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澳核电站二期1号机组第一台蒸汽发生器的吊装过程、图/CFP
10月14日,法国巴黎Paris le Bourget 展馆人声鼎沸,首届世界核能展在这里开幕。中国展区内,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展台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目光。这是今年继莫斯科核工展、维也纳展会后,中国自主品牌“华龙一号”第三次“走出去”。
刚满二十周岁的中广核集团最近动作频频。除了携“华龙一号”参展之外,当地时间10月14日,中广核成为罗马尼亚核电项目的最终投资者,积极推进国家的核电“走出去”战略。
这离不开中国核电的自主发展。此前,我国核电装备尤其是主设备常受制于人。核电装备的国产化,促进了中国核电近十年间的规模化与批量化发展。从2005年动工的岭澳二期,到后续的红沿河、宁德、阳江、防城港核电站,设备国产化占比越来越高,这不仅为中国三代核电技术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打下了基石。
装备国产化
核电自主一直是中国核电人的夙愿。自主发展核电是核电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而核电装备国产化是基础。
从岭澳核电站二期项目的国产化率64%、宁德项目的80%,再到阳江项目5、6号机组的85%,这一串国产化率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各方付出的巨大努力。
在业内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是,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曾经连续四年除夕,带着技术骨干和专家,驻守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下称一重),督战核电装备关键设备的国产化。
据了解,从2005年中广核岭澳二期项目开始,国家能源局不仅对核电项目国产化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也对计划的落实及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组织协调。从中广核与沈鼓集团签订的第一份核级泵联合研发协议,到与一重、二重、上重签订的主设备大锻件工艺评定协议,再到与相关企业签订的涉及机电仪等方面的联合研发协议、长期供货战略协议等等,国家能源局都参与其中。
这些协议的签订和落实,极大地促进了装备制造企业的崛起。据了解,作为我国第一家核电专业化工程管理公司,中广核工程公司依托18台在建机组逾2000亿总投资的巨大市场,带动了整个产业链5400多家企业共同发展。相关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自主创新和大规模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技术能力大幅提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电装备制造体系,具备了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的供货能力。
核电装备国产化,从无到有,几乎所有参与其中的企业都有过“血泪史”。以一重、二重、上重为主的大型重装企业通过在大型铸锻件方面的攻关,从红沿河一期工程开始,大型锻件开始实现国产化突破;以东电、上电、一重、哈电等企业为主的核岛主设备制造企业,在岭澳二期工程实现国产化的经验基础上,设备加工、成型、装配能力全面提升,除部分关键部件外,已经实现全套核岛主设备独立供货任务;以沈鼓、重庆水泵、阿波罗、大连深蓝等企业为代表的核电泵制造企业和以大连大高、中核苏阀、江苏神通为代表的核级阀门企业完成了核级泵阀和重型非核级泵的研发,使核级泵阀国产化率由岭澳一期的4%和6%分别提高到75%和80%。
与此同时,批量化建设20多个核电机组,在使用过程中的经验反馈,又为国产化质量的提升带来了重要参考和依据。如今,岭澳二期、红沿河、宁德、阳江等一批核电站的投产和良好运行,又充分验证了国产化质量的可靠性。
成果也是显著的。从目前全球核电发展来看,中国的核电发展是全球最快的,28个在建机组占到了全球在建机组数量的40%。核电行业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底,全球在建的核反应堆有72个,大部分位于中国与俄罗斯,此外,173个核反应堆待建,309个有建设意向。其中,中国有28个在建、57个待建的核反应堆。
这一切都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内市场占比低
尽管如此,核电在国内市场上似乎一直未能打开局面。
从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来说,2001-2013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均较低,最高占比仅为2.3%。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比仍然有望提升。
许多业内人士都曾呼吁这一点。地质矿产部原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朱训在日前召开的“2014新浪财经能源论坛”上就曾表示,“核能要用,要安全使用。”他说,改革开放以后,自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产以来,中国已成功建设了一批核电站,并都在安全有效运行。他认为,实践证明,我国发展核能是可行的,加之近年来地质部门发现了一批中型、大型、特大型铀矿产地,利用核能发展,国内资源条件在不断改善,所以坚持好安全这条红线,加大核电发展力度,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之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8月27日主持召开常务会议时表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开工建设一批风电、水电、光伏发电及沿海核电项目;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和落实配套政策,改革投融资机制,更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新能源行业分析师曾朵红表示,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清洁能源作为能源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依托之一,历经过去两年优化调整,正被寄望成为托起未来经济“稳增长”的新支点。当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强力倒逼能源消费升级换代,清洁能源加快推广应用比以往更加迫切,因此要求开工建设一批风电、水电、光伏发电及沿海核电项目在情理之中。
然而事实却并未按照想象的发展。
根据《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5年核电规划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2020年规划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
而中国目前的核电装机容量仅有不到2000万千瓦,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在今明两年启动一批沿海核电项目,否则该目标将难以达到。
目前,有多方消息称,国家能源局可能会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减少5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有分析认为,今年年内启动沿海核电项目希望非常渺茫。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核电的厂家都希望国家在核电政策上的连续性。如果核电政策不连续,容易造成后续项目跟不上,带来产能的浪费,同时还会打消厂家的积极性,对于国产化的攻坚也毫无益处。
在全球范围来看,核能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主要能源,近10多年来,核能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当中已达5%左右,而中国目前仅为0.8%。
国内市场暂时按兵不动,中国早已将更多目光转向了国外核电市场。
自主三代核电技术
8月21日至22日,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牵头,组织包括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和43位院士专家,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总体技术方案进行了评审。
专家组认为,“华龙一号”成熟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可满足三代核电技术要求,设计技术、设备制造和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内可以自主出口的核电机型。专家组建议,尽快启动示范工程。
随着“华龙一号”的诞生,中国的核电自主化开始进入新的“走出去”的阶段。
中广核“华龙一号”总设计咸春宇日前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华龙一号”在“走出去”上具备三大优势: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均衡和产业链的比较优势。
“华龙一号”从研发工作开始时,就立足于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堆型。据咸春宇介绍,比如研发过程中使用的计算软件,虽然国外已有可以买来用的,但技术输出、“走出去”时可能面临知识产权障碍,因此集团提前策划,在自主研发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国际核电市场竞争极为激烈,除了政治外交因素外,技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是竞争能否胜出的关键。咸春宇表示,同等安全水平条件下就是比造价。核电是民用产业,核电发展的最终效益就体现在为公众提供安全、环保、廉价的电力上。“华龙一号技术安全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经济性优于国际其他堆型,这是核心优势。”
此外,中国核电经过30年发展,核电规模和全产业链能力都有了跨越式提升,工程建设、生产运营等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国际市场对这些成绩都很关注。同时,国内成熟的装备制造体系和产能优势,能够形成“走出去”的供应链优势,为“华龙一号”的经济性提供了保障,降低了风险。
中广核新闻发言人胡光耀表示,未来10年,将以“华龙一号”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国家重点品牌,按照“循序渐进、风险可控”的原则,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带动我国装备制造、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服务等队伍“走出去”,实现高端能源领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至此,“走出去”所需的至关重要的技术因素也已实现。
重要时机
去年10月,国家能源局首次提出核电“走出去”战略。中国核电开始从“引进”转向“输出”,参与国际项目竞争。
世界核能协会今年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国际核电市场将新增160台左右机组,新增投资达15000亿美元,前景十分诱人。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今年7月在做客某网站视频节目访谈时曾表示,“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他说,中国很早之前就想在国外修建核电站了。但实际上,中国付出了数年的努力。
多年来,全球核电市场的蛋糕始终被俄罗斯、法国、美国、日本、加拿大和韩国等少数国家瓜分,中国必须直面与它们的竞争。
根据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资料,直至去年,中国核电在“走出去”方面获得的成绩包括:中核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3号机组开工建设;中广核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开发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意向。今年6月份,英国政府明确表示,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并参与欣克利角项目,以及更加广泛地逐步参与英国新建核能项目,包括牵头开发英国其他核电厂址,以及在满足英国独立核监管机构严格要求的条件下,在英国部署中国反应堆技术。
随着核电“走出去”逐渐上升至国家战略,国家领导人在外交中更加注重对国内核电的营销。
3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英国首相卡梅伦时表示,双方应在核电、高铁、高技术、金融等领域打造示范性“旗舰项目”。6月,李克强访英期间,核能合作成为《中英联合声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广核来说,今年也是其国际化战略的一个“初春”。3月26日,在习近平和法国总统奥朗德的见证下,中广核与法国电力签订了在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工业协议和关于核能领域研发、设计、采购及运维合作协议的联合声明。这开启了中法合作新模式,是两国首次在第三国共同开发核电项目。
为布局欧洲新能源市场,6月18日,中国广核集团英国办事处在英国伦敦揭牌成立。30日,中广核在法国注册成立了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
据了解,为推动中国核电“走出去”,中广核早已做了布局谋划。2009年,中广核首次以国际市场开发为目的在泰国设立实体化运作的海外办事机构,开始全球布局,为进军国际市场做准备。
据中广核介绍,规模和业绩、技术和人才、体系和机制,以及产业链优势,是未来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四大优势,无论是核电安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中国核电都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
2014年成为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一年。毫无疑问,未来中国核电的国际化还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