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发电> 水电

国企开放日 | 三峡工程,筑起长江生态安全的“钢铁长城”

中国电力网 发布时间:2021-05-18 00:00:00

  本网讯(李辽)晚春的宜昌,烟雨苍茫。

  巍巍三峡大坝,横跨长江两岸。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矗立在烟波浩渺的江水之中,诉说着一个跨越百年的梦想。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并为一棵楠木树培土。三年后,2021年4月24日,楠木树叶巍然成冠,国务院国资委、水利部、三峡集团在三峡坝区共同举行了以“百年奋斗路,世纪三峡情”为主题的国企开放日活动,这是三峡工程首次全方位对公众开放。

  国企开放日当天,11辆大巴,近200位嘉宾,分批踏上了壮观的三峡大坝坝顶,走进了神秘的三峡左岸电站,参观了数字化赋能的三峡工程博物馆、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和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亲眼见证过往船只借助世界规模第一的升船机往返于上下游。其中,三峡大坝坝顶、三峡左岸电站和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是首次对公众开放。

  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距今已近半年,这项浩大工程记录着山河变迁,更以大国重器之力护佑长江安澜,助力能源发展,创造着和谐生态环境。

  长江防洪安澜“重器”

千百年来,出川航道需要经过长江三峡天险,最高落差达120米,险滩密布,多达139处,令人闻风丧胆的夔门,两座高山拔地而起,壁立如削,只给长江留下了一条窄缝,船民们均将其视为畏途。而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让人记忆犹新的清代和民国时期,就有过四次震惊中外的特大洪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和1998年,洪水令沿岸汪洋一片。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交界处,紧邻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荆江河段,防洪库容超过长江上游已纳入联合调度水库群防洪总库容的60%。通过有效拦截长江上游洪水,三峡工程可控制荆江河段95%的洪水来量,保障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将该河段防洪能力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谓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

  2020年8月,长江第5号洪水洪峰抵达三峡工程,约16个小时就可灌满一个太湖,不仅超过了1998年洪水的最大洪峰,还刷新了三峡工程建库以来的最大洪峰记录。但调蓄以后,洪水蜿蜒而下,路过荆江,却未掀起滔天巨浪,大型船舶往来平稳如常。

  自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以来,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61次,拦洪总量超过1841亿立方米,极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2020年,三峡电站年发电量达1118亿千瓦时,创世界纪录。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作用日益凸显,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和三峡升船机的运行,大大提高了船只通过速度。三峡河段年货运量超过1亿吨,比蓄水前提高6倍,运输成本下降近四成。

  低碳中国的“绿色引擎”

  三峡电站中,机组工作的轰鸣声响彻厂房,随着水轮发电机高速运转,清洁电能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向全国。截至2020年底,三峡电站累计发电近1.4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亿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亿多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清洁能源发电量居国内第一,是我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三峡电站里,在线监测系统处理75万多组运行数据只需一秒钟,智能巡检机器人完成巨型机组风洞设备的10米巡检只需1分钟,创新工作室完成水轮机开机、空载、发电、停机全过程动态仿真模拟只需1小时。每年,三峡电站可生产约1000亿千瓦时的清洁水电,替代3000多万吨标准煤,相当于10余万公顷的阔叶林在吸收二氧化碳,大大助力了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

  作为我国“西电东输”的关键电源点,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冬季保电的双重考验,三峡电站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电力生产,持续加大电站出力,140多名职工放弃休假,连续数月坚守在一线,为湖北、浙江、上海输送的清洁电能达到历史同期最高值,为受电地区复工复产提供基础电力保障。

  长江大保护征程上的“三峡足迹”

三峡集团起源于长江、植根于长江,以治理保护利用长江水资源为核心业务,长江能不能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是三峡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8年4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发文明确三峡集团战略发展定位: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承担基础保障功能,在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中承担引领责任,推进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跨国清洁能源集团。

  三峡集团履行“管理三峡、保护长江”的重大历史使命,构建了长江大保护战略体系,逐步形成了梯级水库生态调度,拥有了促进河流生态修复、江河湖库复杂水域水源地综合保护、体系完整的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成套技术等核心竞争能力。

  通过试点先行,三峡集团与沿江地方合作开展城镇污水治理,探索形成了聚焦“厂网一体、泥水并重”的治理模式、价格机制的商业模式、政企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产业联盟的共建模式,得到了长江沿线省市的广泛认同与推广。同时,组织开展智慧水务、管网探测、污泥处理处置、江湖水环境承载力、智慧管网建设等专项研究,致力于形成一批核心技术成果。

  濒危动植物的“侏罗纪公园”

  距今有1.4亿年生存历史的中华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为我国所特有,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貌、海侵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重大价值;600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的珙桐,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国家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这些珍稀动植物都在三峡集团打造的“侏罗纪公园”里安了家。

  2009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率先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覆盖人工种群建设、物种保护技术、自然种群监测评估的中华鲟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创建了国内首个覆盖流域中下游1800多公里的中华鲟洄游监测体系,通过对近成熟个体搭载卫星标记、声呐标记等,实现放流中华鲟沿江洄游和海洋运动路径监测,逐步掌握了中华鲟野外生存规律、标记技术和追踪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目前,连续开展中华鲟增殖放流64次,累计放流中华鲟504万尾,有效补充了中华鲟的种群资源。

  三峡地区素有长江流域“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之称,拥有大量珍稀特有植物。三峡水库蓄水之后,在库区淹没线下和移民迁建区内,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众多,而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等三峡库区特有的56种珍稀植物中,有的被专家预测将会伴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而逐渐灭绝,但在近20年的大力保护和繁育下,这些植物非但没有灭绝,有的还成功实现了室外回归。

  2007年,三峡集团成立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签订保护的一些珍稀植物都在保温棚中繁育,所有的标本都是原始植株,从原生地采集而来。目前植物研究所占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拥有大量珍稀特有植物,珍稀植物保护品种达1256种,培育了特有珍稀植物18万株,抢救保护特有珍稀植物2.6万株,里面很多植物都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三峡库区的生物多样性。

  工作人员介绍,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保护特有珍稀植物的目的,不是把它们锁到瓶罐里,或是保护在温室中,这样的植物经不起风雨,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它们回归自然。因此,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推广特有珍稀植物在山体、水岸等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目前正在做的是荷叶铁线蕨在三峡大库区上下游的回归工作。

  如今,紧挨着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习近平总书记亲手培土的楠木树已经长大,新发的枝叶在风雨中沙沙作响。透过树叶,远处苍茫的群山、巍峨的峡谷、壮阔的江流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山水人城和谐共融的美丽画卷。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