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 (记者 王晔君)中国装备“走出去”持续发力,高铁、核电正在成为“走出去”过程中的两张“名片”,与高铁出海四处出击相比,核电也大有后来居上之意。
日前,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标志着中国核电“走出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业内认为,目前我国核电出口还尚在初级阶段,我国在建核电站采取的技术还没有正式投入运行到核电站,核电“走出去”仍面临诸多现实难题。
2014年以来,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紧随高铁成为中国领导人推销名单中的“主打产品”。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22台,总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规模2800万千瓦。我国成为世界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核电企业目前已经具备的工程、制造能力。
今年开年首月,中国就和巴基斯坦签署340亿美元投资协议,将建设大规模核电厂、地铁及轻轨站等。此外,中国广核集团和法国电力公司也在北京签署了双方在核电站设计领域的有关合作协议。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
2月4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的共同见证下,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将出口阿根廷,标志着中国核电“走出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晓涛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中国还和很多国家进行了 初期的探讨。下一步将开拓重点市场,依托与签约的政府间、部门间的协议,加强与重点目标国的磋商,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核电出口与高铁还有一些不同之处,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万公里,经过了现实的种种考验,安全性、便捷性有目共睹,但是我国核电“走出去”主要是第三代核电技术,目前在我国虽然在建核电站采取的是这种技术,但是还没有正式投入运行到核电站,这样在出口时就不如高铁那么具有说服力。因此,核电出口到部分国家或小部分设备出口应该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大规模“走出去”还有待时日。
据了解,“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和中国广核集团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机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认为,目前三代核电技术是不是就比二代更安全还待实践的检验,相比二代核电技术已经投入多年,三代核电技术没有投入运行,这不仅是中国,也是其他国家核电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位专家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目前我国的三代核电技术与美国、法国等国家相比并没有很大的优势,“走出去”的优势可能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核电建设并不能简单的只看成本,安全往往是放在首位。
在王晓涛看来,核电“走出去”,安全是“生命线”。中国会像珍惜自己人民的生命一样,重视核电“走出去”国家的核电安全问题。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中国对在建运行的核电机组进行了严格检查。首先要确保国内核电的安全性,才有可能推动核电设备“走出去”。下一步,我国将整合国内核电优势力量,提高产品的成熟度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