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催生自信:中国铀资源供应将具有充分保障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题(黄全权、张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近日披露的消息令人振奋:我国天然铀的地质勘查正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已探明国内迄今为止最大铀矿床。
“我国每年新增铀资源量远远大于需求量,不仅能满足我国
核电发展的需求,还为我国中长期铀资源保障奠定了良好基础。”中核集团有关负责人对新华社记者表示。
和铀矿资源的“利好”相呼应,作为我国核工业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中核集团2007年总收入达260亿元,同比增长23.2%,实现利润20多亿元,与4年前相比猛增10倍以上。
回顾八年的发展之路,中核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又好又快又安全。”
潜在铀资源将达到数百万吨
世界,正进入新一轮的核电加速发展期;中国,经济与能源的新形势使核电提速成为急迫的现实。
如何保障铀资源的供应成为摆放在
中国核电战略面前的重要而关键课题。
作为中国唯一拥有完整的核工业科研生产体系的核战线骄子,中核集团不负众望,通过数年不懈努力,用一连串骄人的业绩回答了疑问。
——铀矿地质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北方地区落实了大型-特大型铀矿基地,开辟了一批有很大潜力的找矿新区;南方老矿田资源潜力挖掘取得明显的效果。
在伊犁地区,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实现了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首次重大突破,发现并提交了我国第一个万吨级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使伊犁盆地成为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田。
在鄂尔多斯地区,核工业二0八大队提出“古层间氧化带铀成矿观点”,先后在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探明了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铀矿床,取得了我国铀矿找矿史上空前的巨大成就。
——铀矿地质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通过集中科技优势力量,中核集团成功建立我国陆相沉积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勘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建立和完善了铀矿勘查技术标准体系。
事实是最好的说明。在多年的铀矿勘查中,中核集团部分成果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以来,中核集团铀矿勘查和研究成果连续取得3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力催生自信。中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王森表示:“我国铀矿资源潜力前景广阔,十多个铀成矿带及大面积的勘查空白区尚待开展系统勘查评价,找矿前景十分广阔。预计我国潜在铀资源超过数百万吨。”
安全是天:
核电站稳定运行创历史最好记录
在一月以来罕见的冰雪灾害中,安全、清洁、高效的核电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在全国相当部分省区电力供应紧张、电煤告急的时刻,中核集团控股参股的核电机组不仅自身经受住灾害的考验,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还持续稳定地向处于严重冰灾影响下的中国电网输送近58亿千瓦时电能。
截至目前,中核集团控股投运核电机组达11台,总装机容量达912万千瓦。其中,秦山、田湾核电基地7台机组全年共发电量达326.8亿千瓦时,发电总量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根据最新颁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到2020年时,我国投运核电装机容量将快速提升至4000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这是国家的核电战略,更是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的形势,中核集团应声而动: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等核电基地基本成形;我国迄今国产化程度最高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在福建宁德动工;秦山二期扩建工程国产化率将提高到70%以上……
“安全始终是核工业的生命线。”康日新强调,“令人欣慰的是,2007年全年全行业运行中没有任何核泄漏事故的发生。其中,秦山一期在第十个燃料循环周期中创造了469天的国内最好运行纪录。”
“自主创新”赋予充足“底气”
作为一个身处特殊战略领域的特大型国企,责任始终是核工业集团肩头无法逃避的重担。
“坚持自主创新是核工业人履行对国家责任的最好方法。”王森说。“它能给我们更多的底气,坚定地捍卫国家的核利益与核安全。”
秦山三期从加拿大引进时每台设计是728兆瓦,建成后只达到720兆瓦。后来,加方请来美国、日本专家,三方共同用了两年多时间也没解决这个问题。中核集团组织专家进行自主攻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找回”了两个机组“丢失”的16兆瓦,使其运行达到了设计的728兆瓦,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受益40年。
这样的例子,在中核集团还有很多。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集团作出的远景规划,到2020年前,集团将增强研发能力,争取早日能够自主设计、建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站,实现核燃料循环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核电、核燃料、核应用技术、核技术服务等方面,拥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