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当青年员工李帅从二七二铀业公司研发中心借调到转化组时,身边是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青春面孔。10人的转化组中,有7人是80后,其中有两名是刚从大学毕业进入企业不久的新员工。铀转化对于这群青年员工而言,完全是从未接触过的新工艺。
“对我们来说,压力确实很大,很多人说转化是三代二七二人的梦想。而在这个梦想的起步阶段,我们这些借调来的青年员工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几乎是两眼一抹黑,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李帅如是说。
面对新工艺、新考验,时任转化组负责人胡锦明也有些犯难。这些青年员工专业不同,有的侧重工艺,有的侧重电气,还有的负责机械设备……虽然基本素质都比较过硬,但毕竟是接触一个全新领域,如果仅仅是让他们拿着书本和资料自学,靠个人琢磨,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转化组的几位负责人经过多次讨论,决定采取三种培养方式让青年人尽快成长起来。
轮流当老师
“转化组分工不分家,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每周我们都会在会议室集中学习,由一名同事结合自己近期所学的专业知识给大家上课,就讲课内容列出问题清单,并要求现场参加学习的人员一一回答。转化组参加学习的领导和其他同事也要进行现场点评。有时候我们会为了某一个设计细节的理解差异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青年员工蔡舜阳说。
“电解培训”、“废水培训”、“氟化工序培训”、“冷凝液化培训”、“暖通培训”、“自控培训”、“氢氟化培训”……通过让每名青年员工轮岗当老师,深化了技术交流,加深了大家对有关技术问题的理解,加快了学习进度。
“不辩不明。很多人上课前都提心吊胆,怕讲课讲得不好被人‘找碴’,因此都准备得非常充分,学习也格外认真。虽然在现场时大家会争执得很厉害,但是事后都感觉确实提高不少。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双方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李帅说。
定期写心得
“对于四氟化铀的生产而言,采用两级串联逆流流化床氢氟化生产四氟化铀系统,此系统具有生产能力大、结构简单、检修方便、运行与维护费用低、安全稳定等优点。对于氟化,采用的设备是我国自行设计、研究的立式氟化炉……”这是青年员工蔡智泉在《浅谈铀转化》一文中写下的一段话。
《转化安全生产之我想》、《转化工艺之我见》、《氟化工艺技术思考》、《转化助推二七二梦》、《我与转化共成长》……近两年来,转化组的青年员工写下了80余篇心得体会,记录下了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让青年员工们定期总结学习经验,写心得、谈体会,也成为了一种很好的督促学习方式,能够及时检验每个青工的学习进度和状况,也能让他们每时每刻都有一种紧迫感,不敢懈怠。”转化厂党总支书记胡映西说。
师傅带徒弟
2013年4月,公司又精心挑选了 8名刚进入企业不足10个月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借调到转化组,组里的青年员工人数已达到15名,超过了全组总人数的80%。
“如何让新来的大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我们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让新员工能够尽可能从老员工那里汲取更多知识和经验,使新员工在老员工的督促和帮助下尽快成熟起来。”胡锦明说。
于是,转化组“年轻”的师傅王超手底下多了三个更为年轻的徒弟:项鼎、芮立南和欧阳毅。这三位年轻人非常努力,也很尊重这位年龄与他们差距并不算太大,却从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了他们很多关怀的王师傅。
“来到转化组后,跟着师傅们审核设计图纸、查相关资料、校数据、对原辅材料进行调研。通过一年努力,我们的铀转化厂于今年3月正式成立了,电解制氟厂房也已拔地而起。”项鼎自豪地说道。
如今,15名青年员工已然成为新成立的转化厂骨干,并担负起了为新进转化员工进行内部培训的重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转化组的青年员工成长还是很快的,这些培养方式也值得肯定和借鉴。”二七二铀业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姚泽军说。
2014年4月2日,李帅作为一名培训老师站上讲台,为转化建厂后第一批选调的26名员工进行“氟化导入工艺”培训,这一幕成为转化组青年员工用勤恳、智慧书写青春成长记的集体缩影。(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