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核电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张华祝:中国核电优势及“走出去”战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核电网  | 发表于:2015-05-19 | 来源: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一、中国的核电发展

  我国核电建设开始于1985年,至今已经历了30年的历程,走过了一条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1985年开始建设自主设计与建造的秦山核电站――一台300MW电功率的压水堆核电机组;1987年开始建设引进法国技术与设备的大亚湾核电站——两台900MW的压水堆核电机组。这3台机组分别在1991年至1994年期间陆续建成投入运行。

  随后是1996年至2000年期间开工建设的四个工程,共8台核电机组,分别是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二期两台65万千瓦核电机组、继续引进法国技术建设的岭澳核电站、引进加拿大技术建设的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和引进俄罗斯技术建设的田湾核电站。这些工程分别于2002年至2007年建成。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五年以来,中国核电进入批量化、规模化发展时期。其间,受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近四年建设强度有所放缓,目前正在逐步恢复正常。2005年12月以来近十年时间里,我国共有41台核电新机组建设得到政府核准,其中已建成12台、在建27台、即将开工2台。这41台中有二代改进型机组30台(26台百万千瓦级、4台65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1台、AP1000机组4台、EPR 机组2台、VVER机组2台、“华龙一号”2台。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中国已进入核能利用大国的行列,成为全球核能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大陆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达23台,年内还将有几台机组陆续建成投产,到今年年底,运行机组可望达到30台,总装容量接近3000万千瓦。2014年全年核电累计发电量为1305.8亿千瓦时,占全国电力总发电量的2.39%,同比增加了18.89%。
自1991年12月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以来,我国核电已累计运行了177堆年(一座反应堆运行一年统计为1堆年),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纪录。

目前,在建机组27台,总装机容量为2965万千瓦,预计年内还将有几台机组获准开工,在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在建核电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等一直得到较好控制。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包括运行、在建、已获批待建的核电机组一共52台,总装机容量5300多万千瓦,分布在北自辽宁、南至海南的8个省份13个厂址上,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绿色低碳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按照2014年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关于2020年建成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要求,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十三五”期间新建核电将保持相当规模。根据预测,2020年之后我国核电将继续保持持续、平稳发展的态势。

在4月23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举办的世界核能发展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在发言中对中国目前核能发展的阶段和状况做了高度概括。他指出,我国核电产业正在经历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核电技术从二代到三代的转变;二是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三是以国内建设为主到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转变;四是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转变。这几个转变可能是中国核电今后若干年主要的阶段性特征。
 
  二、中国核电的几大优势

  经过过去30年的发展,特别近十年的规模化、批量化发展,中国在核电开发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已经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1.逐步发展壮大的核电研发体系为中国核电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核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已形成完整的核电科研开发体系,有效支撑着中国核电的创新发展。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所属的研究院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中广核工程公司、中科华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等)以及清华大学核能及新能源研究院,拥有配套齐全的核电科研试验设施和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工作者队伍,可以开展与核电站系统和设备有关的各项技术研究和试验验证工作,具备核电新型号的开发能力。

近十年来,在政府资助和企业自筹的双轮驱动下,核电科研开发活动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成果。在“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这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有力支持下,CAP1400初步设计通过国家审查,已具备核准开工的条件;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山东石岛湾核电站)正按计划顺利推进。“华龙一号”则是由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分别自筹资金、联合研发并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是以我国20多年核电建设运营成熟经验为基础,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形成的第三代核电自主创新成果。

  强劲的市场需求前景为中国核电技术研发活动注入不竭动力,核电技术创新为中国核电可持续发展和核电“走出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后发优势明显。

  2.出色的工程总承包与核电站工程建设能力使中国核电规模化发展成为现实

  在核电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我国核电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自主化能力持续提升。中核、中广核等集团公司按照“集团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的理念,不断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以设计为基础,集设备采购、建设与调试管理为一体的核电工程总承包专业化运作模式得到推行。适应多项目、多基地建设的任务需要,通过建立大工程管理和大团队组织模式,进一步发挥集约化和规模化建设的优势,确保在建核电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得到有效控制。十年来,中国广核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广核工程公司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承揽了近30台核电机组建设的总承包合同,其中12台已建成。他们的总承包能力得到了充分验证,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

  在核电站建设施工方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所属的土建和安装公司30年来从未间断地承担着国内所有核电站的核岛工程、部分常规岛工程的建设任务。经过多年核电工程建设的经验积累和人才培养,全面掌握了多种堆型、多种容量的核电建造技术,同时承担的核电站核岛工程机组数量达到30台。通过不断提高“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运作水平,形成了适应核电群堆建设与多项目管理要求的管理模式,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经验丰富、能打硬仗、管理和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核电建设队伍。此外,浙江火电、广东火电、江苏电建、山东电建等建设公司在核电站常规岛工程建设中也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在核电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日益壮大的核电设备制造供应能力满足核电批量发展需要

  核电设备制造能力是伴随着我国核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最近十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和大规模技术改造,以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电集团、一重集团等为代表的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掌握了核岛和常规岛关键设备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建立了核安全文化和质量保证体系,产品质量稳定性逐步提高,为我国核电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设备国产化能力达80%以上,早已具备每年生产10~12套核电关键设备的能力;通过消化吸收AP1000和EPR三代核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合作生产和开展科技攻关,三代核电设备制造国产化和高温气冷堆设备自主化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华龙一号”和CAP1400的设备研制工作已全面铺开。

  4.完善的核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为核能行业源源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为适应核电发展的新形势,核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在最近十多年时间里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发展。目前,我国已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等44所高校设立了核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1万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为核能行业源源不断注入新生力量。与此同时,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与相应加强,在职培训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核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培训工作的推进,不但有效地缓解了核电快速发展需求与核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而且为长远发展和核电“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5.融资能力和价格成本方面的优势
 
  三、实施核电技术与装备“走出去”战略

        最近几年,在我国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推动下,核电“走出去”取得一些积极进展。2015年1月15日,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李克强总理批示中再一次指出:希望全面提升核工业竞争优势,推动核电装备“走出去”。

  2013年11月,国家能源局公布《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核电“走出去”战略:对核电企业“走出去”给予方向性指引,并推动将核电“走出去”作为我国与潜在核电输入国双边政治、经济交往的重要议题。《方案》提出,提升核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核电出口的组织和领导,按照“统一思想,集中目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原则,支持企业以工程建设、设备制造、技术支持和国家银行贷款等多元化方式参与国际项目竞争,不断提高我国核电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014年1月15日,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及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核电企业联合发起,核电技术开发、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工程咨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等14家单位参加,成立了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联盟将按照“统一思想、把握市场、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通过有效的联盟机制,做好海外核电开发项目的沟通协调,加强日常经验反馈和信息共享,共同推动在实施核电技术和装备“走出去”战略上取得成功。

  经过过去几年的努力,核电“走出去”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罗马尼亚、阿根廷分别签订政府间核能合作协议,重水堆核电项目正在就商务合同进行谈判;签署了中英政府间民用核能合作联合声明,积极推进欣克利角及后续核电(布拉德维尔)项目;与南非、土耳其、捷克、埃及、沙特等国家的核电合作也在积极推进。

  核电技术创新成果为核电“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华龙一号”已在福建福清开工建设,还将落地广西防城港;二是大型先进压水堆CAP1400,初步设计通过国家审查,已具备核准开工的条件;三是基于正在建设中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开发的60万千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得到一些新兴核电国家的关注。这些创新成果在国内核电项目上的应用,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的核电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为核电“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核电“走出去”将从“借船出海”、“拼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对中国核电技术、装备和服务走出国门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核电 张华祝 走出去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责任编辑:cp029]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新闻投稿 新闻投稿

本文链接:http://np.chinapower.com.cn/opinion/ 转载请注明

 
遵化人才网www.zhrczp.com

 
热门图文
编辑推荐
点击排行榜
黄岛招聘网www.hdzp.com
经营性网站备案 可信网站 网站荣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