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电丰碑:“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

  30多年前,三峡出口的南津关,漩涡滚滚,礁石密布,稍不留神就船毁人亡,有着“鬼门关”之称。如今,这里江阔水深,风平浪静,万吨级船队往来其间,“川江不夜航”已成历史。

  南津关的改变,源于葛洲坝的修建。这座中国人在长江干流上首次自行设计、施工、管理的大型水利枢纽,因先于三峡大坝问世,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

  回顾历史,可以自豪地说,葛洲坝是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的惊天伟业,是二十世纪中国开创水电辉煌的一座丰碑。

十万大军铸就长江第一坝

  修葛洲坝难,难在技术和规模。

  除要解决泥沙淤积、生态保护等世界性难题,还要攻克众多技术难关:要史无前例地截断长江,解决深水区、大流量、高水头的截流问题;要安装好大规模的部件,比如号称“天下第一门”的船闸人字门,正向和侧向允许误差只有5毫米;还要设计与低水头、大容量相适应的水轮发电机组……

  葛洲坝需开挖、回填土石方1亿多立方米;浇灌混凝土达1000多万立方米;所需金属共7万多吨……在当时缺乏大型设备、全凭人挑肩扛的条件下,如此的工程量可谓“浩大无比”。

  从1971年开始,小小的宜昌城很快会聚了12万建设大军。他们风餐露宿,以铁锹、扁担、板车等为“武器”,抢修围堰。其中,来自湖北三地九县的10万“民兵师”自带口粮,每天仅有5角钱的生活补贴。

  广大建设者发扬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不畏艰难的精神,科学施工,成功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1981年1月4日,江水仿佛一匹野马奔腾。巨大的混凝土“四面体”投下去,竟像一片树叶在江面上飘然而去。

  危急时刻,技术人员改变方案,用粗壮的钢丝缆绳把三四个25吨重的混凝土块联成“葡萄串”,填进咆哮的龙口,经过36小时23分的激烈奋战,终于驯服了长江,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81年1月3日开始大江龙口截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那宽34米、长280米、水深4米的葛洲坝船闸,成为我国在多沙河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通航建筑物。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重约600吨、被誉为“天下第一门”的人字门,实际安装误差均小于2.5毫米,这一奇迹又让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两台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17万千瓦发电机组,转轮直径达11.3米,被誉为“世界卡普兰式水轮机的里程碑”。

  道道“鬼门关”相连的川江航道,因葛洲坝水库淹没了急流险滩和绞滩站,通航条件大为改善。在葛洲坝船闸工作了30年的操作员李秋红说:“当年通航时,东方红51号是第一条过闸船舶,现在这种小船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客货船。”

枢纽工程平稳运行数十年

  1981年,葛洲坝人迎来一连串喜事:1月4日,实现大江截流;5月23日,下闸蓄水;6月27日,2号船闸试航成功;7月30日,首台机组发电。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81年1月3日开始大江龙口截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当人们还沉浸在喜悦中时,陆续投产的发电机组,开始暴露出一连串严重问题:

  机组部件推力轴瓦多次烧毁,须重新刮瓦处理,造成人、财、物大量损失;励磁系统屡现故障,严重影响电站运行,仅从1981年到1983年就发生8次重大事故;水轮机屡次漏油,威胁安全运行,造成污染……

  “葛洲坝机组需在低水头下运行,制造起来有难度,在那个年代,单靠计算器和计算尺研制出这样的机组非常了不起。但因无经验可循,葛洲坝机组运行初期暴露出一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在运行中不断整改,应该说也是件好事,可为我国水电技术装备制造业积累经验。”长江电力总经理张诚说。

  为克服难题,葛洲坝组织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集中攻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第一套性能优良的弹性金属塑料瓦问世,彻底解决了大型水电机组烧瓦的难题。随后,又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了大型机组励磁系统灭磁新技术,此项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通过大量的实验、论证工作,科研人员还改进了转轮叶片密封装置,一举攻克了当时被列为水电十大科技之首的“转桨式水轮机转轮漏油问题”。

激励中国水电人再创辉煌

  从葛洲坝到三峡,距离虽只有38公里,在从“实战演习”修低坝到“梦圆三峡”建高坝,时间跨度却用了20多年。

  “38公里”和“20多年”,见证了中国水电技术不断开拓创新的轨迹。

  葛洲坝是万里长江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坝,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该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为包括三峡在内的若干水电站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葛洲坝电厂也称得上是国内水电厂的摇篮之一。

  在三峡船闸设计中,启用和发展了葛洲坝船闸的实践经验,较好地解决了船闸布置、船闸通航水流条件,超大型人字门及启闭设备等关键技术问题。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与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相同,采用立堵截流方案。在合龙过程中,借鉴当年水下抛投护底结构的经验,采用了龙口河槽预平抛垫底、减小龙口水深的技术措施,并辅以优选戗堤堤头进占方式及抛投方法等安全保障措施,防止了堤头坍塌事故的发生,创造了日抛投19.4万立方米混凝土块的世界纪录,安全、顺利地实现大江截流。

三峡大坝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说:“很多成就都基于葛洲坝经验,包括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技术也是从葛洲坝打的底子,后来通过技术引进,使三峡机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无论是在三峡工程,还是在国内的其他大型水电工程,都可看到葛洲坝建设培育的人才。2003年三峡电厂接机初期,270余名员工有90%以上来自葛洲坝电厂;四川二滩、福建水口、贵州天生桥等水电站筹建和初期运行,也是在葛洲坝电厂选派的专家参与与指导下进行的。

  毋庸置疑,葛洲坝是新中国的骄傲。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曾将它与原子弹爆炸和卫星上天相提并论。

  枢纽设计、大坝施工、机组制造、水库调度、电站运行……葛洲坝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而这些都源于中国人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葛洲坝开始,中国水电正大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主办单位:欢迎光临beplay彩票 网站运营:beplay体育在线官网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beplay体育登录官方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中国水电丰碑:“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

发布时间:2019-01-30 来源:新华社

  30多年前,三峡出口的南津关,漩涡滚滚,礁石密布,稍不留神就船毁人亡,有着“鬼门关”之称。如今,这里江阔水深,风平浪静,万吨级船队往来其间,“川江不夜航”已成历史。

  南津关的改变,源于葛洲坝的修建。这座中国人在长江干流上首次自行设计、施工、管理的大型水利枢纽,因先于三峡大坝问世,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

  回顾历史,可以自豪地说,葛洲坝是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的惊天伟业,是二十世纪中国开创水电辉煌的一座丰碑。

十万大军铸就长江第一坝

  修葛洲坝难,难在技术和规模。

  除要解决泥沙淤积、生态保护等世界性难题,还要攻克众多技术难关:要史无前例地截断长江,解决深水区、大流量、高水头的截流问题;要安装好大规模的部件,比如号称“天下第一门”的船闸人字门,正向和侧向允许误差只有5毫米;还要设计与低水头、大容量相适应的水轮发电机组……

  葛洲坝需开挖、回填土石方1亿多立方米;浇灌混凝土达1000多万立方米;所需金属共7万多吨……在当时缺乏大型设备、全凭人挑肩扛的条件下,如此的工程量可谓“浩大无比”。

  从1971年开始,小小的宜昌城很快会聚了12万建设大军。他们风餐露宿,以铁锹、扁担、板车等为“武器”,抢修围堰。其中,来自湖北三地九县的10万“民兵师”自带口粮,每天仅有5角钱的生活补贴。

  广大建设者发扬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不畏艰难的精神,科学施工,成功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1981年1月4日,江水仿佛一匹野马奔腾。巨大的混凝土“四面体”投下去,竟像一片树叶在江面上飘然而去。

  危急时刻,技术人员改变方案,用粗壮的钢丝缆绳把三四个25吨重的混凝土块联成“葡萄串”,填进咆哮的龙口,经过36小时23分的激烈奋战,终于驯服了长江,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81年1月3日开始大江龙口截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那宽34米、长280米、水深4米的葛洲坝船闸,成为我国在多沙河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通航建筑物。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重约600吨、被誉为“天下第一门”的人字门,实际安装误差均小于2.5毫米,这一奇迹又让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两台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17万千瓦发电机组,转轮直径达11.3米,被誉为“世界卡普兰式水轮机的里程碑”。

  道道“鬼门关”相连的川江航道,因葛洲坝水库淹没了急流险滩和绞滩站,通航条件大为改善。在葛洲坝船闸工作了30年的操作员李秋红说:“当年通航时,东方红51号是第一条过闸船舶,现在这种小船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客货船。”

枢纽工程平稳运行数十年

  1981年,葛洲坝人迎来一连串喜事:1月4日,实现大江截流;5月23日,下闸蓄水;6月27日,2号船闸试航成功;7月30日,首台机组发电。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81年1月3日开始大江龙口截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当人们还沉浸在喜悦中时,陆续投产的发电机组,开始暴露出一连串严重问题:

  机组部件推力轴瓦多次烧毁,须重新刮瓦处理,造成人、财、物大量损失;励磁系统屡现故障,严重影响电站运行,仅从1981年到1983年就发生8次重大事故;水轮机屡次漏油,威胁安全运行,造成污染……

  “葛洲坝机组需在低水头下运行,制造起来有难度,在那个年代,单靠计算器和计算尺研制出这样的机组非常了不起。但因无经验可循,葛洲坝机组运行初期暴露出一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在运行中不断整改,应该说也是件好事,可为我国水电技术装备制造业积累经验。”长江电力总经理张诚说。

  为克服难题,葛洲坝组织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集中攻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第一套性能优良的弹性金属塑料瓦问世,彻底解决了大型水电机组烧瓦的难题。随后,又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了大型机组励磁系统灭磁新技术,此项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通过大量的实验、论证工作,科研人员还改进了转轮叶片密封装置,一举攻克了当时被列为水电十大科技之首的“转桨式水轮机转轮漏油问题”。

激励中国水电人再创辉煌

  从葛洲坝到三峡,距离虽只有38公里,在从“实战演习”修低坝到“梦圆三峡”建高坝,时间跨度却用了20多年。

  “38公里”和“20多年”,见证了中国水电技术不断开拓创新的轨迹。

  葛洲坝是万里长江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坝,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该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为包括三峡在内的若干水电站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葛洲坝电厂也称得上是国内水电厂的摇篮之一。

  在三峡船闸设计中,启用和发展了葛洲坝船闸的实践经验,较好地解决了船闸布置、船闸通航水流条件,超大型人字门及启闭设备等关键技术问题。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与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相同,采用立堵截流方案。在合龙过程中,借鉴当年水下抛投护底结构的经验,采用了龙口河槽预平抛垫底、减小龙口水深的技术措施,并辅以优选戗堤堤头进占方式及抛投方法等安全保障措施,防止了堤头坍塌事故的发生,创造了日抛投19.4万立方米混凝土块的世界纪录,安全、顺利地实现大江截流。

三峡大坝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说:“很多成就都基于葛洲坝经验,包括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技术也是从葛洲坝打的底子,后来通过技术引进,使三峡机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无论是在三峡工程,还是在国内的其他大型水电工程,都可看到葛洲坝建设培育的人才。2003年三峡电厂接机初期,270余名员工有90%以上来自葛洲坝电厂;四川二滩、福建水口、贵州天生桥等水电站筹建和初期运行,也是在葛洲坝电厂选派的专家参与与指导下进行的。

  毋庸置疑,葛洲坝是新中国的骄傲。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曾将它与原子弹爆炸和卫星上天相提并论。

  枢纽设计、大坝施工、机组制造、水库调度、电站运行……葛洲坝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而这些都源于中国人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葛洲坝开始,中国水电正大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关键词: 电力, 水电,葛洲坝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