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氢能> 动态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氢”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 发布时间:2024-11-04 15:09:37 作者:谢玮

  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氢能以其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性,正逐步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整体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当前发展的重点和热点是什么?未来何时会进入产业爆发期?……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原首席专家、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协会副秘书长江宁。

 氢能在交通领域崭露头角

  “如果将中国氢能行业的发展看作是从小小种子成长为繁茂大树的过程,那么氢能产业正处于快速‘萌芽’、迅速发展的阶段。”江说。

  江宁表示,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煤炭占比重大,油气等能源海外依存度较高。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风光水资源丰富,更是为氢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前,社会对氢的认知主要在化工原料,甚至有人把氢与氢弹联系起来。近年来,氢作为能源被确认,技术、经济、政策和社会认知等方面都在积蓄力量。” 江宁说。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其中提到,氢能是未来国家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在他看来,这在政策层面上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氢能开始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氢动力市域列车成功试运行、商业化运营氢能通勤车正式交付、氢电混合动力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成功下线……交通领域是氢能应用的关键一环。

  “从应用场景看,氢能在交通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江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今年4月和8月,中石化成功举办了两次京沪氢能走廊的探路行动,这是我国氢能车辆大范围、长距离、跨区域的实际运输测试,标志着京沪氢能交通走廊的初步打通,这也是目前全国最长的氢能走廊。车辆中途加氢仅需十几分钟,续航里程500km以上,这显示出氢能交通在商业应用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

  江宁表示,我国“十四五”期间在5个重点城市群开展氢能交通示范项目,目标是“十四五”期间要推广5万辆氢能车辆。截至今年7月已完成21500辆,在未来一年半内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的进步,氢燃料电池及系统、储氢罐等价格逐渐降低。他介绍说,以49吨氢能重卡为例,其系统成本从2018年前的1万元/千瓦,降低至现在约2000~3000元/千瓦。未来若产能达到一定规模,成本有望降至1000 元/千瓦以下。届时,在全生命周期成本方面,氢能在交通领域将具备与燃油车匹敌的竞争力。

  此外,加氢站建设亦取得显著进展。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GB 50156—2021)颁布实施,将原有加油加气站标准修编为油气氢合建站标准,极大地便利了加氢站的建设流程。加氢站建设成本也大幅下降,冬奥会时期,一个加氢站装备成本约为1500万元,至2023年已降至700万元,今年有望降至五六百万元。

  氢气价格下降趋势同样明显。国内早期氢气价格昂贵,曾一度达到约70~90元/公斤,如今氢气终端售价降至约40~60元/公斤。在试点城市群,在政策的支持下,氢气终端售价不能超过25元/公斤。

  江宁预计,在“十四五”末至“十五五”期间,氢能产业将形成一定的势能。未来,氢能将与成品油、天然气、电、生物质能等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共存,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发挥积极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氢能任重道远

  当前,氢能产业的发展依然需要政策“扶上马、送一程”,如何实现产业的自我盈利仍是摆在氢能产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江宁介绍,事实上,在大型矿山、港口、工业园区等应用场景和行业地区,氢能的经济效益已经开始体现,氢能应用已开始实现自我循环盈利。

  当前,不少钢铁企业正在涉足氢能。在“双碳”目标下,氢能作为高效清洁的绿色能源,氢冶金是以氢气代替碳还原铁矿石,十分契合钢铁企业的节能降碳需求。此外,氢能重卡也可以适用于钢铁行业的物流应用场景。而钢铁企业炼焦过程中释放的焦炉煤气中富含氢气,其价格也较为便宜,约为12元一公斤,由此能够实现成本平衡。

  在一些风光资源丰富、电价较低的地区,采用风电、光伏电解水制氢可以解决弃风弃光的消纳问题,使用氢能车进行运载作业,也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收支平衡甚至盈利。

  “一旦达到收支平衡,氢能就很容易被接受和应用。”江宁说,但整体全面盈利还需要技术进步和成本进一步下降,当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柴油汽油可比拟时,氢能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

  谈及氢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江宁坦率地指出,产业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同时技术瓶颈仍然有待突破。

  “一些地方盲目追求大而全的产业布局,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江宁直言,部分地方追求全产业链发展,就会出现一些企业仅仅为了获取政策优惠而延伸设厂等情况。比如,未来需要引导地方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应用场景和政策条件,合理布局氢能产业,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

  “实际上,结合当地生产和科研优势,在氢能产业链中选择某一段或某一类进行发展,这是很有意义的。譬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就专注于小商品领域并做到了全球最大,应当借鉴这种经验。”江宁举例说,譬如山东淄博着力发展氢燃料电池膜,就抢占了发展高点。

  与此同时,尽管一些关键技术已经取得进展,但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技术瓶颈,需要加强技术攻关和创新。以长输管道技术为例,在高压力、大流量纯氢环境下,管道、阀门、泵等相关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方面仍存在诸多技术难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从而有力地推动产业发展。

  “譬如高压临氢的管阀件,由于氢气需要高压环境,目前国内很少有企业在做这个领域,这里面涉及材料、加工精度等一系列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市场潜力。”他补充道。

  氢能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江宁看来,氢能行业正以务实行动推进关键技术进步,加快链接产业链上下游,并释放产业活力,不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增添更多 “氢” 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