,这不仅缘于其执掌的东方电气集团全资子公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机)迎来了五十年华诞。更重要的是,他们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了我国单机容量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核能发电机。
“50年前,第一台7千瓦的电动机在这里诞生,50年后的今天,11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又诞生了”,用王计的话讲,这台即将“服役”广东岭澳二期 核电工程的“庞然大物”,不仅验证了东方电机的成长业绩,更展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东方电机能够做出这么大的发电机组,特别是核能发电机,这是我国核电国产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大大缩短了我们与国外的距离。”中广核集团总工程师樊总向记者如是表示。
事实上,国产设备要比国外同类产品降低20%的造价。
从分包到总包
我们知道,东方电机是我国较早进入百万千瓦级核电生产制造领域的企业。在上个世纪末,他们曾以分包商的名义成了法国阿尔斯通的“打工者”,从其手中“领来”了为广东岭澳一期制造100万千瓦级核电发电机的任务。由于是分包商,所以他们必须严格按照对方的设计要求进行加工,而且也仅仅是加工一个发电机的“机壳”而已。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有了一期垫底,东方电机的核电经验逐渐丰富。2004年,他们参与了岭澳二期100万千瓦核电生产制造权的竞争;2005年,在法国阿尔斯通的配合下,终于以主承包商的资格获得了2台100万千瓦级核电常规岛发电机的生产制造合同。
这一次,他们可要动真格的了,在没有任何外部推力的情况下,独自为岭澳二期生产制造百万千瓦级核能发电机,他们准备好了吗?
四个凡事
从小兄弟到合同方,这个角色的转变并没让东方电机太过轻松。
由于核电素有“火电皇冠”之称,其技术难度及各种数据指标要求之苛刻是可想而知的,况且“我们以前从未单独做过它,能否按工期交货,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东方电机一位核电专家向记者表示了他们最初的担忧。
很快这种不适应就表现出来,从采购到图纸转化,从工艺配备再到操作流程,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严格按照“核文化”的理念进行,遵循“四个凡事”,即: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纰漏,否则到最后一关,整个设备就无法运转,这就是核电设备的严酷性!
事实上,他们也是完全按照国家有关核要求进行招投标的。尽管如此,还是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提起这些递增的难题,他们仍然记忆犹新。比如焊机壳、铁芯加压、下线……每一个链条都不能错位,必须达到三位一体。
从“没做过”,到出色地“做完它”。他们走得并非一帆风顺。接下来,这个团队又将投入下一台机组甚至批量发电机组的生产中去,因为熟能生巧,“我们继续让这支队伍进行核能发电机的制造工作”,显然东方电机总经理韩志桥决心已定。
发运
10月13日上午9月11分,这台重达383.2吨,总长度10.61米,宽6.2米的发电机定子正式启运。它将从高等级大件公路四川德阳出发,途径成都,抵达乐山,再转乘船运,经长江航道以及海洋运输,运抵广东岭澳核电工地。“我们必须赶在枯水期到来之前发运”,韩志桥告诉记者。目前,这台发电机不仅是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半转速汽轮发电机,也是东方电机迄今为止生产的重量最重、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汽轮发电机。
自2005年3月16日设备供货合同签订以来,他们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建立了从技术转化、材料采购、工艺试验到产品制造、总装试验全过程的核电质量保证体系,“核电优先”、“质量第一”、“透明管理”的思想贯穿了制造过程的始终。
这是一笔珍贵的“核经验”财富。
2008年9月27日这台百万千瓦核能发电机顺利通过厂内旋转试验,测试数据表明,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合同要求。
一千多个日夜的煎熬随着发运的笛声渐行渐远。但“做好核电走向世界”却是王计看准的目标。
链接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地处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四川省德阳市,是我国研究、开发和制造大型发电设备、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骨干企业,主要从事水轮发电机组、汽轮发电机、核能发电机、风力发电机组、交直流电(动)机以及电站控制设备的制造和销售。
东方电机具备批量设计、制造70万千瓦巨型水电机组,60万、10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和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能力。连续4年创发电设备综合产量世界领先,年产量超过3000万千瓦;截止2008年9月已累计生产发电设备超过1.8亿千瓦。东方电机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基本形成“水、火、核、风、气”多电并举的产品格局;产品遍布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座大中型电站及上千家工矿企业,并远销亚、非、欧、美四大洲20多个国家(地区)。经过50年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装备精良、技术先进、品种齐全,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是中国乃至世界发电设备的重要供应商。
新闻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