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铀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自2011年9月1日成立运行以来,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坚决贯彻集团公司的战略决策,按照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孙勤 “同舟共济、开拓创新”的要求,牢牢把握核电规模化发展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创新发展,勇于攻坚克难,对外重点抓资源掌控、对内重点抓改革调整和管理提升,切实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努力开创我国天然铀产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流程再造:
开创探采一体、内外统筹新局面
流程再造前,中核集团地质、矿冶和海外开发三块业务各自分割,国内铀矿探采的协同以及国内国外开发的衔接不紧密,力量和资源分散,体系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内部集聚力、协同力欠缺。
地矿事业部成立后,按照经营和利润中心的定位,以打造体系优势为目标,推进国核铀重组和本部流程再造。上收国核铀的业务管理职能,重构、整合国内探采和国外开发核心业务,建立以统一的战略为导向,地矿融合、内外统筹、层级简化、流程顺畅、统一协调的管控体系,强化战略规划、资源矿权、项目建设、科技研发、生产运行、人力资源等核心业务的一体化闭环管控。以选聘和竞聘相结合的竞争上岗方式,实现员工重组上岗,形成年龄梯次较为合理的工作团队。全面清理地质局、铀业公司和国核铀的管理制度,按照“能够管、管得住”的要求,制定60多项制度,建立起覆盖面广、执行力强、协同性好的规章制度体系。
同时,大力宣贯中核集团决策精神,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组织开展地矿30多家主要成员单位双向走访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协同、创新、精益、一流”成为共同理念,达到了方向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利益认同,形成了双向沟通、业务对接、换位思考、大力协同的氛围。
通过流程再造,地矿事业部实现了国内探采和国内国外开发的统筹经营管控,能够从产业整体发展的高度系统配置资源,集成优势力量突破瓶颈和短板,确保各个关键环节的整体匹配和联动,集中体现为四个转变:战略导向和工作部署从原来的探采分离向探采一体化协同转变;思想观念从地矿各为一家向地矿融为一体转变;战略合作由单一的勘查或开采合作向探采一体的整体合作转变;海外开发由独立前行向国内优质资源提供强力支撑转变。
战略合作:
开创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新局面
地矿事业部成立以来,深入贯彻集团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始终把推进战略合作作为做强做优天然铀产业的战略举措,不遗余力,大力推进。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用资源作价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把地矿板块的专业技术、专业管理、终端市场渠道、探采产业链协同完整体系、专营资质等独具优势,和资源占有方、利益相关方的资源矿权以及资本优势结合起来,创新发展“一个责任主体、多方参与投资、股份合作开发”的铀矿勘查开发新机制,有效凝聚各方力量。
其中,与中央地勘基金、中石油、中石化、神华集团和属地化核地勘队伍的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承担中央地勘基金铀矿勘查项目,发挥技术支撑和重大任务攻坚作用,贯彻国土资源部找矿新机制,实现鄂尔多斯盆地铀矿勘查快速突破。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合作全面启动实施,为加快内蒙古铀矿大基地建设,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千吨级的规模化铀矿山奠定了坚实基础。与6省核工业地质局签署铀资源勘查开发合作协议,就多个矿床开发达成意向,江西相山地区合作开发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四川合资公司正在组建。加大中核地勘基金投入,开展商业性铀矿合作勘查,在江西、浙江、广东、湖南、广西、陕西等地取得显著成果,多数列入开发规划,为老矿山提供了接替资源。
一年来共签订12份合作协议,新增铀矿探矿权22个。战略合作呈现全方位推进、多方式联结、多层次对话的特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我为主导的大联合新局面正在形成。
转型升级:
开创基地建设、资源开发新局面
地矿事业部以大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战略重心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受长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加之我国南方硬岩铀矿赋存条件复杂,矿床规模小,我国天然铀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铀矿山主要分布在南方硬岩地区,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与国外天然铀勘查开发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此,地矿事业部着力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布局结构,加快产能布局重心向新探明资源丰富的北方砂岩地区转移,实行“上大下小”,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规模化铀矿山。内蒙古、新疆铀矿大基地建设实现良好开局,伊犁、吐哈、鄂尔多斯、二连、巴音戈壁和松辽等六大盆地大型超大型铀资源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一批重点项目成效突出。其中伊犁盆地新项目勘查成果显著,突破了中性浸出技术,现场工业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吐哈盆地勘查开发经过较长时间的徘徊后,在资源扩大和浸出工艺上取得重要进展。二连盆地地浸现场条件试验进展顺利;鄂尔多斯盆地现场试验取得理想效果,项目建设成功对整个鄂尔多斯盆地铀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深化调整改革,创新发展平台。按照探采一体、强化协同的思路,地矿事业部以区域性整合与专业化重组为手段,打造一个开发主体统揽、多个项目部(控股子公司)实施的产业发展主导平台,构建集约化经营的组织形态。第一步是先成立区域性的铀矿大基地建设指挥部,加强区域内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时机成熟后,通过内部资产联结、资源成果资本化处置、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成立区域性矿业公司。目前,内蒙古、江西、广东大基地指挥部已经成立。
创新开发机制,推行“小核心、大协作”。一是转变开发理念,缩短新项目服役年限,一般稳产期控制在10年左右,尤其是北方地浸矿山;建立探采、研产环节内部利益联动机制,强化内部利益纽带。二是推行大基地地质勘查、工艺试验、矿权管理、项目建设的协同联动,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三是采用内部招聘和社会招聘相结合的方式,组建精干高效的项目部,负责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四是加强铀矿冶设计建设专业化队伍建设,推进项目建设和部分生产流程的内部分工协同。同时以实现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廉政“五大控制”为提升目标,重点建立完善项目总承包、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总承包等三种专业化管理模式。
海外开发:
开创项目建设、资本运作新局面
尼日尔阿泽里克矿项目整体面貌明显改善。针对阿矿项目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困难,地矿事业部切实强化国内人力、技术和管理资源对国外开发的协同支撑,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扭转被动局面。一是加强项目公司管控和人力资源支持,通过挂职交流等方式,选派精兵强将充实阿矿管理层,调整了董事会成员及项目公司高管。指导项目公司建立和完善各项基本制度,全面推进规范管理,强化绩效考核。重新进行定岗定编,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推进减员增效和员工本地化进程。目前,中方人员已从2011年底的165人减少到110人,计划今年内减至100人以内,正式投产后一年内减至50人以内。二是积极协调解决阿矿建设资金问题,取得积极进展。目前,阿矿项目累计生产铀金属265吨,平均浸出率90.6%,总回收率82.9%。第一批190吨铀产品正式启运回国,不仅实现首次产品销售并进入商业运营,而且还实现了中国企业海外铀资源商用“零的突破”。
地矿事业部还将深入研究国际天然铀产业发展的周期趋势,积极把握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外核能发展低潮期带来的机会“窗口”,开展反周期运作,实施股权并购。充分发挥融资平台作用,为国际化经营提供保障。
管理提升:
实现内生增长、经济发展新成效
地矿事业部成立伊始,针对普遍存在的管理粗放现象,全面推进规范管理,切实提升执行力,做到工作有计划、有督办、有总结、有检查、有要求、有考核,构建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机制。管理提升活动开展以来,地矿事业部把管理提升作为加快板块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探采一体,内外统筹,突破瓶颈,全面提升,做强做优,科学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管理诊断,聚焦推进五项重点专项提升和边查边改,推动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规范型、集约型和精细化转变。
安全环保管理专项提升提前启动。通过与安全整顿、打非治违、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环保专项行动相结合,地矿事业部制定了“五细化、五提升”方案,在全系统开展全方位、全覆盖的拉网式排查,深挖细找,查出问题和隐患5448项,强力边查边改,大部分整改完毕,初步遏制了安全生产事故多发势头。
项目管理上制定了构建“3652”新体系方案。全面梳理了在建项目和规划项目,1~10月项目预算执行率达到83.8%,难点项目重大经营风险得到控制。地矿事业部果断下马无资源保障的陈家庄项目,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沽源项目从工艺技术、生产流程、基础管理等各方面得到有力整顿,制约产能提升的板框压滤环节取得重大突破,铀、钼回收率指标不断优化,矿石月均处理量较去年增加90.55%,煤、电单耗比去年分别下降了69.37%、54.53%。
成本管理上制定了构建天然铀成本定额标准体系和成本管理分级责任体系的方案。通辽铀业建立起三级成本控制体系,将成本控制指标分解到各班组各工序,“全员树立成本意识,全员落实成本责任,全员降低成本指标”,三季度能耗较一季度降低了28%。
生产管理上制定了“四优化、四达标”方案。初步建立铀矿山生产运行管理标准化体系并开始试运行,建设内容覆盖铀矿山各大系统、主要工序和重点岗位;建立企业天然铀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与产品收购价格、单位工资总额、领导班子成员基本年薪挂钩的机制,调动了企业增产增效的积极性。
计划预算考核一体化全面启动。做好三个匹配,即:地勘工作部署、基地矿权配置、重大项目科研、产能项目建设计划匹配到位,国家财政资金、集团专项资金、银行融资贷款、企业自筹资金预算匹配到位,集团战略任务、板块重点工作、三级单位主要工作匹配到位。加强年度经营计划和考核任务进展情况的监控和分析,通过文件通报、网站排名、明确激励措施、约谈等措施,强化过程控制,确保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
在深入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同时,地矿事业部贯彻集团公司“同心多元、创新发展”的要求,发挥地矿资源掌控、技术、管理、市场运作和产业链协同等专业优势,实施纵横延伸,积极开拓非铀矿业和地矿延伸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改变单一依靠天然铀的产业结构,壮大经济规模。
1~10月,在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地矿事业部经济总量和利润总额稳步提升,EVA明显改善,主营收入、利润和EVA同比分别增长17.4%、15.6%、52%;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创年度历月最低值;成本费用占主营收入比率优于年度计划2.52个百分点。
创新引领:
实现科技支撑、研发攻关新突破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地矿事业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工艺、方法的攻关,切实解决资源勘查和产能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系统构建推动科技创新的内在管控机制,制定了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措施,加强成果奖励、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重大成果申报。加强科技创新规划和顶层设计,制定了铀矿勘查、采冶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发布了地矿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启动了龙灿科技创新示范工程规划。畅通科技人才成长通道,聘任45名重大项目地质总师、矿冶总师,作为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一年来,地矿事业部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地浸型砂岩快速评价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在找矿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全国铀资源潜力评价和二连盆地努和廷超大型铀矿勘查成果分别入选全国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李子颖、彭云彪分别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研发成果产业化应用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创新发展了地浸砂岩采铀技术,新疆、内蒙古地区新的重点项目工艺试验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中性浸出技术以及大深度钻孔、低渗透、厚含水层条件下的浸出技术,为加快北方低品位砂岩铀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建设安全环保、效益明显、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绿色铀矿山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辽铀业公司在突破碱法地浸的工程应用后,成功实现连续4年稳定生产,无污染,成本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