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21日,2011中国国际
核电装备展览会(以下简称“装备展”)在北京举行,国内外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参与了此次展览中的产品展示、贸易洽谈、技术交流、学术研讨等活动。
记者从展会现场及之后举办的
中国核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了解到,此次装备展参展商以国内企业居多,核电央企中只有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参展。而核电装备的国产化、自主化仍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装备蛋糕“瓜分”明显
“国产的主管道、反应堆压力容器等设备值得一看。”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向本报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国内几家装备巨头在此次展览中均有“主打牌”:一重的展台突出展示其制造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渤船重工和二重主推AP1000主管道模拟件、上海电气则突出了百万千瓦级核泵阀。
“关键设备几乎都是央企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占据的份额很小。在外界看来,央企做的都是大设备,我们做的是小零件。”一位民营企业参展商告诉记者。
“核工业体系不同于别的,占山为王的现象非常严重,圈子又小,供应链大都是定向的。如果不是明确的大发展局面,参会者是不会在这种展会中收获什么订单的。”一 位业内工程师向记者透露。记者9月20日再次去展会时也发现,各展位前问津的人已很少,多位参展商也表示,几乎没有签单。“拿到订单跟决策层意志、采购商 的意愿都有关系,更何况国内核电运营商对国内设备仍然普遍不信任。”该工程师表示。
另外,此次展会中地方政府和协会“组团参展”也是亮点,其中包括烟台市核电办组织的烟台核电相关企业和台湾核能级产业发展协会组织的台湾企业。
烟台市核电办副主任张安明向本报记者表示,烟台市将依托
海阳核电这一核心,打造莱山、海阳两个核电装备制造园区,大力发展核电装备制造、技术研发、核电配套服务三大产业。
“现在烟台已经具备核电设备配套能力和配套潜力企业达20家,正在发展成为依托AP1000核电技术,集核电设计咨询、设备制造、技术培训、核电旅游为一体的研发、制造、培训和服务基地。”张安明介绍。
上海阀门五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富成告诉记者:“国内做核级阀门的企业较多,但是各有分工,如中核苏阀做大口径阀门,而上海阀门主要做小口径阀门。但是上 海阀门厂会逐步开发大口径阀门。”他还表示,去年上海阀门厂签订了阳江核电和防城港核电共3000万元的订单,而上海市核电办的重视和支持起了很大作用。
国产化任务艰巨
就核电机组国产化率情况,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介绍到:“设备的国产化率基本呈逐步上升趋势,除部分关键设备和配套零部件尚未实现突破外,大部分设备制造基本可以立足国内。”
“与国外核电强国相比,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相对落后,存在瓶颈。主要体现在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没有像西屋、GE、阿海珐那样具有NSSS集成供货能力的企业集团。”李冶指出。
据了解,目前我国核岛主设备制造布局基本形成,即黑龙江、上海和四川三大核电设备制造基地,建成河北秦皇岛、上海临港和广州南沙出海口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初步具备年产10套左右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能力。
“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主管道可立足国内,轴封泵可国内制造。常规岛和其他设备中,汽轮机、发电机和汽水分离再热器可批量生产, 除主给水泵、水压试验泵、凝结水泵、主蒸汽隔离阀和安全阀等关键泵阀,其余已经国产;非核级仪控、应急柴油发电机、贯穿件、输变电等设备已国产;核级 DCS、K1电机、直流和不间断电源等正在研制。”李冶说。
就业内关注的核电装备国产化的目标及具体任务,李冶表示,2015年前实现二代 核电装备制造完全自主化,掌握三代核电设计和制造技术;核电主设备自主化生产能力可满足国内建设部分和部分开拓国际市场需要,核电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5% 以上,初步掌握乏燃料处理、高温气冷堆和快堆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2020年前,装备制造掌握自主设计、制造核电主设备、关键配套设备和提供核级原材 料的能力,具备成套出口的能力。
“2015年前,根据核电技术路线发展,稳定年产12套左右(包含4套三代核电设备)核岛设备和常规岛汽轮机、发电机和相关辅助系统设备的生产能力。”李冶透露细节。
此外,李冶还特别强调了设计与制造融合,他认为设计与制造融合是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企业的短板,也是与GE、法马通等企业存在差距的地方。国内企业设计与制造的融合会在四代核电上体现出来。
对核电发展信心不变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建机组27台,核电建设领域直接投资每年超过700多亿元人民币。在建机组全部为压水堆,包括19台CPR1000,2台CPR600,4台AP1000以及2台EPR,而在建项目的推进将推进核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中国核工业第二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刘信荣表示,国内核电企业正在全面系统地总结经验、整合、固化秦山和大亚湾核电基地建设和运营中形成的半速汽轮发电机、数 字化仪控系统、十八个月换料数十项重要改进的设计和技术成果,吸取和借鉴福岛核事故的经验教训,通过对重要安全系统的实质性改进,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的安全 设施等,形成具备我国三代核电特征的革新性技术方案,应用于后续开工的核电项目。
“中国核电的发展不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核能复苏随风而舞,也不宜由于福岛核事故就踌躇不前,应该按照中国的客观实际,在已取得的技术基础上,走自己发展核电的道路。”刘信荣强调。
据徐玉明透露,目前中国工程院正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我国核能发展战略的再研究。他表示,福岛核事故没有改变“核电是安全的清洁能源”这个基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