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8日,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公布了题为《美俄民用核协定——一个合作的框架》的研究报告,对美俄于5月初在莫斯科签署的和平利用核能的政府间协定做出了评估。该报告认为,协定将使美国能够参与俄境内的铀浓缩项目,并有助于建立一个管理国际民用核能的机构,向要求发展民用核能的国家提供核反应堆和核燃料,以更加有效地防止核扩散。协定签署后,美俄均表示,协定为促进两国在防止核扩散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法律依据,是国际防扩散努力的又一成果。不过,也有人发出疑问:美俄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究竟能走多远? 其实,这次合作对美俄两国来说都是“无利不起早”。双方达成框架协定,各有想法。 首先,“互通有无”的战略构想为两国和平利用核能合作提供了动力。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增长、能源持续紧张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一些国家开始重新关注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美俄两国都有成熟的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但现有
核电生产水平仍不能满足两国对能源的需求。过去10年中,美国的核电供应在总供电量中保持了20%的份额。但据美能源部预测,2030年美电力需求将增加50%,如果核电要继续保持20%的份额,必须新增6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而俄罗斯方面,目前核电可提供占总量16%—17%的电力,按计划,2030年前将新建42座核反应堆。此次协定的签署可以帮助美国顺利得到俄罗斯的核技术,而俄罗斯则可以从美国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 其次,美国需要利用俄罗斯协助其实现防扩散的战略目标。一直以来,布什政府强调反扩散和反恐怖两大主题,紧紧盯住伊朗的核计划。而在核领域,俄罗斯与伊朗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美国带头扎紧对伊朗制裁的绳索时,俄罗斯却为伊朗运去核原料,这显然不是美国想看到的。有评论认为,美答应与俄签署框架协定,不过是要以此为诱饵,让俄罗斯放弃与伊朗的核能合作。同时,两个核大国联手民用核能开发,可以确立一种核能利用模式,即由大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核技术、核材料,但同时提供核安全监督保障,保证民用核能的部分副产品不被用于军事领域。这一新模式无疑有利于打破现行国际防核扩散的僵局。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俄就曾在核领域有过合作,即90年代初的《合作减少威胁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同意出钱帮俄罗斯销毁和保存苏联留下来的核武器、核设施,同时为一些失业的核科学家提供生活保障。但那次合作局限在军事领域。俄罗斯虽然也提出与美签署民用核能合作协议的要求,但美方坚持,如果俄不停止援助伊朗核电工程,美就拒绝与俄开展此类合作。2006年7月,俄总统普京和美总统布什在圣彼得堡会晤期间达成共识,要求各自国家有关部门就尽早签署和平利用核能的政府间协定展开谈判。同年年底,两国有关部门分别提交了联合工作计划,明确双方合作不仅包括技术,还有防扩散安全理念、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内容。这些努力促成了今年协定最终签署。可以说,此次两国核合作从军事领域延伸到了民用领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过,美俄两国长期以来彼此存有戒心,在合作上可能更多的是各取所需。因此,双方在民用核合作的道路上恐怕也很难走得更远。(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研究员滕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